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血染军魂 > 第236章 黄金十年

第236章 黄金十年


辛报国调动部队和各级指挥员参战,包括他本人在内,都在体验什么是真正的大型战争和大型战场,当西海湾的军人和军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他们才能成为畅鹏心目中成熟的军队。

        1926至1936年是民国的黄金十年。1928年,国*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华夏唯一合法政府。

        国*党政府宣布,根据孙逸仙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华夏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

        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华夏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增长,而民国9%的增长速度即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黄金十年中产生多个主导:

        在外交上,国民政府积极开展新约运动,致力于废除自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政治体制上,南京国民政府按照孙总理的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新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官员考试制度,使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在基层推行自治,民国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

        在经济上,民国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

        于社会层面,民国的文化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

        教育层面,政府加大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国民与民众的识字率有明显提升;

        经济发展,民国的东南地区经济在排除战乱后得以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

        民国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时期,大师辈出;没有十年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华夏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

        民国时期所谓最为辉煌的“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但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

        前五年北伐收尾、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九一八,后五年剿*、宁粤分裂、闽地事变等,民国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

        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

        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其实这一切均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仅仅在1931--1936年间,民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自民国形式上统一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奇迹。其中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当然也有战争催化的作用,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多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余公里。建立民航空运,并在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空运距离达1万5千多公里。

        民国十年建国首重教育,政府从减少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直到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民国的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民国政府加大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提出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末的民国,可以视为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启蒙的重要时期。

        1934年老蒋发起“新生活运动”,国民教育本是百年大计,即使处于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真可谓用心良苦。1931年至1937年间,民国的小学生人数增长86%,大学生人数增长94%。

        在华夏历史上,国家货币首次得到统一。社会基础建设与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许多大城市里,一栋栋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重要市区,一些城镇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当于奢侈品等的收音机、汽车、外国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

        一个美利坚观察小组在1935年,对他们眼中的民国这样报道:

        “华夏短期内在所有政治经济领域里,大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的启动将给华夏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然而,很多人奇怪了,在如此良性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下,当时的生产总值远远少于华夏的日本,却敢于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很快战领了整个东北三省。短短6年之后,又于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进而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大幕,并很快占据了华夏的半壁河山,大喊着3个月征服支那!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否能证明一点,华夏民国这个“黄金十年”,含金量是否有水分呢?

        事实上,造就“黄金十年”这一奇迹,其所谓的生产总值,仅仅就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这三大行业能以两位数的水平高速增长。

        为什么?人们‘进步’的生活需要而已。而对于一个国家强大且起着重大支柱作用的是钢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民国的这些基础与国力支柱产业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即使有也少得可怜。

        实际上,当时的华夏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农业人口所进行的农业和手工业占华夏当时GDP很大比重,华夏工业现代化占生产总值不足10%。

        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当权者只知道从外国买钢铁与废铁般的落后设备,因为经手人能从中得到20%-30%的高额回扣。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掌控国民经济,‘皇亲国戚’皆大欢喜,谁还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

        1927年到1931年,华夏的钢铁产量仅仅从43.7万吨增长到47.1万吨。几年时间增长几万吨,可笑!后世一间乡村作坊都超过他。

        此后由于日本占领下的东北钢铁业迅猛发展,才导致了当时整个华夏的钢产量,于1937年猛增到95.9万吨。这个增长数字与民国何干系。

        关于机械制造业就更不用说,江南造船厂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就为美利坚建造了4艘万吨级运输舰,1931年5月就在东北诞生了第一辆华夏制造的汽车,然而缺乏延续性的华夏机械行业实际上不进反退。至抗战前期,华夏工业根本不能为前线提供自产的飞机、坦克和重炮。

        反观日本,虽然GDP远低于华夏,但它的现代工业的比重高达80%,具有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零式”战斗机。

        抗战初期,蒋志清说是不抵抗,遂不让小张抵抗,更并非国*军斗志差。然而,战士手中只有汉阳造,子弹几下就打光,连人手一枪都做不到,如何能跟拥有大炮、坦克、飞机的日寇决战呢?

        此外,华夏当时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主要还是掌握在外国机构和资本手中,更为扯淡的却是日资占有其中很大的比重。

        再说到资源,据统计,在1936年的全国工矿业中,外国资本高达78.4%,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仅分别占到5.4%和16.2%。

        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前,29%的煤炭产量、90%的铁矿、95%的现代化炼铁居然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如此之下,遂不仅仅小鬼子打你,而是必须打你。你掌握的那一点资源,也许就足够一个人发一把大刀片。

        华夏地域与地区的差别更为明显。战争爆发,在1938年失去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打仗打资源,连吃的都没有。。。

        一笔账算得混混沌沌,真正属于华夏的工业或经济增长,其实质也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用于少数人、少数中心城市的奢侈消费,没有用来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准。

        民国的普通百姓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广大国民仍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境地。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黄金十年”仍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期,怪谁呢?

        如果老百姓真能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温饱无忧的年代,有谁愿意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地去当土匪、闹革命呢?其实老蒋所提的“攘外*必先*安内”从字面上来看自有他的缘由。

        把国内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全部消除了,国家自然就强大了,人民自然就拥护政府了,外敌想来入侵也就没有机会了!

        可关键是蒋志清采取的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一方面动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粉饰太平,一方面以法西斯铁腕统治来震压民众的反抗,自然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

        民国内部的连年战乱不可避免,它个小日本岂不利用这良好的有利时机。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不同于民国的黄金十年,西海湾没有那么多的弊病,西海湾健康的黄金十年已然步入。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西海湾特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西海湾的政务由周兴国接手、平稳过渡着。三大产业和各衍生产业行业均稳步的发展,虽然特区的百姓也并不富裕,但只要勤劳节俭,便能衣食无忧。

        他们生活在平安的环境中,尽管他们没有太多的‘民主’和‘自由’,而没有任何人会受到欺压。

        西海湾的两种制度‘和谐’共存,政府严格施政与民众需求并不矛盾,反而造就了西海湾的安居乐业与‘歌舞升平’!

        ‘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无论什么政府与何集体,到底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是众望所归,西海湾人心里自有一杆秤!

        天平是衡量,遂为比较!不间断前来的‘新移民’,让‘封闭’的西海湾人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ttps://www.msvvu.cc/16/16348/94245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