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国啤 > 第22章 办公司

第22章 办公司


    额吉来到秦湾,坦克叔叔和钟家洼的街坊们都想请吃饭,可是额吉都谢绝了,钟小勇和马小军的父母就做好了肉食,自己个端过来。

  晚上,坦克叔叔过来,跟一大帮街坊邻居聚集在秦东的小院里,大家吃菜喝酒,聊草原生活,聊秦东兄妹,好不畅快,额吉也愉快地看着大家,不时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拿起草原上最正宗的手抓羊排。

  “大东,电话。”杜小桔笑道,把手里的大哥大递给秦东。

  电话是三师兄蒋远平打来的,他此时正是犹疑不定的时候,就想打电话给秦东,征求一下意见,他对自己这个惟一的师弟,还是很看重的。

  两人要说的,无非还是八八年时讨论过的话题,蒋远平还是想“下海”。

  可是这种下海的风潮,起源于今年异乎寻常的南巡旋风,这股旋风不但在政治上造成了空前的震动,同样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的号召力。

  那些谙熟中国国情的人,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很显然,一个超速发展的机遇已经出现了。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受南巡讲话的影响,在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就出现了一个下海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  派”。

  香港《亚洲周刊》曾引用辽北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  1992  年前后有  3.5  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  700  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

  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  10  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其中最为知名者,是时任北京市旅游局的局长,他于  7  月辞职下海,创办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

  “小秦,你说,我干什么最合适?既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快速出成绩?”蒋远平这几天很是苦恼,也很是兴奋。

  “老陈,你认识的,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还有振华,”蒋远平在电话里把这几天的情况跟秦东作着介绍,“我们在崇文门老陈的家瞎聊,夜深了便抵足而眠,哦,还有物资部对外合作司的田源……”

  “我有个朋友,以前在国家体改委任过职,冯仑,他现在已经到了海南,他打电话回来说,海南已经热得一塌糊涂了……”

  秦东也不主动说话,他知道,师兄现在需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现在,全国人都感觉机遇摆在眼前,仿佛跨过这道门槛,任何人都是胜利者。

  而象师兄这样的人,这些人往往在政府部门待过,有深厚的政府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能够创立一个行业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师兄,我知道,你认为眼前是难得的机遇,可是有舍有得,你舍得最年轻正局级,那将来你就是公司的大老板……”

  老板这个词,在南方已经很流行,可是在北方听起来仍很是刺耳。

  “但要从头干起,当然以你的能力和人脉,要起来很快……”

  “小师弟,你不要搞啤酒了,干脆我们一块到海南,一块开公司……”蒋远平的话里透着一股灼热。

  秦东笑了,“我这辈子只搞啤酒,当然,偶尔也会搞点别的,比如开开饭馆,开家夜总会……这就算几支小插曲,啤酒会是我生活和工作的主线,不能偏离……”

  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贪多嚼不烂!

  哦,电话那边的蒋远平也是聪明人,他立马意识到秦东这是话中有话,是啊,他是部里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全国的老板有的是,可是全国他这个岁数的正局级不多……

  “小师弟,我明白了,”蒋远平的灼热已慢慢消散,“我会好好考虑的,哪天你到北京,我们一起抵足而眠,畅饮到天明……”

  秦东笑着挂断蒋远平的电话,手持大哥大就走了出来。

  “安达,”乌日图那顺笑道,“你腰上佩戴的那个铃铛去哪里了?”

  哦,秦东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腰,他马上明白过来,乌日图那顺说的是传呼机,现在,传呼机与大哥大一并使用,传呼机也在普及,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  众号【书友大本营】  看书还可领现金!

  “这叫大哥大,”秦东把大哥大递到乌日图那顺手中,见他很感兴趣,就教导着他如何操作,“你回去时,我送你一台,我们以后也好联系……”

  乌日图那顺笑了,“这很贵吧,我不能要,你管这么多人才用这个,”他端起酒杯,“安达,你管着那么多人,给萨日朗安排个工作,让她到大城市来见见世面。”

  秦东马上看向萨日朗,其实不用乌日图那顺提,他也要征求额吉的意见,“好,先说住的地方,现在可以在家里住,将来,如果她留在秦湾,……我在火柴厂有一套房子,还空着,可以送给她……”

  达力阿嘎的情谊,他这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萨日朗,来,你告诉我,秦湾所有的单位,包括嵘啤,你想上哪个单位,你随便挑……”

  以秦东现在的实力和地位,他很有信心说出这句话。

  “萨日朗,你要谢谢阿巴嘎。”乌日图那顺笑道,他又举起了酒杯。

  一旁的厨房里,杜小树走了进来,他拿起一块羊排,笑着对萨日朗道,“其实,也不用到别的地方,到我公司的上班吧,我给你开工资。”

  “行。”萨日郎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什么时候上班?”

  啊?

  这下轮到杜小树惊讶了,“你也不问我开的什么公司?一个月给你多少工资?”

  “你是格日乐图阿巴嘎的弟弟啊!”萨日朗反问道。

  是啊,是啊,杜小树看看院里喝酒的众人,“好吧,我的公司,谁也不知道,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

  “行。”姑娘答应得痛快。

  杜小桔在厨房忙碌着,无意中瞅了一眼,就看到兴高采烈的萨日朗跟在杜小树后面出门了。

  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仍不见他俩的身影,她这才着急了。

  “小树说,带萨日朗到我们的公司去看看……”在杜小桔跟前,钟小勇不敢造反,马上老实交代。

  唉,杜源急了,这熊孩子,什么时候开起公司来了,他这个当爹的都不知道。

  “真的吗?小勇?他开的什么公司?”

  ……

  南巡之后,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从  2  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  2000  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  2~3  倍。

  到  8  月  22  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

  在中关村,1991  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  2600  家,到  1992  年底冲到了  5180  家。

  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去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  300  家公司,“一层  25  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  20  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萨日朗看着空荡荡的屋子,疑惑地抬头看着杜小树,“你的公司?就有一部……电话?”


  https://www.msvvu.cc/19/19439/6434823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