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永历四年 > 第九十章 重拳(下)

第九十章 重拳(下)


此言一出,人群当即便是一静。清丈田亩,这事情光是在常州府就已经进行了三年之久,普通百姓只要进过县城,也都听那些小吏宣读过,甚至就连当着抵制士绅和百姓的面宣读的都有过几次,在场的一些百姓分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顾家没办法在这上面蒙骗,因为包括钱谦益在内的不少士绅也接受了清丈田亩,江南士绅并非铁板一块,对百姓就算不得是秘密了。眼见于此,他们也只得编个谎言,以此来激起民愤,只要不让工作队下乡丈量,那就什么都好说了。

        此时此刻,众人的目光聚拢在顾枢的面上,窃窃私语再度响起,却已经不再是此前的那般,而是直接怀疑顾家在官府和百姓之间欺上瞒下。

        窃窃私语的声音愈加的密集起来,顾枢先是一愣,随即便跳了出来,大声向那个声音厉声喝道:“你不是本地的百姓!”

        顾枢旨在转移话题,更是要向在场之人暗示此人的话不可信。这是常有的思维方式,当一个人被认定为不能信任的时候,哪怕是他说出的事情乃是人们亲眼所见的,其中的一部分也会忽略掉这一点。

        对于这等手段,顾枢耳濡目染,自是明了。不过,那人却也不急,当即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直接拜倒在朱维宁的面前,恭恭敬敬的说道:“小人确不是本乡百姓,乃是行脚的商人。此番听了这位顾举人说官府要在秋税的基础上进行加征,以填平常平仓的亏空,出于义愤便前来凑这个热闹。”

        商人拜倒一礼,恭恭敬敬的完全是一副升斗小民的做派。在场之人虽是没人识得此人,但是看竹篓里的那些小物件,以及身上衣衫的磨损和整个人的气质,一眼看去也是个行脚商人无异。

        “你既不是本乡之人,又缘何出现在这里,又是怎地听了那顾举人的说辞?”

        “回青天大老爷的话,小人是苏州人士,以贩货为生。今番是苏州有了些新样子,便收购了一批运到无锡来贩卖。小人的货大多在县城里卖了,就剩下这些,寻思着出城卖完,再收些乡间的物事回乡贩卖。今天一早,小人出了城,听着路人的指引到村子里卖货,刚卖出去两件,正巧赶上那位顾举人带着家奴和佃户在村里聚众,才会赶到此间。”

        苏州的行脚商人,听了这个解释,很多人当即也就都信了下来。明清之时,士绅百姓追赶时尚潮流,无非是两个所在。其一是皇宫,比如,有一日袁妃着浅碧绫衣侍君,崇祯帝赞曰“此特雅倩”,传到宫外,一时间,闺中坊间,浅碧色最得女子喜爱。

        相对皇宫那等偶尔如此的所在,苏州才是真正引领时尚潮流的所在,明清时有“苏样”、“苏意”之说,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皆是以苏州的样式、意境为榜样。而这等风潮,从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中叶,风行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

        苏样如此,苏州的行脚商人也多有在出了新样式的器物便贩货到外乡出售的。而这个行脚商人的竹篓里,仔细看去,有去年的样式,也有今年刚刚流行起来的,其中一本金圣叹批水浒传,看那样子,显然是没少被翻看过。

        “小人好像昨天在县城里见过这货郎卖东西,有些眼熟。”

        “是啊,今天他还在村子里卖个我家婆娘一把梳子,是今年的新样式,可漂亮了。”

        货郎所言有了证明,朱维宁便转而看向顾枢,眉头一皱,直接对其喝问道:“顾举人,你刚刚说是百姓请了你等过来做主,可现在看来,却是你在造谣生事。尔等如此蒙蔽本官,其中居心如何,又有何情弊,说!”

        “这,这……”

        无论是顾枢,还是同来的士绅,平日里抵制政令,文官与他们同为士人阶级,怎么也要留下几分情面,流官如此,几乎是本地人士世袭的小吏们更不敢开罪他们,身后也没有这等“叛徒”,一向是顺风顺水惯了,哪里见过这等场面。

        一个四品文官满脸不悦的逼问着,顾枢咽了口唾沫,饶是他本是才智之士,也是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直接就将黑锅甩在了此前的那个佃户身上。

        民告官,现在是又不用再去打那个杀威棍了,告得赢的话自然也无需担心什么充军两千里,但是常平仓的事情本就是顾家编出来激起民愤的,诬告官员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轻的罪责。

        此时此刻,顾枢也只得一个劲儿的使眼色,要那个佃户把事情扛下来。然而,面对着朱维宁的疾言厉色,面对着顾枢的苦苦相逼,那个佃户早已急得是满头的大汗,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数息过后,竟径直的昏倒在了地上。

        眼见于此,顾枢登时便舒了口气,继而向朱维宁行了一礼,缓缓说道:“朱道台,此人是学生家的佃户,一家子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此间被道台的官威吓昏过去了,可见其人胆小怕事。学生对此人是有几分了解的,相信他不敢说谎,常平仓必有问题。不如道台先行回城查验一番,若是确定了无事,学生情愿亲自解送其人到提刑司衙门候审,亦愿意为官府向百姓解释一二。”

        按照顾枢的盘算,现在事情回到了原点,工作队不得寸进,朱维宁回城,今天的清丈就是首战不利,而今天连屯田道都被迫回城了,对于清丈田亩工作的士气打击也是极为巨大的。届时,设法与官府达成妥协,将那些隐匿的田产彻底屯下来,了不得吐出一点儿,给齐王个面子,这事情也就算是了了。

        而造谣生事的罪名,等到调查常平仓结果出来,他也早已完成了对那佃户的威逼利诱,到时候就说是佃户听了那个行脚商人的蛊惑,向他报告了此事,才有了此番的事件。

        说实在的,这么处理,虽是万无一失,但却还是让顾枢感动无比的憋屈。奈何现在官府与士绅有勾连的官吏已经被拿下,新来的都是些要拿他们的家产作为日后升迁资本的疯子,全然不顾读书人的体面。再加上那位齐王殿下,那可是在浙江、在江南都曾对士绅动过刀子的,况且还有吴兆骞提及过的那件事情作祟,使得顾家在抵制方面也会有些束手束脚,不似明季承平时那般的肆无忌惮。

        顾枢盘算的很好,奈何朱维宁却并没有按照他的剧本演出的打算,甚至可以说,这个屯田道从出现在此的第一瞬间就根本没有按常理出牌的打算。

        “顾举人此番要替本官做这个主,可本官却只是个屯田道,并非提刑司的官员,阁下这主做了也是没用的。”

        说到这里,朱维宁转过头,问向身旁的一个文官,而旁边的文官给他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连带着佃户以及顾枢等人都要一起回提刑司,因为此事不是按照造谣生事论处,就是依着百姓举报贪腐弊案,被告还是原告,身份无所谓,任由顾家和佃户串供是必不可能的。

        一个佃户而已,顾枢并没有出头的打算,但若是被抓到了把柄,陈文就有理由惩治他们,这却是顾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放在从前,让佃户跟着回去,届时派人知会县衙里的小吏、衙役,还有不透风的墙吗?可是现在,县衙里与他们有关联的官吏都被拿下,只待那佃户一醒,被官府恐吓一二,甚至连动刑都是不必的,便可以拿到不利于他们的人证,到时候恐怕就不再是单单的清丈田亩那么简单的了。

        “朱道台,学生等都是读过圣贤书的,难道还能撒谎不成?此人确是老实本分,或许是被那个别有用心的外乡人蛊惑了也说不定。此等无辜良善,断不可就此带走,否则这世上还有什么天理公道可言?”

        说到这里,顾枢的音量也是陡然增大,尽可能的让更多人听到,以便于激起本乡百姓的同仇敌忾。奈何,此番来的人实在不少,千余人,又不似军队列阵那般整齐,乌央乌央的蔓延在官道和官道两侧的田埂、小道之上。顾枢嗓门再大,也不过是让左近的百姓听清楚而已,至于更远的地方,尤其是人群的后方,此时此刻却还沉浸在对顾家造谣生事的怀疑之中。

        “左也是他们顾家,右也是他们顾家,他们顾家在官府面前是好人,在乡民面前也是好人,坏人都是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到时候官府责难,他们干干净净的,还不是咱们这些百姓受苦?”

        “就是,就是,好话都让他们说了去,官府还不得认为咱们都是刁民,以后有事了肯定落不得好。”

        “要说这读书人心眼就是多,可是不想着造福百姓,总把心眼用在咱们身上,那就算是读了再多的书,也不是好人。”

        “这话有道理,当初鞑子南下,南京城里的象牙笏板堆得跟小山一样,老天爷看不下去了,那叫一个大雨磅礴,可是朝中的老爷们却一同到城门口跪迎鞑子,真是把读书人的脸面都丢光了。指望他们,咱们就得跟着剃发易服,死后也见不得祖宗喽。”

        “外面的事情咱们乡下人知道得不多,可是某可听说了,顾家的小辈儿前几年都在用功读书,准备考鞑子的科举,要不是齐王殿下光复了南京,只怕他们就要替鞑子来残虐百姓了。”

        “……”

        人群的后侧,最初还只是几个外乡凑热闹的闲汉的窃窃私语,但是声音发出,就总会有人听到。渐渐的,听到的人越来越多,议论的人也越来越多,对顾家的怀疑态度也渐渐的蔓延开来,反倒是顾枢依旧仗着家奴、佃户们就在身侧,大言不惭的与工作队讨论他的那些关于“关于他们是读书人,读书人都是正人君子,正人君子不会说谎,所以作为正人君子的他们就是道理,任何与他们的看法不同的就都是奸邪之人”的东林党传统理论。

        “今天只要有我顾枢在这里,就断不容许尔等冤枉了此等良善!”

        顾枢义正言辞,凛凛正气只怕就算是孔老夫子降世也要羞煞得无地自容。眼见于此,同来的那些士绅也纷纷上前,与顾枢并排而立,而顾家的佃户们也被家奴驱使着向前,以壮士绅们的声势。

        顾枢等士绅一如他们的前辈们那般,在官府的政令面前昂首挺立,肩并肩,无所畏惧的直视着工作队的目光。相比之下,工作队这边见人潮汹涌,衙役们纷纷提着水火棍护卫在前,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反倒是如受了惊的母鸡一般。

        公理正义即将得到伸张,剧情似乎已经开始如顾枢他们此前见识过的那些次抗税、抗令般发展下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顾家的一个家生子没命一般的跑了过来,见到顾枢,连气还没喘匀就告诉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老爷,不好了,官府的另一支工作队已经快到泾里了,他们这是在声东击西啊。”

        听到这话,顾枢登时便是一愣,泾里是顾家老宅所在,顾家在顾枢的四世祖,顾贞观的五世祖顾学那辈,只是乡里的亭长,经营着一些豆腐粮米的小作坊营生,完全是靠着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考中进士,而后创立东林党才发迹的。

        泾里那边,既是老宅所在,更有大片的田土,若是让工作队把老宅那边的田土清丈了,他们死守在这边,就算堵住了朱维宁一行的去路,也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本末倒置的。

        想到这里,顾枢便有了分出部分人回援老宅的打算。然而,没等他想清楚这其中的利弊,工作队那边突然动了起来,细看去,原来是此前一直在路旁修整的那队驻军突然站了起来,开始在官道上整队列阵。

        江浙明军,战斗力冠绝天下,这是公认的事实,无论是鞑子的八旗军,还是那些西贼,对上江浙明军都没有占到过便宜的时候。眼见着江浙明军的驻军列阵,人群登时就是一阵波动和惊呼,就连顾枢他们这些士绅也在极力的向后退去,意在退到家奴、佃户的人群之中。

        趋利避害,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就在这一瞬间的动摇的同时,人群的后方,一阵阵的惊呼传来,这上千人的“示威”队伍登时就乱作了一团。

        “顾家私通鞑子,罪证确凿,王师此来就是抓他们的!”

        “齐王殿下说了,有敢包庇顾家的,与顾家同罪,格杀勿论!”

        “顾家这群王八蛋是要拉咱们给鞑子当狗,咱们都是良善百姓,汉家儿郎,断不可与顾家这群汉奸同流合污啊。”

        “官兵要动手了,咱们别在此为顾家陪葬,快跑啊!”

        “……”

        尖叫在人群的后方响起,以着比之此前的窃窃私语还要迅速百倍的效率向着整个人群传播开来。随着一个汉子迈出了逃跑的第一步,处于对抗拒王师的畏惧之心,百姓们也纷纷的向四下逃离。没过多一会儿,上千的百姓就在这些士绅的众目睽睽之下跑了个干净,他们不光是没能劝阻一二,甚至就连他们带来的家奴、佃户们也跑了不少。

        “这,怎么会这样?”

        驻军仅仅是站了起来,整了队,便再没有向前哪怕半步,上千手持着农具的百姓就在一阵谣言之中化作鸟兽散。顾枢等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眼里写满了不可置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抵制政令就是抗拒王师,就是为鞑子张目,那些乡民又不是傻子,谁对谁错还分不清楚?”

        朱维宁如此,顾枢尚在震惊之中,可他的儿子顾贞观却已然反应了过来,当即便冲上前来,指着朱维宁的鼻子便大声喝问道:“朱道台,齐王有不臣之心,汝既是国姓,又何苦为其张目?”

        此言一出,顾枢等人当即便是吓了一跳,尤其是那个高家的来人,瞪大了眼睛,显然是已经被顾贞观的狂言吓住了。

        顾贞观如此,显然是狗急跳墙,朱维宁见这个年轻士人如此,却也只是冷笑道:“劳您多虑了,本官是姓朱,老家也在江西,但却并不是王孙贵胄,家中早年倒是多有被那些藩王盘剥的。即便本官是王孙贵胄,也知道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官一任,既是百姓父母,自要设法让百姓过得更好。诚如圣人所言的那般,仓禀足则知礼仪。”

        说到这里,朱维宁面带笑意,遥望远方的天际,右手抚摸左胸。那里,在官袍的里面,一枚华夏复兴会的会员徽章清晰的显示在手掌的触觉之中。

        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收藏笔趣阁:.  手机版网址:m.


  https://www.msvvu.cc/2/2930/14762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