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重生之我是阿斗 > 第一百零六章 新火箭炮

第一百零六章 新火箭炮


  第一百零六章新火箭炮

  刘厚带着三位皇后在上元节游园,没有遇到期待中的游园惊梦,却遇到糜照、孔慈两个很有潜质的少年。告别了两位少年后,刘厚一行再游玩了一会后觉得没意思就打道回宫了。

  这个时候的上元节热闹程度远不及后世,而且闹元宵的时间也短,仅仅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玩乐一下就算了,和唐代闹三天,宋代五天,明代更是整整十天相比,简直是简陋无比。

  刘厚也不想百姓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玩乐上,作为统治者,百姓当然是越多精力放在生产上越好,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嘛,所以,他也无意改变这个节日的庆祝时长。

  过了十五,官府各衙门开始办公,宫里也恢复了正常的朝会。刘厚对于政事实在没什么兴趣,政事基本上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步骘等人。要不是怕给人说自己怠政,在历史上留下不好的名声,他都不想上朝了。

  现在是五天上朝一次,群臣将需要皇帝亲自决策的事情积攥起来,每五天在朝会上提出来进行讨论,最后由皇帝定夺。有诸葛亮这个内政能手,刘厚基本上只是在朝会上象征式亮亮相,表一下态度,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实际上没多少。

  他操心的事情主要还是备战,他计划尽快对魏吴两国发动侵略战争,喔,不对,应该是光复故土的战争。

  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往军营去视察部队改编、训练情况,就是往“工业部”的武器研究院里钻,最近有一些新式武器在加紧研发,他对此非常关心。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俗称青龙节,传说这一天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也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逐渐增多。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百虫开始于初春苏醒。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这一天对于农耕来说很重要,还有一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按照传统,朝廷要在这天举行重大仪式,皇帝要带头亲自扶犁耕田,文武百官也要亲耕一亩三分地,以示朝廷对农耕的重视。

  当诸葛亮来请刘厚参加这个节日活动时,刘厚起初是拒绝的,他心里说,总不能说你让我参加我就参加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呢。就在昨天晚上,武器研究院通知他,“克秋杀”改造完毕,请皇帝抽空移驾视察。

  刘厚一心想尽快跑去“工业部”看新式火箭炮,实在无心参加什么龙抬头耕田活动。可是诸葛亮不依不饶,拉着他不肯放手,跟他说了一大堆大道理,什么“民以食为天”啦,什么“士农工商”啦,农耕是国家之本啦,什么“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啦等等等。

  刘厚感觉他就像一个政治老师,滔滔不绝的政治理论一套一套的,说得自己晕头转向,不愧为舌辩群儒的诸葛亮,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连东吴群儒都抵不住他一个人的口舌攻势,刘厚一个少年人又怎么抵得住,最后他只好同意出席这个活动。

  一大早,刘厚和三位皇后率领着文武百官来到城外的田地中,照例是先供奉三牲拜祭天地,读了一段诸葛亮预先拟好的演讲稿,并亲自扶犁赶牛耕了一下田。

  刘厚身为皇帝,只需要象征式耕一下下就算完事了,然后将犁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要代表皇帝,耕完余下的一亩三分地。

  诸葛亮开始耕地后,文武百官也开始动起来,他们都各自有耕牛和犁,他们可不能象征式耕一下田,他们需要耕完一亩三分地,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这项工作煞是辛苦。

  刘厚发挥完象征意义后,就在黄罗伞下的锦墩坐下,一边吃着三位皇后送上来的糕点,一边观看其他官员完成这项活动,整个活动对于皇帝和官员来说,就像是一场郊游一样。

  当然,这里只有刘厚一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古人对农耕非常重视,这里的其他人都认为这是一项庄重、肃穆的活动,甚至是一项神圣的活动。

  刘厚整个早上都心不在焉的,他一心就想着赶快结束这项无聊的活动后,好赶去“工业部”观看新式火箭筒的试射。

  好不容易终于熬到龙抬头活动结束,皇帝可以先行一步摆驾回宫了,皇帝走后,百官才能离开。不过刘厚并没有直接回宫,而是改道去了“工业部”。

  这处举行龙抬头活动的田地也在成都城的南郊,离“工业部”并不远,所以,刘厚一行很快就来到了“工业部”。

  武器研究院早就得到皇帝到来的通知,已经做好了测试新火箭筒的准备,刘厚直接被引领到靶场观看试射。

  当刘厚的黄罗伞出现在靶场时,靶场中跪下了一大堆的人,山呼万岁后,刘厚道了一声“平身”,众人呼啦一声站了起来。这些人当中有“工业部”的官员,如董允等,有武器研究院的负责人、参与研发新武器的技术人员,如马均等,但是,最让刘厚瞩目的是整整齐齐排成五排的五十名士兵。

  这五十名士兵每个人脚下都有一个大铁筒,铁筒被一个简陋的支架支撑着,筒口统一斜指前方天空。这就是新研发的单兵火箭筒。

  在刘厚攻占成都时,曾经试验过“克秋杀”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威力惊人,每次可发射五十发火箭弹,可以对一片区域实施覆盖式的打击。

  可是,这种火箭炮体积庞大,笨重无比,不方便携带和运输。虽然“克秋杀”的基座安装了钢轮,可以用牛马等牲口拖拉着走动,不过这个时代的路况非常差,很多路都是土路,笨重的“克秋杀”极易使钢轮陷进泥土里。

  而且打仗过程中,经常要行军到荒山野岭中,这么笨重的家伙即使有牛马拉着,也很难翻山越岭。所以上次战斗结束后,刘厚就让武器研究院研发更轻便、更易于携带的新式火箭炮。

  后来,马均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化整为零,他将有五十个炮筒的“克秋杀”拆散,拆成单独的一个个发射筒,每个火箭筒再安装上一个可以折叠的简易支架。这样一折腾,每个火箭筒一共只有十来斤重。

  平时只要将支架折叠起来,一个单兵就可以背在背上满山跑,这就完全解决了运输问题。当需要使用时,只要打开支架,将火箭筒架在地上,根据射程远近调整支架的仰角,就可以实施发射了。

  这一过程对于炮兵要求很高,炮兵首先要会瞄准很远的目标,炮兵还需要会测距,根据测出来的距离调整火箭筒的仰角,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指挥官统一规定射击距离的,但是也有自由射击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需要炮兵自己掌握射击距离的。

  仰角的刻度盘上直接已经标上了距离,这是根据大量的实验得出来的经验值。炮兵并不会算弹道,毕竟要考虑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那个计算过程太复杂了,别说是三国时代的原始人,就算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刘厚也不会算。

  所以,刘厚采取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走经验主义的路线。让实验人员在每个刻度试射一些火箭弹,测量它们平均飞出多少米,直接将这个数值记录在刻度旁边,这样就不用管有多少影响因素一概不用去管,反正我们知道这个角度能打多远就行了。

  这就要求火箭弹必须标准化生产,装药量、火箭弹的重量、形状等等都要一模一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准确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火箭炮的准确性真的很一般,经常会有偏差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情况出现。

  在实战中,很多士兵都喜欢将火箭筒扛在肩上,用肉眼瞄准敌人打,这一招对付距离较近的目标往往很有效,不过这是后话,这里先不多说了。

  回到试射现场,马均作为研发方代表,向刘厚汇报了新火箭筒的研发过程,和各项性能指标等,刘厚代表朝廷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大大地称赞了研发组,并给研发组成员发下了适当的奖赏,然后,试射就开始了。

  射击诸元早已经调节好,只听军官一声令下,五十名士兵齐齐点火,“刷刷刷”的声音响起,五十支火箭炮弹在十秒之内全部飞了出去,射向两里外的靶子群中。火箭炮的特点注定无法做非常精确的射击,所以,马均让人在约三百个平方的范围内,安放了几十个稻草人模拟一支敌人部队作为靶子。

  刘厚看到火箭炮飞出去后,靶区火光闪烁不断,同时腾起了大团的烟幕,紧跟着就传来了轰隆隆的连绵不断的爆炸声,脚下甚至感觉到有点微微震动,这火箭炮的声势的确很骇人。

  五十名士兵调整炮口重新瞄准新目标,然后迅速装弹,射击另外一个方向的靶区,那里安放的是十几块一指粗的木板作为靶子。新靶区继续受到覆盖性的打击,当然,也有个别火箭弹飞出了三百平方米靶区,不过数量很少,只有个位数。

  这还不算,五十名炮兵又换上新的火箭弹,射击第三块靶区,这块靶区安放了十几根披着铠甲的木桩,毫无意外,大部分火箭弹都命中了这一个区域。

  刘厚注意到,士兵们重新装弹过程很快,几乎是一两秒时间就能完成装弹过程——他们其实就是捡起放在旁边的火箭弹,扔进火箭筒中而已。

  倒是瞄准过程足足用了十秒左右,加上点火,大概二十秒最多不超过三十秒就能发射一发火箭弹。这一过程比火炮的装弹过程不知道快了多少。


  https://www.msvvu.cc/16/16549/96369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