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国姓窃明 > 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

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


  十天之后,黄冈县。
  这座一个多月前还在刘希尧手下、被杀掠祸害得不成样子的黄州府治,如今已初步恢复了秩序。
  虽然还谈不上繁荣,至少街道秩序井然,乡里鸡犬相闻。百姓们也都忙碌于生产,最近才刚刚进入农闲。
  从美洲来的土豆,一年可以种两季,其中一季就是冬季下种、次年初夏收获;然后再种下去、深秋可以收获。
  豆类中的豌豆,还有一些大叶子蔬菜,也都可以初冬下种。豆类还可以固氮,冬天种了来年春耕别的作物收成还能更高。
  沈树人五月份刚到黄州上任时,把从福建弄来的种子全部种下了,当时因为数量不足,只能覆盖大约两个乡的耕地。
  深秋收获后,全部留作下一季的种子,一下子就能扩大十几倍甚至二三十倍的播种面积,也就是三四十个乡。
  考虑到一个县的农田不能全部种土豆和玉米,至少还要留出三分之一种水稻,所以这些新作物的种子,至少能覆盖三个县的耕地了。
  土豆等作物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不太挑地力和肥料。
  黄州地处大别山区,既有山又是南方,气温和湿度不适合种旱地的小麦,而水稻需要的低洼湿地又不够用。
  有了玉米土豆做补充后,不少原本的下田、地势较高的山坡田,也能勉强用起来,实际的有效耕种面积,一下子就扩充了两三成。
  明年再等一季,让种子几何级数膨胀,这些新作物的面积就能覆盖几个府——当然,这一切需要确保绝大多数收获都被重新下种,而不是被吃掉。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地方官拿出大量的银子补贴,组织调运长江下游鱼米之乡的粮食过来。
  好在这个黄州的地方官是沈树人在当,他已经往里贴了好几十万两银子,倒贴钱做官,才把根据地建设得这么扎实,人心都向着他。
  等这些新作物种子能覆盖几个府之后,他就得允许百姓拿出至少一半收成用于吃了,否则成本几何级数膨胀上去他都补贴不起。
  ……
  这天一早,沈树人照例亲自下乡巡视劝农,检查黄冈各乡初冬土豆下种后的发芽情况,一点都没有家财百万大阔少的矫情。
  土豆虽然耐寒,但块茎上的芽眼正式抽芽之前,还是要保证零度以上的。明朝又没有大棚,也不能覆盖地膜,稍不注意还是有可能冻坏。
  一旦封冻之后,别的靠种子繁殖的作物,好歹还能让种子保持休眠,大不了晚点再生长。而土豆是直接切块下种的,封冻后迟迟不发芽,块茎就腐烂了。
  好在明末虽有小冰期,绝对平均气温其实也就比后世低不到两度,长江流域应该还不至于在腊月初封冻。
  一圈巡视下来,今天跑到的三个乡,土豆都有顺利发芽。
  “干得不错,这样冬天也能收一季,种子的扩散普及周期就能再缩短半年。看样子,这买卖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两年内都是纯亏,要一直贴钱,从外面买口粮。
  到崇祯十五年,应该就可以确保收支平衡、自给自足,分出一小半收成作为税粮、循环扩大种植。得到崇祯十六年往后,才是纯赚。这种买卖投资周期就是长,唉,普通人没点家底还扛不住。”
  今天巡视的最后一个乡叫平湖乡,从田里上来,沈树人欣慰地在乡老家的水井边打水洗脚,顺便准备吃个便饭再回城。
  一边洗脚,他一边随口跟旁边跟随的张煌言闲聊算着账,满满都是务实的细节,没有半分文人调性。
  一边聊,还一边总结经验,说起哪个乡的土豆发芽率高、哪个乡发芽率低。还让随行的随从翻开纪录本,找出当初这几个乡的播种日分别是上个月几号。
  一番对照,便轻松得出“在长江周边种土豆,初冬最晚下种时间不能晚于十一月几日,否则就有封冻烂块茎的风险”。
  这些经验数据,沈树人随手就让人整理到他携带的一部手稿中,手稿的名字叫《农政全书补遗》,就是补的当年徐光启徐阁老的原版《农政全书》的遗。
  其中每一条纪录,都是用一定的农作物种子损失,才测试出临界点数据的,非常宝贵。值得详细记录推广,让别人不用再试错重走弯路。
  ……
  洗完脚,亲自翻看检查了书办记的结论,沈树人这才放心,光脚穿上草鞋准备吃饭。
  今天负责招待他午饭的,是平湖乡的乡老,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姓胡。
  老胡去年被刘希尧强行拉壮丁,把本乡几百号年轻人都强征入伍,给了他一个贼军部总的职务。
  沈树人这次收编了刘希尧溃军后,整顿沙汰,把这些四十多岁体力衰退的老人都发回乡里务农。只留下二三十岁、身体和品行纪律都不错的,继续编入官军。
  发回乡里务农的,也不可能完全像自由民那样管理,毕竟从过贼,还没为国家立功赎罪。
  所以这些人都得编入官府直辖的农庄,类似于卫所的军屯,承担更严格的纳税比例和徭役,种出来的粮食基本上要五五开上缴一半,而且种什么庄稼都得官府说了算。
  沈树人也就优先把玉米土豆交给他们种,将来多了再普及普通百姓。
  老胡原本对自己几百号乡亲从此沦为军屯、被严重盘剥,还是有些怨气的。
  好在之前刘希尧闹腾一番之后,黄冈本地富户大地主本就被抢杀了很多,大部分田地如今都归属自耕农,或者算是无主之地。
  沈树人又很铁腕强势,很有担当,拿出州府的鱼鳞册,清查人口。
  表示如果有承租农民能证明自家之前的地主已经被流贼杀绝户了,可以来官府登记,稍微交一点粮食,官府就可以把无主之地重新承认为佃农所有。
  如此一来,官府收税虽然重,至少没有地主这个中间商赚差价了,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最近看同知大人这么勤政、亲自十里八乡到处跑劝农,这些新乡绅们心气也平了,开始彻底服气。
  这老胡原本也稍微读过点私塾,认得几个字,给沈树人上菜时,忍不住感慨:
  “大人如此勤于劝农,老朽活了四五十岁,真是从未见过。此前黄州历任地方官,但凡有一个能像大人这样,本地百姓当初也不至于跟着刘希尧作乱,唉。”
  旁边几个文职小吏,也忍不住跟着吹捧:
  “是啊是啊,刚才看大人下田回来洗脚,那真是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大禹治水之劳,不苦于此矣。如今这等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大人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可谓是尧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沈树人听这些家伙拍马屁越来越不着调,什么唐尧大禹都冒出来了,连忙示意打住,专心把碗里的玉米粥喝完。
  在明朝人眼里,玉米粥这种粗粮,可不是“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么。
  喝完粥,稍微聊了几句了解民情,外面忽然就传来阵阵马蹄声,沈树人跟张煌言也立刻起身,出去查看。
  来人是沈家的老家丁、百户沈练。沈树人立刻就估计到,可能是有要事找他,直截了当开口就问:“可是巡抚抑或总督衙门有公文?”
  沈练翻身下马,忙不迭转述:“是京城有旨意直接送到黄冈了,应该是给少爷升官的。还有送老爷家书的信使,也跟朝廷使者结伴一起到了,速速回城吧。”
  “恭喜同知大人高升呐!这真是我黄州军民之福!”
  “就怕同知大人升的太快,离了黄州,百姓可怎么办呐。”
  乡绅和小吏纷纷向他道贺,还有些人发自肺腑想要挽留他。
  沈树人潇洒地翻身上马:“放心,朝廷多半是不会让我走的,估计是就地升官。”
  他飞速策马赶回县城,府衙里已经来了不少官员,都在那儿陪着传达朝廷敕命的使者。
  众人看沈树人这么风尘仆仆的样子,对他的钦佩也更多了一分。这种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官员,还能建立奇功,建设地方也颇有想法点子,实在是再升迁也不为过。
  沈树人恭恭敬敬对朝廷使者行礼,一番繁文缛节后,正式公布了升他为黄州知府。
  原本的黄州同知和团练副使职务,交接后也就自动收回。知府本就有守土之责,而且黄州的团练卫所也需要转为正规军卫所,团练职务不用再存在。
  作为配套,朝廷的敕命里还有另外几项升迁,左子雄正式升为黄州卫都司。
  张煌言也因军功得到升赏,加了个通判之职,理论上管的是税赋和劝农水利。实际上只是为了给他加一个从六品的级别,具体管什么完全是沈树人说了算,可以随机应变。
  其余中层军官也各有升迁名额,可以由沈树人直接去杨嗣昌那儿报备,就不用通过朝廷了。
  仪式结束,众人也是围着沈树人庆贺:“府台大人真是年少有为,虚岁二十一便能位列五品,堪称本朝盛事啊!”


  https://www.msvvu.cc/24475/24475365/7371299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