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征兵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想到这里,张尧臣顿觉浑身一阵紧张,噌地一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里还是握住了短刀,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流淌了下来,急忙问道:“如龙,怎么回事?什么事要搞得神神秘秘的?”
马如龙又向前走了一步,依旧是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说道:“大人,是有个人要见你。”
张尧臣这才发现马如龙身后跟了一个人,这个人面孔很生,肯定不是他们使团的人,心中当下升起了一丝狐疑,略带有一丝警惕地说道:“阁下是谁?深夜来访有何贵干?”
马如龙后面的那个人听到张如龙的这句话后,立即向前急走两步,站到马如龙的前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参见大人。小人名叫李铁柱,原本是魏国公徐达帐下的一名士兵,岭北之役时随着魏国公大战王保保,不幸受伤被俘,以至于流落到此。二十多年来,未尝一日不思念我故土明月,好在苍天有眼,能让大人出使到此处,小人愿意为大人效犬马之劳,以报国恩,只求大人能将小人带回故里。”
张尧臣一脸难以置信地表情打量着这个生面孔,这人的口音是湖广人不假,但是天下真的会有这么好的事吗?自己刚来这里,就谈了谈贸易,突然就有一个瓦剌的内部人员前来投奔效忠,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作为明初人士,张尧臣知道自然知道岭北之役,只是这岭北之役是徐达与隶属于鞑靼的王保保打的,就算这个李铁柱是在当时受伤被俘,那也是被鞑靼俘虏的,怎么跑到了瓦剌这里?
况且自己率领使团孤身在外,远离故土一千多里,没有后方支援,若是其中有诈,那自己和这一干使团的人就全都要交待在这里了,出门在外,万事应当小心,不可不防。
张尧臣看了一眼他的侍卫长马如龙,眼神中有一丝丝怨气,他认为这个侍卫长就不该把这么一个敏感的人带到这里来,万一有了什么事,他就算是长了十张嘴也说不清了,冷眼看了看那名叫李铁柱的人,淡淡地说道:“阁下找错人了,本官是大明肃国的使臣不假,但只是奉了我王之命与贵部来商谈贸易的,至于其他的事本官不便参与,也不想参与。”
这就是传说中的婉言拒绝啊,李铁柱一听这话就急了,他的身世十分离奇,先是在岭北之战中被鞑靼俘虏,后来又在瓦剌与鞑靼的战斗中被瓦剌俘虏,经过几次大战,虽然没有死,但是也过着人命贱如草的日子,早就想回到大明重新过上能见天日的生活。
更何况他出征之时,家里还有一个老娘和一个童养媳,二十多年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李铁柱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十分想念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她们。
眼见回乡无望,李铁柱心急如焚,跪在地上重重地给张尧臣磕了几个响头,哀求道:“请大人一定要相信小人,小人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妻子,今生若是不能见他们一面,小人死不瞑目啊。”
张尧臣仍旧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看着李铁柱,他可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油条,早就练得心如铁石,肯定是不会被他的这一副感情牌打动,然后就和这个素未谋面的人掏心掏肺的生死与共。这年头,演员太多了,万一你要是骗我的呢?冷冷地看着李铁柱,淡淡地说道:“你不必说了,本官已经说了,本官此次前来是来搞贸易的,不会插手其他的事。你回去吧。送客。”
“大人。大人,且慢。”眼见荣归故里的计划就要泡汤,张尧臣顿时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样的机会不会有第二次,事到如今什么也顾不上了,只能将自己的老底都撩出来了,道:“大人,小人实话跟你说。小人被把秃孛罗部俘虏后,因为乖巧伶俐,又懂汉语,就被他收为亲兵,在他的身边带的时间长了,就和他的一个小妾有了关系,这个手镯就是她送给我的定情信物。手镯是把秃孛罗给她的,她对把秃孛罗说自己弄丢了。现在小人就将这个手镯送给大人,若是小人骗了大人,大人只需要将手镯拿出来,小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张尧臣看着他手里的那个手镯,心里开始相信了几分,仔细想一想也是,把秃孛罗最大的目的是跟大明封贡互市获取巨额利益的,设这么一个局杀自己干什么?自己的脑袋才值几个钱?跟他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将手镯拿在自己手里,轻轻地掂了掂,皱着眉头开始沉吟起来。
李铁柱见到这种情景,知道这位使者大人动心了,于是立即趁热打铁地说道:“启禀大人,小人还有几个好兄弟在把秃孛罗的商队里面,将来把秃孛罗要是有什么动作,小人就可以通过他们来告知肃王殿下。另外,小人也有兄弟在马哈木的营帐内,他们都是岭北之役时与小人一同被俘虏的大明将士,感情都是用命交的,而且他们也都心念故国,若是将来马哈木有什么举动,他们也可以为肃王殿下提供消息。”
张尧臣的眼皮微微向上一抬,眼睛里射出一道精光,这个情报太重要了,他跟朱楧干了好几年,自然知道这位王爷的雄心,知道他现在虽然跟瓦剌示好,想要通过封贡互市这个政策怀柔瓦剌,但将来一定会想着向李世民那样北征大漠,自己要是能在这个时候在瓦剌内部,特别是马哈木身边安插一个眼线,到时候万一起了大作用,那可是大功一件。
男人,没有不渴望建功立业的,张尧臣也不例外,这次机会若是放过了,回到肃国按部就班的向上爬,不知道要爬到什么时候,他不想籍籍无名地过一辈子,那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被李铁柱这几句话瞬间激发了出来,沉着脸,一本正经地说道:“好,本官答应你,你若是能立下功劳,本官一定向王上好好保举你,将来别说是荣归故里,就是加官进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多谢大人恩典,小人一定效犬马之劳。”李铁柱又重重地给张尧臣磕了几个响头,感激涕零地说道。
接头这种事,自然是时间越短越好。张尧臣和李铁柱约定了接头暗号之后,就没有多留他,让马如龙悄悄得将他送走了。
第二天清晨,张尧臣等就像把秃孛罗辞行,对方也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就送他们南归了。
归心似箭,再加上心里有一个大秘密,张尧臣走的十分的快,比去的时间缩短了好几天到达哈密。回到肃国之后,张尧臣家也没有回,第一时间跑去向朱楧复命,去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因为他不仅完成了朱楧交给他的任务,还顺带带回来一个间谍,可谓是超额完成任务,就算捞不着什么重赏,最起码一顿表扬是少不了的。
朱楧听完张尧臣的回报之后,十分开心,说实话把秃孛罗答应与肃国封贡互市是他意料之中的事,单单是这件事只会让他满意,而那个李铁柱的事却是意料之外的事,这件事就足以让他开心了,道:“你干的不错,能临机决断,是个可以委托大事之人。这件事你先不要声张,回去之后接着干你的正郎,等有机会,寡人再重重赏你。”
对于朱楧的决定,张尧臣十分能够理解,赵顺也已经回来了,他这一趟没有遇到任何波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没有捞到什么间谍,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封赏应该是一致的,若是张尧臣多得了封赏,那就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碰到干秘密工作的高手,李铁柱那条线很有可能就会被人挖出来,那这样一来,肃国的损失可就惨重了。
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一条重要的情报,甚至比十万大军还要管用。
瓦剌这边算是上了一定的轨道了,接下来就是一边制造秘密武器,一边和他们做生意分化瓦解他们了。金钱的魅力是巨大的,相信到时候把秃孛罗和太平两个人部落的瓦剌人会调转枪头帮自己打马哈木的。
后世的老蒋不就是擅长用砸钱这个方法解决敌对军阀吗?
洪武二十八年的夏天到了,朱楧种的小麦又收割了,各地的农场都在忙碌,蓝幼澄和她带领的宫女太监记账组这几天也是忙了个够呛,因为经过新一轮的大开发,肃国的各处农场又是一次大丰收,各地统计上来的账目都在往上报,他们要在最近几天之内,将今年的粮食产粮汇总出来,报给王上审阅。
需要说明的是,蓝幼澄负责的这些农场的账目都是朱楧私人农场的,不属于户曹管辖,户曹判书无权干预,他只负责从民户中征收上来的赋税收入,那个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属于户曹判书的可支配收入,当然必须经过朱楧的同意。
由于朱楧的改革,肃国的军户大部分都附着于他的私人农场而存在,平时像雇工一样为朱楧种田拿工资,战时组织起来就打仗,效率十分高。
朱楧这么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他之前说过的大农场计划,若是军户们还像朱元璋设想的那样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那生产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为没有一家军户能制作的起大水车,更没有一家军户能用双马拉耧车耕种。
大水车还好一点,制造一个平均耗费为三五两银子,也就是一头牛的价格,这些军户努努劲还行,而用双马拉耧车耕种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装备就值十几两,甚至二十多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是无法承担的。这些人分散经营,既效率低下,又没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造成歉收,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若是采取朱楧设计的这一套大农场经营方式,不仅有能力集中全国之力进行高投入,花大价钱打造出大水车、手压机、双马耧车等利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强的多,不说别的,就说有了旱灾,这些大水车完全可以顾得上田地的灌溉,使得军户不用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渴死。
而且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户制度,虽然看着很好,是士兵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极大的节约了国家的养兵成本,以至于他逢人就吹嘘“朕养百万大军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弊端就是人,具体来说是军官。明朝初期,纲纪森严,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很强,地方上的军户军官刚刚生根,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很尊重,对皇命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纲纪松弛,继位的皇帝不是特别给力,再加上那些军户的军官在一个地方时代生根,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强很复杂的势力,跟历任地方官员都有勾结,因此他们就开始不拿国家的法令当回事,开始以各种名义侵占普通军户的土地,克扣军户的饷米,使得那些军户成了他们的奴隶,吃不饱,穿不暖,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所以,明朝中期开始,各地活不下去的军户就开始纷纷逃亡,到了明朝后期,一些千户所甚至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人,有的百户所竟然只剩下了一名百户在苦苦支撑。造成了国家兵源的严重缩水,以至于打个努尔哈赤那样的强盗居然连十万人都拿不出来,质量还是参差不齐,主将杜松的头盔居然被对方一箭射穿了,还怎么打?大明朝的资源都被那些当官的掏空了。
后世网上的一些满清吹经常说满清人用十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明朝的百万大军,证明满清的那几个头子有多么多么了不起,满清的军队有多么多么善战,甚至有了“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奇谈怪论。某位知名的历史老师还经常在网上散发这样的言论,无脑的弱化汉族,吹捧异族,真不知道以他的节操和智商是怎么出名的,还好其微博账号已经被封了,再也说不出这种侮辱民族智商的话了,说不定真是冥冥之中明太祖显灵。
实际上,明朝末年的百万大军其实都是账面上的数字,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就像一个千户所账面上应该有一千一百二十人,而实际上能打仗的连一百人都没有。举例来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十分着急的问京营总兵吴襄道:“你手下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吴襄拍着胸脯说道:“臣账面上还有八万大军。”
“那实际上呢?”
“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臣的家丁,要让他们舍弃家业打闯贼,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作为补偿。”
全部家当加起来只剩不到七万两银子的崇祯听到这句话就去上吊了。
从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开始募兵了,因为军户已经不堪使用,而花钱雇人当兵的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购买打造盔甲、器械,还要给人发工资,据史料记载,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兵,招三千人一年至少要花十八万两银子,这对当时的明朝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还是嘉靖时期的价格,到了明朝末年,招兵的成本就成倍的向上翻了,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当兵的危险系数实在太大了。
根据熊廷弼给朝廷上的奏折记载,之前在辽东募一人当兵只需要七、八钱银子,自从后金崛起之后,给两三两银子都没人愿意干,因为死亡的系数太高了,谁也不愿意死。
在朱楧看来,朱元璋制定的军户制度是国家招兵成本最低的方式,他必须坚决地让这个制度有效的运转下去,因此他一改朱元璋制定的军户自给制度,将他们集中起来,编入自己的大农场中,并且以工资加绩效的奖励方式给他们发工资,不再授予土地。
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规模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每年高产、增产。
二来,每个人发多少工资都是规定好的,都是与实际工作绩效、工龄相挂钩的,明码标价,任何人不得克扣,若是出现克扣现象,已经查实,严惩不贷。因此,朱楧的军户们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却变成了国有大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拿。而且,由于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效率很高,朱楧给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只要好好干都比他们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薄田强。
因而,这些军户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就算有些人一开始有意见,尝到甜头之后,心中还是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楧干了。
就像之前朱楧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人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人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楧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人的人头上,杜绝任何人克扣,提高军户干活和打仗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战场,总要有人留下来守家看粮草。朱楧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人,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人当中选了四千人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刚刚练成与太平军交战之时,变遭遇了靖港惨败,但是虽然曾国藩严令不许后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还是不顾将令纷纷逃窜,气得曾国藩只好跳水。
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对这些老兵油子极其痛恨,事后一些逃走的士兵纷纷表示要回来重新效力,曾国藩愣是坚决顶住,一个不收,全部将他们裁汰回家。
这就是古代战场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奇谋妙计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实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战。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才逐步赢得天下的,他虽然号称爱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为了搞粮食养军队,还是施行了“寨粮”政策,说白了就是抢粮食,只允许他的占领区内的百姓留下足够生活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征用养军队,这就造成了他的占领区内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较够意思,得了天下之后,减免了曾经给过他大力支持的应天附近百姓的赋税。
后来,随着他的军队呈现滚雪球般的扩大,寨粮也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种地来解决军需,使得他的部队免除了粮食危机。康茂才所部还因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此所谓“广积粮”。
正是有了充足的粮草,他才能养活起庞大的军队来征讨四方,纵观朱元璋一生的无数次征战,除了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以少胜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殴对方,而且笔者认为,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是虚的,否则人数是你的三倍,还开着航母,请问如何打赢?你当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钢铁侠吗?
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的一条就是严厉的军法,比如之前说的失地必斩的铁律,逼着手下出死力作战,激发出将士们的最大潜能,榨干他们所有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江山流尽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严厉的治军纪律、出色的指挥以及不错的运气。
https://www.msvvu.cc/2/2174/95236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