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鉴宝无双 > 第801章 一块玉璧,两大宗师

第801章 一块玉璧,两大宗师


  这是一块玉璧。

  不小。

  直径将近三十厘米。

  还摆在这个摊子居中的位置,所以挺惹眼。

  这个摊子上的东西相对比较杂,有瓷器有玉器有小杂件,还有六七十年代的雕像徽章什么的。

  摊主比较年轻,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留着胡子,带着眼镜。吴夺上手搬动这块玉璧的时候,  他还搭了把手。

  不过他的搭把手并没有碰到玉璧,而是在底下虚托着,怕吴夺有什么闪失。

  “好眼力啊兄弟,这块玉璧不错的。”

  听摊主的口音,应该是瓷都本地人。“好眼力”这种话,是古玩摊主的必备金句,  顾客拿啥问价,  往往都会说好眼力。

  这玉璧挺沉,  摊主又递了个马扎上的棉垫子给吴夺,吴夺就可以将玉璧一侧压在棉垫子上竖着看了。

  这块玉璧是和田青玉质地,现在是在路灯灯光下的色感,吴夺估计在太阳光下会更绿一点儿。

  从玉璧中心的圆孔来看,是很原始的工艺。

  而玉璧的两面,一面平滑光素,一面浅浮雕了图案。

  它这个浅浮雕,基本就是线条勾勒出的主体,微微高出周围平面,而细节处的刻画,主要靠阴刻线条。

  图案是狩猎场景,一人手持长矛,一人手持弓箭,对准了一只类似虎形的野兽。

  线条很流畅,人和兽的动态也雕得很生动。

  从造型、线条、痕迹、打磨等等方面来看,这应该是齐家文化玉器。年份确实够早了,一杆子能打到新石器时代。

  不过,  这块玉璧没有任何入土的特点,  而且没有大绺大磕,  如同一直妥善保管的传世品。

  而且这个妥善保管,还得一直不怎么上手盘摸,以装箱保存为主,因为包浆不怎么厚重。

  要是齐家文化玉器,难道这么长的时间一直传世?若如此,这东西不太可能出现在瓷都鬼市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

  而且,这应该有什么相关记载才对;再不济,也应该有点儿传闻。

  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甘肃为中心,大致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时间跨度也比较长。

  齐家文化玉器,名气很大,它和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堪称华夏三大“古玉系”。

  而且,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的所用与玉料,相对都比较单一;而齐家文化玉器,  不仅用到了青海玉,  黄河玉,马衔山玉,  甚至还发现了和田籽料制成的玉器。

  玉器本来是吴夺最擅长的门类,基本是不需要“听”的。

  但是这块玉璧,鉴定上没什么问题,逻辑上却不通,有点儿让他不会了。

  那就只能听一听了。

  不听不要紧,一听大吃一惊。

  这居然是一件高仿!

  因为首先听到的就是制成距今的时间,推一推,1746年。

  1746年,是清代乾隆十一年,距今也快三百年了。

  这是一块乾隆时期仿齐家文化的玉器。

  其工手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不能“听”,必定找不出毛病,顶多就是从逻辑上怀疑。

  好在吴夺也听到了是谁仿的,一听到这个名字,吴夺也释然了。

  姚宗仁!

  清代最负盛名的治玉大师。

  雍正八年,姚宗仁进入清宫造办处。能进入清宫造办处的玉匠,技艺那肯定没有差的。

  姚家数代玉匠,不仅在玉器的制作和设计上技艺高超,而且在仿古和鉴定方面,水平也相当了得。

  姚宗仁之所以出名,跟乾隆皇帝有莫大的关系,乾隆很喜欢姚宗仁,屡屡提及和表彰。

  比如乾隆说,“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

  在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只双婴耳玉杯。玉杯放在双层匣盒中,这里面,还有一册乾隆写的《御制玉杯记》,这里头就记载着姚宗仁“指正”乾隆的事儿。

  乾隆刚得到这只杯子的时候,十分喜爱,所以经常鉴赏把玩。一开始呢,他觉得是汉玉,可是时间长了,又觉得有点儿不对,吃不准了。

  于是,就把姚宗仁叫来看看。

  姚宗仁看了之后,立即回道:皇上,这肯定不是汉玉。这是我祖父做的仿古玉,而且还烧色做沁了,不只是形制和雕刻上的仿古。

  乾隆又详细问了问细节,姚宗仁便介绍了做旧的一些技法。

  事后,乾隆十分感慨,将此事记录在了《御制玉杯记》中。

  而这件仿齐家文化玉璧,虽然制成于乾隆十一年,但开始制作,却早在五年前,是乾隆六年。

  吴夺也听到了很详细的内容。

  乾隆六年,乾隆皇帝下旨,让姚宗仁根据一块上好的青玉,设计玉器图样。

  姚宗仁设计了一件“青玉凫”罇,这是仿制青铜器的样式。乾隆同意了,于是又传旨,将玉料和图样交由苏州织造在苏州制作。

  同时,乾隆还给了姚宗仁另一块青玉,让再设计一件仿古玉器。

  这块青玉虽然也比较大,但总体比较薄,而且有些地方有瑕疵;姚宗仁研究之后,觉得做成一块玉璧比较合适,这样能避开圆形周围的瑕疵,同时中心位置打孔,又可将青玉中的一处黑杂挖掉。

  一开始是根据战国时期玉璧风格设计的,但设计出玉器图样送呈之后,乾隆并不满意。大体意思是说战汉玉璧见得多了,有点儿腻。

  同时呢,乾隆又说让姚宗仁不要再送呈图样了,根据朕的意思,另选风格即可,做好了再看。

  皇帝只是随口一说,姚宗仁却如坐针毡,这没定图样就做,要是皇上还不满意,可就没得改了!

  但没办法啊,皇帝这么说了,你再送图样上去,那就成抗旨了。

  于是姚宗仁绞尽脑汁,最终根据齐家文化玉器,设计了这块狩猎图玉璧。

  这里头有很多考量。其中,一面光素一面浅浮雕的设计,也有到时候皇帝不满意便于修改的想法。

  乾隆对此事三年之中一直没有过问,姚宗仁也做得很慢;三年后,乾隆问过一次,姚宗仁说还没做成,务必精益求精。乾隆便没再问。

  五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姚宗仁已经彻底完工,就差烧色做旧。

  但是他没去做这一步,这也是留了一手。若是乾隆再问,他可以说就差这一步,看乾隆的意思决定做不做旧。

  这一等,就等到了乾隆十二年,这一年,“青玉凫”罇制作完成,从苏州送达紫禁城。

  乾隆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同时也想起来了姚宗仁的那件仿古玉器,就问了。

  姚宗仁依照计划回答,乾隆听后,让他先不必烧色做旧,直接送呈。

  乾隆看了之后表示,直接留下吧。他怎么想的,吴夺听不到,但是猜测着可能是有点儿新鲜感。

  姚宗仁如释重负。这事儿终于了了。

  姚宗仁这边了了,但是吴夺听到的内容却不止这些!

  因为这块仿齐家文化玉璧,居然又扯出了另一位宗师级人物:

  瓷器圣手,史上最牛督陶官,唐英。


  https://www.msvvu.cc/23/23341/7139987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