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帝御仙魔 > 第六十章 英雄豪杰 海内一统

第六十章 英雄豪杰 海内一统


  开春是个好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说明春天能有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这个时候,落魄者会渴求扭转乾坤,成功者则期盼更上层楼。希望,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
  但对蜀王王建来说,这个春天并不能给他多少生机,哪怕万物都在勃发,自己的功业却依然死气沉沉。说死气沉沉或许不准确,伤痕累累就恰当许多。
  坐在王府正殿的大椅上,视野穿过空空荡荡的厅堂,俯瞰府外一大片成都城,王建的心绪是寂寥的。好似枯萎的河草,还在泛着土黄色,没有任何发绿的迹象。
  眼前的益州州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街面上摩肩接踵的商贾百姓,现在看不到几个。
  上元节后官府开印,连官员都无精打采,一连好几天,连王府都有点卯不到的。
  王建的身体还是圆滚滚的,壮实、富态,但眼窝深陷,眼睑青紫,明显没什么精气神。
  上午的议事早就散了,现在都过了午饭时间,侍者已经过来了好几趟,他仍然坐在椅子上出神。
  他在苦苦寻思蜀中的出路,更准确的说,是自己的出路。蜀中是有出路的,怎么样都会有,他要做的,是避免蜀中的未来没有自己。
  去年,先是中原惨败,损兵折将近五十万,王建的心血根基几乎毁于一旦;而后,南诏得知此事,竟然在冬日悍然发动突袭。蜀中南部州县接连失陷,军情如火。
  王建紧急应变,但能调往战场的兵马还不足十万,战局不利的消息传回成都,商贾百姓逃散者甚多。
  最近几十年来,蜀中并不太平,成都也不是没被南诏兵临城下过,大家早就学会了闻风而动。
  最终能够抗住南诏大军,王建完全是拿修士的命在填,尤其是真人境大修士。大战结束后,他麾下大修士死伤近半!这让他红了半个月的眼睛。
  继军队根基大损后,修士力量又元气大伤,上元节的时候,王建麾下竟然出现了逃将!跟汉中接壤的州县,竟然已经出现了三起这种事件,职位最高的还是一位州城防御使!
  不仅将领在逃,修士同样如此,要不是王建封锁了剑门通道,并且在成都进行戒严,不仅是练气修士会逃,就连真人境也会如此。
  王建当然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逃,又为什么是这个时候逃。
  在自己抵挡南诏大军的时候,朝廷出兵河西,安王、岐王联袂出战,旬月克复河西十二州,毁灭月神教,震动四野。
  而后又马不停蹄,带领修士大军北上凉州,跟释门在琵琶山、阳关同时会战,并取得大胜,使得八方惊骇。
  自此之后,河西、西北重归朝廷之手,残余释门被安王降服,甘愿做朝廷爪牙,沦为安王手中一柄剑。
  蜀中跟朝廷一比,王建跟李晔一论,自是有云泥之别。但凡是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出皇朝中兴之象、蜀中衰败为危。
  在这种情况下,有心志果决之辈,断然弃蜀中而投朝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王建除了一面用铁血手腕,斩首被抓回的修士,杀鸡儆猴,一面大开府库赏赐属下外,也没没有别的办法,蜀中戒严这种举措治标不治本。
  他必须快些想个破局的良策来。
  “殿下,该用膳了。军政大事再是忧心,也要保重身体才是,一旦殿下伤了心神,那就是蜀中的灾难了。”王妃刘氏来到王建身旁,抓着他的手宽慰道。
  王建从沉思中回过神,重重叹了口气,看着温柔贤惠的刘氏道:“现在满城流言蜚语,都说安王进占河西时,之所以不发大军,就是想要在开春后,大举向蜀中用兵。眼下蜀中人人自危,士气低迷,我空有一身本事,却没得施展啊!”
  刘氏摇头坚定道:“殿下以不到十万兵马,旬月之间,就击败了北犯的南诏大军,军威正盛,蜀中人人威服,怎么会士气低迷?区区流言蜚语,不过是宵小作祟,想要趁乱渔利罢了,殿下不必将这些挂在心上。”
  王建自嘲一笑,“南诏兵马哪里是我击败的!他们抢够了财货人丁,不想在寒冬久战,这才退军了。我不过是遏制住了他们进犯成都的兵锋,就这样,还折损了近半真人境......”
  说到这里,王建转头看向殿门外,眼中满是苦涩。
  他接着道:“南诏王退军的时候,还在关城前对我叫嚣,说他今年春暖花开时节,一定会再提百万雄兵,一举攻占益州成都府!一介没开化的南蛮,竟然也敢如此大言不惭,当时,我真想摘下他的脑袋!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氏紧紧握住王建的手,泪水盈眶,“殿下,你不可妄自菲薄啊!你有雄心壮志,也有雄才大略,就算眼前有些许挫折,我们终会渡过难关的......”
  “渡过难关?”王建摇了摇头,“只怕是没这个机会了。不出意外,安王马上就会兵发蜀中,现在举国上下,就只有蜀中不归朝廷,他不会放过蜀中的。
  “你可知,现在满蜀中都在流传,安王青衫仗剑,于阳关之前阵战五万僧兵,脚踏飞叶扁舟,飘然而还的传奇故事?他们传颂的是安王事迹,表达的是心归朝廷的意志!
  “人心已经不在我这,我能奈何?”
  刘氏泪流满面,已经是哭得说不出话来。
  王建拍了拍她的手,聊表安慰,站起身来,负手看向成都城,背影萧索:“从岐王归降安王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蜀中走上了独木桥。本以为趁着安王出征河西,我还能有所作为,没想到南诏此时北犯,让我一腔热血......付诸东流啊!
  “大势在朝不在野,这是天数,人能奈何?”
  李晔在王府接见了无空和卫小庄,这两人现在是教派领袖,
  担负着在高原传道,帮助朝廷从精神上控制吐蕃人,并向西域回鹘渗透的重任。
  这回两人联袂而来,除了禀报高原、西域事务,还有商议两教往后在大唐,如何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佛道相争由来已久,虽说眼下的全真观跟无空释门,跟之前的道门、释门已有本质区别,但毕竟还是两个山头,为了避免内斗,需要李晔给他们划下地盘来。
  “没什么地盘划分,又不是黑帮,立什么山头。”李晔摆摆手,对无空和卫小庄道:“释门、全真观,日后就是朝廷管辖的两个江湖宗门,剔除你们教义中那些骗人的鬼话,当寻常宗门发展就可以了。”
  无空跟卫小庄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苦涩。
  没了那些骗人的经典,怎么去忽悠吐蕃人,控制他们的思想精神?
  李晔也很快想到了这点,补充道:“可以骗外人,对国人就不必了。嗯,往后唐军向外征战时,你们就打先锋,先渗透敌国,控制敌国人的思想。这样等大军到来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让他们不战而降,自然是最好了。
  “不能让敌国投降,至少也要忽悠他们的百姓,跟大军里应外合。”
  说到这,李晔停顿了一下,摸着下巴一本正经道:“说‘忽悠’这个词,好像有些过分,毕竟你们也是咱们汉唐文明的一部分,代表了咱们的颜面,也不是完全骗人家。
  “你们先回去改改教义,重点还是让旁人知道咱们的厉害,引起他们对汉唐的崇拜,以能到大唐长安,能做一个唐人为荣。激发他们为了成为唐人,不惜奋斗一生的热情!‘忽悠’这个词改一下,“思想改造”或者说‘促进思想进步’,更准确一些。”
  听李晔这么说,无空和卫小庄都是一脸难色。
  李晔动动嘴皮子倒是轻松,真要这么改变两教的教义,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不过既然李晔下了命令,他们也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依言照办。
  工作量虽然大,但李晔描绘的前景却非常诱人。只要想想日后全真观、无空释门所到之处,都是心向大唐之人,都是为了成为大唐人奋斗一生的百姓,那就是一件让人疯狂的事。
  为了成为唐人奋斗一生,跟为大唐奋斗一生,有什么区别?等他们到了大唐,是要给大唐朝廷交税的,日后落了户籍,就是正经唐人了。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自然都是各邦精英,让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砖一瓦,也算是人才引进了,绝对可以促进大唐繁荣。
  当然,得提高成为唐人的门槛,人数也要严格控制,地位也要有所限制,不能让安禄山的旧事重演。
  想通这一点,无空和卫小庄觉得,有朝一日,全真观和无空释门,真的有可能建到天边。
  无空和卫小庄出门后,李晔顺手拿起一份公文,再自然不过的批阅起来,仿佛刚刚只是说了一通家常话。
  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对内只是朝廷下辖的江湖宗门,对外却是改变敌国人思想的两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国家特务机构。
  这个强大无比的特务机构,有教义有实力,既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又能摧毁人的肉体。
  对待能化敌为我的百姓时,教义是散播天朝福音的利器,对待不能化敌为我的“落后派”时,实力就是送他们进入地狱的刽子手。
  不断完善自我的全真观和无空释门,真正成了唐军开拓边疆的有利先锋。
  他们是让敌国统治者闻风丧胆的恶魔,却也是让敌国百姓争相追捧的天师......使。
  ......
  如王建所料,春暖花开之时,李晔调集了关中各镇军队,并及新编的神策军,开始向汉中进发,准备彻底解决蜀中这个卧榻之侧的酣睡之辈。
  新编的神策军,是抽调各藩镇军精锐组成,一方面确保了它本身的强大战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藩镇的军事实力,是一举两得之事。
  藩镇军队,开始的时候,大多由流民构成,后来形成了藩镇内的稳固利益团体,一切只为了藩镇和自身生存、利益。
  每逢朝廷有诏,藩镇军队出战不肯拼命,遇到危险就退散,有好处就向前,没赏赐就怠工,对朝廷命令阴奉阳违,甚至是直接无视,造成了所谓“骄兵悍将”的局面。
  对朝廷而言,藩镇军已经跟雇佣军很类似。
  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生存法则,对朝廷全无效忠之心。
  现在有李晔在,藩镇不敢作乱,朝廷派下的文官武将与修士,逐步掌握了藩镇权力,控制了局面。
  在推行新政,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解决了流民问题后,藩镇存在的根基被削弱,再通过逐步蚕食藩镇军的实力,达到最终让藩镇不复存在的状态,就是李晔解决藩镇毒瘤的办法。
  冬日,李晔跟岐王出战河西的时候,李振、崔克礼等人,已经完成了对神策军的初步选编。人数虽然暂时不多,但也有了三十万,且以平卢军为骨干。
  新的神策军被李晔命名为长安禁军,暂时下辖三个番号:龙骧军、虎卫军、狼牙军。每军十万战兵,设一名主将,号为统兵大将军,下辖一名副将。
  为免权限过重,禁军不设主帅,只设各军统兵大将军,统一归枢密院管辖。龙骧、虎卫、狼牙三军,分别以赵破虏、赵炳坤、上官倾城为大将军,赵念慈、杨行密、孙儒等都在副将之列。
  三十万百战精锐,就是李晔强干弱枝政策的第一阶段成果。
  三十万长安禁军,并及二十万关中各镇军队,浩浩荡荡进入汉中后,暂时停止前进,得到十来天的休整时间。
  接下来,大军就要向剑门进发,道路崎岖狭窄、难以
  行走不说,恶战一触即发,让将士们养精蓄锐,做好激战准备。
  李晔带着大少司命,并及李茂贞、宋娇两人,在大军休整之际,飞临大小剑山上空,俯瞰剑门雄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军入蜀,得走狭窄危险的山中栈道不说,还必须攻克锁山的剑门关。这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还配有专门的护关法阵,真人境拿它也没辙,古来割据蜀中的势力,都是依仗这个天堑雄关。”
  岐王打开折扇,在胸前轻轻摇晃,风姿卓约而优雅,“王建虽然因为两场大战,损兵折将甚多,但若是死守剑门关,大军要进入蜀中,仍是极为不易。”
  李晔见她话说得严肃凝重,却一副胸有成竹之态,笑笑道:“岐王莫非已经有了破关良策?”
  “破关良策我是没有的。”岐王啪的一下收了折扇,轻轻敲打着掌心,顿了片刻,“但平蜀之计,我却有一个。”
  “还望岐王不吝赐教。”李晔装模作样的拱拱手,很配合的说道。
  岐王眼角露出笑意,表示对李晔的配合很欣赏,“说来也简单。我走一趟成都,去劝降王建那厮。”
  李晔没想到对方的平蜀之计,就是单人独骑去劝降王建!饶是已经习惯了岐王越来越重的鲁莽霸气,此刻也深感意外。但看岐王的样子,的确不像是说笑。
  李晔正经道:“若能劝降王建,自然善莫大焉,我和陛下也不吝保他一生富贵。强攻剑门关,将士的确会损失惨重,给大唐增添无数孤儿寡母,然而此计也得切实可行才是。”
  他不认为李茂贞能说服王建投降。
  李茂贞拍拍李晔的肩膀,一副知心大姐大的模样,叹息都被她叹出了语重心长的味道。
  她认真道:“我跟王建相识于神策军,当初也算相交莫逆,后来一起留在凤翔军,参与平定黄巢之乱,也有浴血同袍之谊。当年事了之后,你,我,朱温,王建,在安王府欢饮达旦,也有兄弟之情。
  “虽说在那之后,大家各奔前程,在天下大争的洪流面前,成了厮杀对手,但也没有多少私怨。我们不曾杀他妻儿,他也不曾斩我父母。眼下,王建困局蜀中,要兵无兵,要粮无粮,负隅顽抗无非是平添伤亡,改变不了大势。
  “皇朝要中兴,盛世要再临,终归是要向外用兵,跟异族一较长短,国内能少流些血,怎么都是好的。我此番过去,说到底,也是在他绝境时拉他一把。这厮也不是愚蠢之辈,应该看得清局势,为建立盛唐效力,怎么都不负他一身本事。”
  李茂贞这番话,说的入情入理,有家国大义,也有私交情谊。体现不仅是岐王胸中锦绣,也是李茂贞的三观品性,让李晔都不知道该则怎么反驳。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还是太危险了些。
  万一王建这厮,跟索勋之流差不多,抱了为自身富贵功名,不惜拼到最后的狭隘心思——实话说,上位者大多是这种心思,那李茂贞去了无异于羊入虎口。
  不等李晔开口,李茂贞就道:“有我这个参考在,想来他也不会不相信你的人品。好了,别婆婆妈妈的了,只要王建同意放我过剑门关,这一趟我怎么都要走,也只有我能走!”
  见李晔还在沉思,李茂贞忽然笑了笑。
  这一笑,如白云一样清新,如流水一样透明。
  她道:“李晔,你要明白,大唐不止你一个豪杰,大唐要想再现盛世,也不能只有你一个英雄。我李茂贞忝为岐王,难道就不能赴一场鸿门宴?况且,王建可不是霸王,你担心个什么劲?”
  最终,李晔同意了李茂贞的计划。
  她也是个王,自当有王的意气!
  李晔尊重这种意气。
  也尊重她。
  王建同意了岐王入关。
  岐王入关后,宋娇问李晔,要不要调集所有真人境,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合力猛攻剑门关法阵。以他们的力量,若是全力出击,未必没有破阵的可能。
  至少,可以尝试一番。
  李晔否决了宋娇的提议。
  大小剑山上的天空,就只有他们四人,在浮云之下,山川之上,静候岐王归来。
  李晔知道,这一刻,他等的,不只是岐王和蜀王这两个人,还有盛唐皇朝那伟岸光辉的身影。
  这一等,从日上三竿,到日至中天,又到西头偏西,最终到夕阳挂山。
  日落不归,是为事败未成。
  这是岐王离开时,头也不回对李晔留下的话。
  而现在,夕阳落山了。
  李晔睁开眼。
  在太阳只剩最后一丝余晖时,他知道,事情已经有了结果。
  等待是值得的,信任也是值得的。
  有人踩着那一丝余晖而来。
  是岐王和蜀王。
  “收阵,开关!”王建对剑门关大喝一声。
  这一道命令,只有四个字,简洁无比。
  那是王建对蜀中下的最后一道王令。
  这一道命令后,蜀中不再属于他。
  “见过安王殿下。”王建来到李晔面前,躬身见礼。
  一旁的岐王柳眉一挑,向李晔抛了个媚眼儿。
  李晔心绪激荡。
  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媚眼儿!
  风华绝代,妩媚动人,都不足以形容其分毫。
  大概,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英雄的皇朝,抛给他的媚眼。
  “蜀王无需客气。”李晔扶起了王建。
  这一礼毕,宣告了蜀中之地,重归大唐朝廷。
  随着这一礼毕,大唐境内,再无诸侯。
  至此,李晔基本完成了对大唐的海内一统。


  https://www.msvvu.cc/13/13136/666079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