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的不科学大脑 > 第二十九章 应邀

第二十九章 应邀


  在存储好相关学习资料后,林行知回复了一封愿意加入的邮件,便退出了这个论坛。

  稍微关注了一下IH等人的进度,林行知也开始自己的码农大业。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枯燥了。

  或许是因为大脑自发性的涌现,林行知根本不用进行思考,仿佛整个系统的框架和细分类,都已经深深刻录在记忆之中。

  自己需要做的,不过是将这些代码输入到电脑上来。

  “有点浪费时间的感觉...”

  林行知想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思维不知发散到了何处,双手却依旧在键盘上飞舞,仿佛能一心两用一般。

  “如果能将这个过程,或者将大脑中的这些代码,通过工程学的手段自动编写,那该有多方便?”

  ......

  哪怕只是搭建出核心框架,哪怕有着大脑自主涌现的代码,这个过程也是极为耗时的,初步估计至少需要40个小时。

  林行知夜间只休息了5个小时,早餐按照新的计划进行,高脂肪和高碳水的食物还是很好获取的。

  所谓的垃圾食品,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一点。

  当然了,炸鸡这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还是偏高的,乳制饮品和五花肉才是最合适的搭配。

  二两多的五花肉切块,焯水撇掉浮沫,再用调味料简单的腌制一下,就可以放到微波炉中高温烤制了。

  十分简单。

  一旁正喝着红豆粥,小口咀嚼着全麦面包的唐妈,看着林行知准备的早餐,一脸懵逼。

  “你大早上这么吃,不腻得慌吗?”说着,唐妈流露出了嫌弃的眼神。

  林行知无奈的摊了摊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不过,当林行知吃着烤好的五花肉,就着旺仔牛奶时,唐妈不自觉的吞了吞口水。

  “你这古怪的代谢能力还真是让人羡慕,谁敢这么吃...”唐妈忍不住说道。

  林行知默然,如果正常人也敢这么吃,慢性疾病迟早找上门来。

  当然了,已经定制好计划,林行知倒也没有什么顾虑,虽说这份早餐确实有点油腻。

  擦了擦油光锃亮的嘴巴,林行知喝了好几大口凉水,然后又泡了一杯加奶加糖的速溶咖啡。

  唐妈看的是目瞪口呆,愣愣的说:“你小子还是锻炼一下身体比较好...”

  林行知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三天我日均摄入能量3000千卡,反而少了二两肉。”

  “......”

  唐妈瞪了林行知一眼,没好气的说道:“赶紧从我眼前消失,太气人了。”

  说完,唐妈恶狠狠的咬了一口索然无味的全麦面包,仿佛这就是林行知吃下去的烤肉。

  抿了一口咖啡,林行知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码农大业。

  虽说这个过程有些枯燥,但想着长久的赚钱计划,林行知逐渐有了干劲。

  不过,林行知的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脑海中时不时想着如何优化这个过程。

  一上午的时间,林行知逐渐衍生出一个不错的想法。

  自己似乎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电脑这种设备,直接与大脑进行联系,从而解放双手。

  比如,脑电波;

  当然了,这只是林行知的一个预想,脑电信号是极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的干扰的。

  想要实现这个功能,耗费的时间绝对不小于搭建公共语言运行库。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科学家进行过这类实验。

  比如,1967  年,Dewan利用闭/睁眼时alpha波增大/阻断现象,自主控制alpha波幅度来发送Morse电报码。

  1977年,Jacques  Vidal等人利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记录到的视觉诱发电位信号,来控制二维光标移动的方向。

  现代科学,将其称之为「脑机接口」,指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不过,编程是一个复杂行为,通过脑电波真能行的通吗?”

  林行知思索着,感觉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首先,林行知已经储存了较多的脑电波数据样本;

  浅层的神经网络算法,比如支持向量机,已经能对脑电波进行较为复杂的模式识别。

  那么,林行知完全可以采用类似深度信念网络的多隐含层神经网络,进行更为复杂的模式识别。

  “多隐含层的神经网络,本身具有特征提取的能力,这样想来,也能缩短一些时间。”

  就在林行知处于这种奇妙的双重思维状态时,一阵手机铃声突然袭来。

  “张诚安,这家伙打电话过来干嘛?”

  林行知将电脑的免提打开,然后两只手依旧在键盘上敲击着。

  「不好意思了,昨天去京城考托福了,今天下午才能赶回来,今晚你有空吗?」

  林行知想起了张诚安上回的承诺,思索了一会,倒也没拒绝。

  “没问题,到时候你提前一个小时通知我。”

  「行,我大概三点钟下飞机,四点我会告诉你碰头地点。」

  ...

  挂掉电话,林行知瞅了一眼时间,打算下午就去购置一些实验器材。

  想到这儿,林行知拿出一个U盘,将电脑里下载好的资料拷贝进去。

  高中的知识,对林行知已经没有帮助,上学的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学习其他的知识。

  学校的图书馆,虽说也还算不错,但药物毒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专业书,就不大可能了;

  能有几本探索脑那样的入门书籍,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别说部分国内还未出版的专业书了。

  林行知倒也没想带着电子阅读器去学校,还是低调一点好。

  虽然看的内容都一样,可使用的阅读介质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同样一件事,传播介质的不同,给人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正好去找他打印几本书,也能省点打印费...”

  林行知要找的人,是唐妈介绍认识的,据说是一个学校出来的校友。

  龙宇翔,

  名字很不错,只是性格并不如其名,作风有些懒懒散散。

  毕业之后,龙宇翔选择了公考,进了药品监督局。现在在医疗器械处混得还不错,多少算是个干部。

  林行知手中的脑电图机,就是通过他的关系,低价买来的。

  PS:这本书下个星期就上推荐了,不出意料是一个凉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追到这章,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喜欢这本书。

  签约之前,我找不少人看过这本书,得到的反馈大同小异,说这本书文风偏说明文,写的内容又过于硬核,不适合网文。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读者是能接受这样的内容的,或许生物科学大部分读者看着吃力,但我觉得并不太影响内容。

  这本书还有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探讨,也是我认为重要的东西。

  我不是全职写手,还有一份工作。

  也就是说,不管这本书上架的时候成绩如何,都不会太监,有始有终,总得给自己这段经历画上个句号。

  最后,感谢所有喜欢这部作品的人。

  


  https://www.msvvu.cc/23/23361/5342405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