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延明纪略 > 第一章 愤怒

第一章 愤怒


  明崇祯八年,汉中府,杨宅,书房。

  杨渊穿着一袭松江布缝着的道袍,双膝跪在地上,眼下已经近秋,地面上已经有了些凉气,跪得久了除了疼痛之外,膝盖里面也是隐隐的寒凉。

  仔细算下,恐怕已经跪了一盏茶的功夫了。

  “还请父亲暂息雷霆之怒,千错万错皆是愚男的错。”

  杨渊压下心头的屈辱,嘴上忙不迭地说道。

  生在新时代的自己几乎已经忘记了旧社会的三纲五常,今天不得不吃上一个教训。

  什么是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什么?就是是提网的绳子。三纲五常就是一张罗网,把人牢牢地捆在里面。

  杨渊现在既然生在明朝,那便只有被这罗网紧紧束缚。

  “老爷,三公子不过是餐桌上说了几句话,就算是没头没脑,您又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一位徐娘半老的妇人从一旁的太师椅上捧过一盏天青色的宣德窑茶杯,里面滚着清亮的茶汤透着一股浓郁的茶香,悄悄地放到一边的桌子上。

  “再说了,老爷,明年恰好要乡试,还是温书要紧。”

  乡试又名“解试”“乡贡”,因为在每年八月举行,又称之为“秋闱”。秀才们通过了乡试便可以成为举人,举人便有资格出任低级官员,而且还能参加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贡试。

  有明一代,向来便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便是因为中举人其实比中进士还难。

  因为在明代,所录取举人的名额皆由朝廷确定,譬如江西、福建、浙江这等“高考大省”,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每次只录取一百名举人,而类似贵州这等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一次则只录取四十名举人。

  相较而言,进士考试则并不设定具体的录取名额,考上就是考上了,考不上那就烦请三年之后再来。

  也就是说进士考试是水平考试,只要你水平够了,那便自然而然有相当大的概率可以考上进士。而举人考试则是选拔考试,你若不是本省前一百名乃至前四十名的水平,这举人那便是想也别想。

  乡试之难,可见一斑。

  杨渊之前便已经过了院试,进了县学,有了秀才的身份。乡试每三年一次,明年便是崇祯九年,恰好又到了乡试的时候。照常理而言,杨渊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所谓的“时文”,也就是八股文该怎么写。

  汉中杨氏虽然称不上是世代冠缨,但也不算是平门小户。杨渊的祖父曾任南京礼部侍郎,在《东林点将录》上也有一袭之地,老杨先生作为一名老牌东林党棍在天启朝的政争中正经卖过两膀子力气。

  杨渊之父杨公世禄也因此而被当今圣天子荫补为尚宝司司丞,乃是有官身的正经在籍乡绅。

  若非现而今是崇祯八年,那杨渊这一生虽不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却也有个富贵闲人的命可过,老来可以写个《陶庵梦记》亦或者《武林杂记》之类的东西记叙一下这个时代曾经的繁华。

  但现在偏偏是崇祯八年,富贵闲人之梦也就可以暂且放到一边了。

  “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这里有你说话的地方?给我滚出去。”

  坐在太师椅上的中年人余怒未消,愤愤地挥了一下手。

  妇人也不说话,只是站在那里低下头默默地听着。

  她是跟着夫人陪嫁过来的丫头,如今也添了身份做如夫人,对自家这位老爷的脾气秉性早已吃得透透,知道对付这位杨司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柔克刚,连消带打。

  “三儿,现在也没有什么外人,你都往实里说。”大明王朝在籍的尚宝司司丞杨世禄轻轻摸了摸下巴上蓄着的胡须,依着儒家养气的功夫好好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

  杨公世禄也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尚宝司司丞的官衔是荫补的,家里的田产都是他祖父、父亲两辈人攒下的。杨世禄最大的一个本事便是生儿子。

  岳峙渊渟,钟灵毓秀。

  连带上未成人的那几个,老杨连生了八个儿子,创造了一个概率学上的小小奇迹。

  杨渊,便是尚宝司司丞杨世禄的第三个儿子。

  杨渊跪在地上:“今年年景不好,县衙里面催课又紧,乡党们今年可不好过。”

  “他们有好日子么?”杨世禄摇了摇头:“痴儿,正要他们日子不好过,我们日子才会好过。”

  尚宝司司丞看着自家的倒霉孩子谆谆教诲道:“若是年年五谷丰登、谁来借粮?谁来借钱?谁来典质家产?谁来卖儿卖女?”

  “若无有人来借粮,没有小斗出、大斗入的规矩,家里怎么积下粮食,你怎么顿顿会有新鲜的面皮吃?”

  “若是朝廷不课税课得凶严,咱们那些一枚铜子儿摔成八瓣花的乡党们又怎么来借那九出十三归的债,你身上这些绫罗绸缎又从哪里得钱来买?”

  “正因为借了咱们的粮,欠了咱们的债,这才要典质家产,不然咱们的田地又凭什么阡陌相连?若是他们不卖儿卖女,家里的童仆使女难道要从地里长出来不成?”

  杨渊伏在地上叹息了一声:“圣人说过,仁者爱人。”

  杨司丞念叨着自家儿子的表字恨铁不成钢道。

  “潜之,读圣贤书不要读迂。当年神宗皇帝的时节,一亩地要二两银子方能到手,如今不过是一石谷子的事情。乡党们要谷子充饥才能活命,他名下地里的黄土能填饱肚子吗?若依着你的意思,我们不去出那一石救命的谷子,任由乡党们饿死,那才是不仁。”

  杨世禄摸着胡须接着说道:“仁义礼智信,看着众乡党受饥荒之苦而无所作为,是为不仁。若仗着咱家富裕,便想着让乡党借大灾白吃白占那不是陷众乡党于不义?”

  “救命之恩是为大恩,”杨司丞来了谈兴:“乡党们受了恩,便将土地折价卖给我们,这是乡党们守礼。我们呢?光耀门楣壮大祖产,这是有智。大家彼此立下字据,绝不反悔,这便是有信。”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具备,正应了圣人之理。”

  杨渊看着上面的杨司丞,却不知道这位要装糊涂到何时。

  “只是早晚要酿出大乱。”杨渊叹道:“去年,父亲是见过流贼自陕南下与官军隔汉水相持的光景,若是家家都像老大人这般仁义礼智信,天下必定要大乱的。”

  “大乱还需要酿么?”杨世禄忽然暴怒,右掌狠狠拍击在一旁的八仙桌上:“今年正月,献贼连凤阳的皇陵都烧了,这难道不够乱么?”

  崇祯八年正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义军在河南地区流动作战,左右飘忽,一下子甩下明廷的追兵直插凤阳,不仅掘了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祖坟,顺道把他老人家当年出家混饭吃的皇觉寺都一把火烧了。

  皇帝的祖坟都保不住,天下大乱的表征已经显露无疑。

  大明尚宝司司丞杨世禄接连深呼吸数下,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潜之,为父问你,你说要周济乡党,招募流民作庄户,编练团练防备流寇这些事,便是为了保境安民四个字么?”杨世禄看着自家儿子的眼神忽而有些冷漠。

  杨渊低下头道:“只愿为桑梓谋条生路。”

  “放你娘的屁!”

  杨老爷一声咆哮,又是一拳击八仙桌上,一旁的如夫人赶紧伸过来小手在杨老爷胸口揉来揉去。

  “三少爷也是的,平白惹老爷生气。”

  赵姨娘一边揉着,一边叫使女将汤婆子捧过来给老爷暖暖心。

  “给我把这逆子关到柴房去,让他灵醒灵醒。嗯,也罢,也罢。滚回去把《史记》里的《田敬仲完世家》给我抄十遍!用心抄!”

  杨世禄抄起一旁桌上宣德窑的茶杯,用手仔细摸了摸,发现着实已经凉透之后,便将里面的茶水冲着杨渊泼了过来。

  


  https://www.msvvu.cc/26/26540/5477276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