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899章 军靴与棉衣

第1899章 军靴与棉衣


  巨大的车站陷入蒸汽中,到处都是积雪,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

  整齐停靠的货运列车如同巨龙,重型吊车还在吊装战防炮。

  车站就留下两条绝对畅通的路线,每隔十分钟,既有一列冒着浓烟的军列匆匆路过。

  十月十二日,星期一。

  杨明志没有打算在彼尔姆再逗留下去,今天必须继续行程。

  雪停了,明明已经是上午九点,升起的太阳还是贴近地平线。以后的情况会愈发糟糕,毕竟彼尔姆的纬度很高。

  气温依旧很低,杨明志裹着厚实的羊毛大衣,头顶一个哥萨克绒帽,他背后的军列时不时释放大量温暖潮湿的蒸汽。

  “你们就送到这里吧。”杨明志对送行的二十多人说,“我是低调的来,我也该低调的撤离。”

  “将军,如果可以,我还想和您再聊聊。”巴尔岑满是不舍。

  “昨天我们不是聊了很多?我要说的已经都说了。”

  巴尔岑点头说:“是的,我睡醒后赶紧总结一下。”

  “这就够了。”杨明志再看看其他几人,“新的大战即将到来,你们按照我说的训练部队。你们也不要觉得我回新西伯利亚,彼此联络就很平淡。恰恰相反,我回去了就监督他们拼命生产。兄弟们,我必须保证你们三个师完成换装。”

  就在刚才,巴尔岑三人组和他们的随从们,杨明志已经在车站候车厅和他们聊了很多。

  尤其是娜塔莎,这姑娘请了一上午假,只为亲自送送自己的“叔叔”长官。

  军列突然一阵悠长的鸣笛,车头亦喷出大量蒸汽。

  “就到这里吧!”杨明志猛地转身,就抓着蹬车的栏杆。

  突然,一只有力的胳膊拉住他的衣服。

  是娜塔莎……

  今天的娜塔莎故意化了妆,她涂了口红还擦了粉,非常完美的遮盖住脸上的雀斑。她今天漂亮极了,却因为流泪,脸颊上又显出两道泪痕。

  杨明志转过身:“亲爱的,你又哭了,别伤心,我还会发电报的。在旅馆打电话的时候,你的贝茜卡姐姐也知道你现在生活很舒服。”

  “可是……”

  “别担心,一切都是越来越好的。”杨明志情不自禁拍拍她的脸,“就此别过吧。”

  娜塔莎知道自己什么也不能改变,她大声一喊:“叔叔,替我向贝茜卡姐姐问好!”

  “好的。”杨明志说了一句,登上自己的豪华车厢。

  接着,他就坐在车窗边,看着自己的战友们渐渐远去,看着冬日冰雪下的彼尔姆渐渐远去。

  一条黑龙在冰原上疾驰,入夜时分军列抵达叶卡捷琳堡,杨明志很清楚自己翻越了乌拉尔山再度回到亚洲。

  接下来又是一次漫长的旅途。

  刚刚结束的降雪袭扰了大半个东欧以及整个西伯利亚,相比之下还是西伯利亚的雪最为厚实。

  进入亚洲后,白天的气温不上零度,夜里的情况更加糟糕,零下十度是非常正常的。

  杨明志觉得自己乘坐的就是彻头彻尾的雪国列车,好在煤车的燃料非常充裕,餐车的食物储备不但充实,还有不少伏特加和红酒可供畅饮。

  不过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随着阳光的全面回归,之前因为寒流稍稍冻结的烂泥沼泽,尔今又成了纯粹的烂泥地。

  一年多以来,德军已经受够了俄罗斯的烂泥地,当然苏军也非常讨厌烂泥。

  气温回升了,莫德尔的心情稍稍好转。

  土地状况继续恶化,狼堡方面命令自己“更主动一些”,现在自己就是想组织一个师展开进攻,泥泞也会让人们想到去年进军莫斯科的“九月泥路”。

  泥泞最大的好处还有一个,它是最为关键的好处。

  苏军的坦克也会陷入泥地,步兵也要面对没膝深的泥浆,因此苏军不会愚蠢的在十月份发动进攻!

  莫德尔断定十月份的战线将是稳定的,但是,恐怕稳定的持续时间必然非常短暂。

  每年的十一月俄罗斯必然下大雪,寒流南下必带来极寒!

  虽然1942年的冬季的俄罗斯式的暖冬,是德军完全能够容忍的,也是德军军械的汽油、润滑油能够忍受。

  何况现在德军的燃料里加入了更高级的防冻剂,即便是1941年级别的寒冬,德军的后勤部门认为部队也是可以应对。

  德军的后勤部门有着高度信心,广大士兵的心理动态就非常微妙了。

  莫德尔麾下有大量参与过去年远征的士兵,他们结结实实的感受到了俄罗斯冬季的恶意。那是他们第一次进入俄罗斯,结果就遭遇到二十世纪最寒冷的三个冬季之一。但他们又不知这些,他们觉得那种冬季接近零下三十度的极寒,在广袤的俄罗斯是一种正常。

  当下莫德尔和保卢斯的部队都面临很大挑战,压力最大的当然是保卢斯。

  宏观上天气越来越冷,德军需要更多的燃料更多的粮食,以及更多的冬衣。

  德国自产的棉花并不充裕,所以在战争爆发前,德国一直是巴西的第一大棉花进口商。这一时代,巴西是南美的产绵大国,出口棉花也是创汇的重要经济作物。即便当战争爆发,巴西还在向德国输送棉花,直到巴西迫于英美等国的压力,于1942年的棉花收获季,突然与德国断交,紧接着就是宣战。

  巴西开始与盟军合作并签署了一些贸易协定,所以本给输送给德国的棉花,经美国人一转手,就成为按照《租借法案》输送给苏联的战略物资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堪称优秀商人的典范。根据苏联需要的物资清点以及可能欠缺的物资,对他们施行精确输送。

  恼羞成怒的小胡子立刻命令大西洋上游弋的U艇,找寻巴西货轮发现即击沉。

  断交的那一个月,就有十艘巴西货轮伴随着大量的棉花和大豆沉入大洋。

  当前德国还有相当数量的棉花库存,面临恶劣的现状,德国不得不加紧从西欧搜刮棉花和羊毛,德国的纺织工厂也开动马力生产棉衣和毛毯。

  小胡子和狼堡的参谋们当然不希望战争持续到冬季还是当前的僵局,可现实是德军在两个战线上都不能再取得重大突破。

  德军不希望这样,他们不得不面对,最糟糕的消耗战已经开始了。德军也是吃一堑长一智,不管是南方的保卢斯还是北方的莫德尔,当地的德军战士都获得了全新的棉衣。

  每个战士还获得一条羊毛围巾,羊毛手套,以及加厚的军靴或棉鞋。

  由于这些后勤物资都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发放,以至于物资发放的数量总高于领取人数。

  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又是一件德军师长们苦恼的事。

  无论是维亚济马还是斯大林格勒,或者说当属斯大林格勒的情况最为极端。这两处战场的交战态势极度胶着,每一天德军都要阵亡超过四百人,另有近五百人受伤。总的来说,德军平均每天要损失一千个战斗力,迫于现状,德军不得不将给德军搬运物资的俄国人当成正规士兵用。

  保卢斯现在纯德军的作战兵力三十余万,另有近三十万的各类民夫,以及数十万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友军。民夫的籍贯构成一样非常复杂,有法国人、荷兰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其中还有超过一半是苏联公民。

  他们可以说是苏联的叛徒,然而在他们看来,是撤退的苏军抛弃了他们这些平民,为了活下去,只好给德军工作换取苟活的粮食。

  无论德军是否承认,失去这些苏联平民组成的“搬运工”,仅靠那二十多万又是一线作战又充当运输队的意大利军,大量作战物资就甭想搬到前线。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的许多师长,干脆拔掉民夫的破旧衣裳,直接给其套上德军的制式棉衣、战靴,外面套上德国国防军的制服,最后用制式围巾裹住大半个脑袋,部分人头上还顶着破旧的钢盔。

  如此这般打扮,就是近距离看,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们实际是俄国民夫。

  他们妥妥的就是德军士兵!

  德军已经感受到了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的压力,而苏军呢?情况和德军其实也差不多。

  在战略物资上,德军的情况宏观上也是越来越糟糕,为了获取宝贵的粮食和石油,德军才拼命要拿下整个南俄。

  目前,德军利用自己的库存以及从欧洲占领区的略多,至少在这个冬天,给德军近七百万在役军人配发整齐的棉衣毛衣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1942年的冬季没有问题。

  如果到了1943年冬季呢?情况恐怕非常糟糕。到了那个时候战局又是如何?苏德双方都不能很好的估量。

  但仅从冬季服装上来看,苏军的情况是比德军好很多的。不仅仅是苏军得到了西方盟友们的重点棉花援助,苏联广大的中亚地区本就是产羊毛和棉花的宝地。

  何况当局不要求棉衣的质量有多高,形制有多么美观,只要足够保暖就行。危局之下实用主义才是最好的,苏联的纺织厂一样开足了马力。所谓棉衣就是土色细麻布编制成的口袋,里面塞进各种纤维物,无论是棉花还是羊毛,塞够即可。经过一番加工,棉衣就成性了。

  杨明志的返程之路再度途径了苏联亚洲部分的许多沿铁路的,于自古游牧民族活动区建立的城市。这些城市清一色的具备不俗的轻工业能力。

  固然整个苏联的轻工业能力糟糕,局部地区的情况好好很多。尤其是广大的哈萨克地区,这里是苏联第一大羊毛产地,而今几乎供应苏军一大半部队的羊毛制品之需求。

  毕竟按照纯粹的配给制供应军队完全一样的棉衣和毛衣,一个哈萨克今年冬季的羊毛产量,即可快速变成超过四百万套制式毛衣。

  其实仅靠苏联当前控制区的棉纺织品产能,即可完全满足苏军士兵的衣物需求。不可否认的是盟友的增援在衣服问题上是锦上添花,而在军靴问题上,一时间给予苏军重大帮助。

  苏联战前就给军队装备制式的高帮军靴,但制作军靴需要牛皮,碍于苏联并非发达的养牛业,用较长的时间生产高帮军靴再供应给数量并不太多的军队,这是丝毫没问题的。

  在1941年之前,苏军的作战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给这么多军队统一装备高帮皮靴是没问题的。尔后军队在半年时间扩充到五百万人以上,仓库的存货和工厂的产能勉强能够达到军队的需求。

  当战争爆发后,各个工厂还在拼命生产,奈何军队的大溃败使得战争的前半年,军队愣是损失了超过二百万人。

  部队不得不进一步扩编,扩编力度更为疯狂。苏联国内的各个军靴工厂,工人们即便保持着强烈的战斗热情,他们也不得面临巧妇无米之催的尴尬。好在美英盟友从他们的库存,以及民间征集了多达三百万双军靴,一股脑的扔给苏联人。由于货船大部分是可以挨过U艇的袭击,大部分靴子上了岸,很快就发给基层士兵。

  它们不是制式高帮军靴,它们甚至五花八门。本着实用主义穿上总比冻断、磨断脚的原则,苏军接受了这些鞋子。

  时间已经是1942年的初冬,英国人陷入战争已经是第三年了。

  大西洋上德军潜艇依旧猖獗,这种情况正逐渐被英美两国的海军遏制住。即便如此,每周都有大量的盟军运输船沉没大西洋。

  这使得英国从殖民地得到的战略物资没有预想的那么丰富,英国不得已在战争爆发后就启动了节约的国策。

  英国的确支援给苏联不少军用衣物和靴子,但英国自己的情况也不好。

  曾经华丽的英伦风格服装已经不合时宜,所有的裁缝店、制衣厂得到议会的命令,他们不得不减少新生产衣物款式的布匹用料。

  整个社会因此开始流行起简约风。男人的裤腿有所缩短,女士新衣也没有了华丽的装饰。便服不仅简约了,社会上还流行起军用斗篷式的风衣。

  英国是如此,美国的情况也颇为类似。

  他们或许想不到,大战时期流行起的简约风尚,以及迎合社会上的从军热而流行的有军装风格的新衣,当战争结束后它还会继续流行。

  非常有趣的是,军用大衣本是战地士兵的标配,战后它的改良款,却逐渐成了年轻女士们的最爱。

  英国节约了大量的布料皮革,在部分支援苏联的同时,更多的做成本国军队和撤过来的法军的军装。

  财大气粗的美国的大宗援助还在运来的路上,英国能够支援苏联的皮革量也是有限的。对于苏联,各地的皮革工厂只能另想办法,所以羊皮、马皮和驴皮,这类皮革都开始用来制造军靴和皮带。

  皮革的缺乏也让军需部门作出妥协,故而进入冬季后,皮革工厂开始生产低帮军靴,这算是应对对皮革缺乏办法。

  除此之外,这些低帮军靴的主要材料里还加入了其他成分,例如毛毡和亚麻的混合物。

  它们是低帮的军靴,曾经的高帮军靴能遮盖军人的大半个小腿,而今穿着低帮靴子后,士兵们不得不再度打上绑腿。

  所以说,当1941年秋季,战役之后仅剩下一千人的284师残兵逃到沼泽地开始招兵买马,严重缺乏高帮军靴的他们不得不穿着所有找得到的鞋。缴获德军的军靴是一种重要获得鞋子的途径,然德军士兵清一色的低帮军靴。

  当时的杨明志一直要求恢复实力的部队加紧体能训练,强令所有人打上绑腿进行高强度奔袭训练。其实当时如果军队清一色装备高帮军靴,麻布绑腿基本就可以不打了。

  碍于现在糟糕的情况,新组建的部队大部分是得不到高帮军靴供应的,他们不得不接受新型低帮靴子,即便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

  他们不得不适应新情况,打上绑腿,弄得自己又恢复到沙俄时期情况似的。


  https://www.msvvu.cc/1/1623/4710682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