妙书屋 >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 第1564章 一楼一回忆

第1564章 一楼一回忆


  伊凡诺维奇指出了他家所在的住宅大门,挺好认,一幢楼正面就一个。

  关兴权将车挪了下,车门直接靠在门口位置,减少下车人员的空间暴露距离。

  从前车下来的阿廖沙只打开了张楠坐车的右侧车门,左侧车门那是几名保镖背身的背影。

  得,自个这边车门不开,张楠只得在姐夫下车后挪了一下,从右侧下车。

  一下车,身躯庞大的马克兄弟、阿廖沙同金文博组成的人墙就把他给挡了个严严实实,直到张楠走入楼。

  马克兄弟左右一站遮住了双开门的入口处,两个巨人犹如两门神,就没打算进去,接下去任何想进入这座楼的人都得从两兄弟中间穿过去才行。

  已经有不少保镖在楼里边,张楠一进去就感觉到股阴凉的滋味:一幢楼其实有三个入口,左右各有一个只通一楼的门,中间入口正对着上楼的楼梯。

  一个长方形、近乎四四方方的门厅,墙上还有些至少十几二十年前留下的苏联时代绘画,大门正对着条宽宽的折返型单楼梯。

  “老板,我家在二楼。”在边上的伊凡诺维奇道。

  “好。”

  张楠嘴上说着,但没动,自己并不急着上楼。

  左右一瞧,各一条长长的、没亮灯的过道,住房沿着过道两侧布置,两侧过道口上都有自己的保镖守着。

  一股很熟悉的味道,非常熟悉。

  不仅张楠熟悉,随后走进来的项伟荣也觉得这个门厅异常熟悉,忍不住道:“有点意思,我说阿楠,要不是知道是在莫斯科,我都可能以为跑车库对面的电机厂宿舍了。

  像,真像!”

  说着一指大门一侧的墙,“这里放个电视机柜,不就是十几年前的你老跑去看彩色电视的那个电视间。”

  项伟荣在物资局车队上班时,车库马路对面正好是县电机厂的宿舍,那是幢长长的三层楼,一层内部结构看着这这里真的是一模一样。

  只不过这幢房子是砖混结构,连墙也应该是砖的,而老家那幢电机厂宿舍的墙壁是木板加石灰。

  那幢房子现在早已经没了,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蛋,那次没出车的项伟荣还参与了救火,救出不少人。

  最后光荣负伤:接个三楼往下跳、逃命的女同志的时候,被中跟皮鞋一脚踩中胸口!

  人接住了,那名在家休班的电机厂女工没摔死,后果是项伟荣同志在县人民医院里住了好几天,其英勇事迹更是在剡县人民广播电台宣传了超过一个礼拜。

  复员之后的高光时刻,医院里天天有人来慰问,苹果香蕉都快放不下,不少便宜了还在读书的张楠。

  这会门厅里的人中,对张楠老家那幢已经不存在的电机厂宿舍楼有印象的,其实也就张楠和项伟荣两个,连关兴权也不清楚。

  关老大应该见过那幢楼,但不会有多少印象,房子烧没的时候关老大还在部队,最多就是探亲时到班长家转圈时看到过。

  谁会注意那个,更不会到里变去凑热闹。

  不过没想关兴权接项伟荣的话说了句:“是有点意思,这不就是个筒子楼嘛。”

  大名鼎鼎筒子楼,华夏人不要太熟悉,几乎所有的筒子楼全一个模样,整整两代人的记忆。

  应该说还不是记忆,这会华夏就还有不少人住在筒子楼里。

  这边听了姐夫的话,张楠似乎想起学生时代看彩色电视的事,那时候姐姐家已经买了电视,不过是14寸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彩电只有公家才会买。

  大家凑一起看,看的地方被俗称为“电视间”,并不一定要是个四四方方的房间才叫“间”,像筒子楼这样的四方门厅也能成个电视间。

  大门晚上要关的,住户都有钥匙,贼一般进不来:八十年代偷电视机的贼可不少,项伟荣老家所在的行政村也有个电视间,里头那台彩电都被偷了三次、警察查回来三次!

  这时张楠脸上带着点回忆的笑,道:“姐夫,这是幢典型的‘赫鲁晓夫楼’,我们那些个筒子楼就是学这个,大不了有些内部细节略微改了一下,大体上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大名鼎鼎筒子楼,多少华夏人以为那是华夏特产。

  其实不然,学习苏联老大哥,当初这城市里把苏联解决居民住房困难的办法也学了个通透,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筒子楼。

  关系好、学习经验的时候都不会说成是“赫鲁晓夫楼”,不然太难听,还有不礼貌的味道不是。

  等到六十年代后,赫鲁晓夫那是要打倒、要批判的目标,所以在华夏还真没几个人知道筒子楼其实就是赫赫有名的“赫鲁晓夫楼”!

  项伟荣一听,道:“有意思,没想这筒子楼还是苏联发明的。”

  张楠微一摇头,“也不是苏联发明,其实是因为赫鲁晓夫时代大批量建造所以叫这个,最早发明的这种结构房子的是法国人…”

  张楠和项伟荣不急着上楼,其他人就等着呗。

  在莫斯科居然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老家的房子”,张楠和项伟荣站在门厅里都是回忆。

    1954年后,苏联建造了大批从法国“廉价社会住宅“样板楼移植的简易住宅,这就是“赫鲁晓夫楼“。

  莫斯科居不容,“赫鲁晓夫楼”解决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当初可是让他们欢天喜地的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里乔迁进了新居。

  当时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还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力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全苏大举兴建千篇一律的5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节约很重要,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

  斯大林时期建筑彰显民族风格,与之相比的“赫鲁晓夫楼“虽然其貌不扬、不加任何装饰,但功能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

  赫鲁晓夫很厉害,他真做到了“居者有其屋”:房子不用买,都是公房!

  上楼,张楠、项伟荣、关兴权、查莉和安德烈进了伊凡诺维奇的家,其他人都在外边过道等着。

  不是不想进去,而是里头太紧凑了点,人多坐不开。

  


  https://www.msvvu.cc/0/66/4382988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