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三十六章 环境

第三十六章 环境


  天色微微亮,一宿未眠的伙头军就已经做好了早餐,今天的伙食相比昨天要差了许多。

  昨天那是属于开拔饭,白面馒头,肉片汤,要是天天这样吃,大明算是养不起这么多军队。

  今天的馒头依旧是四个,不过却是杂面馒头,然后一人一碗稀米粥,一直要到日落才能吃第二顿饭。

  行军期间,天亮而行,日落而宿。

  最辛苦的就是伙头军了,他们被分成了两拨,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做法,所以可以随船前行。

  分配完了早上的伙食,他们就拆了锅灶,将大锅往船上一放,首先开拨。

  而另一拨,已经走到了前面,等大军傍晚赶到之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

  进入了运河,京卫三大营的骑兵就排在了运河两岸,左边五军营,右边三千营,神机营分成了两拨,一边一队。

  除了三大营,另外还有羽林卫,锦衣卫等将士也都一同护卫。

  朱瞻基一大早会见了自己的幼军领队张凤山和羽林左卫的指挥佥事赵永亮。

  羽林卫行军手五军都督府统一安排,自己不需要插手。

  但是幼军两百人这次则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把这次行军当成了训练。

  他们每日不仅需要步行八十里,还需要自己做饭,隐蔽行踪。在大军抵达北平之前,他们就要在前面抵达。

  虽然任务艰巨,但是经过三年高强度训练的他们,应该能达到朱瞻基的要求。

  别的士兵一天吃两顿饭,他们吃三顿饭,还天天有肉,光是看体格,他们都比一般的大明士兵要更强。

  何况,现代特种兵的训练模式,让他们掌握了比其他大明士兵更多的技能。

  这个种子,朱瞻基希望能真正发芽。

  船队继续前行,朱瞻基留在了朱棣的座船上。看着他接见各部将军,策划各种战略,朱瞻基一直很少插话,只是内心一直将不同的时代的战术和方案拿着对比。

  在现代社会,他虽然没有亲自带过兵,但是手底下有几万人的雇佣军不对超过十万人的保镖队伍,各种战术报告看了许多。

  现在两边一对比,去除时代的差异,就能得出方案的优劣对比。

  朱棣的确是一个战争狂,遇到现在要打仗,他的精神就亢奋无比。

  虽然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晚,但是他没有意思疲惫的感觉。

  每天下午驻扎以后,他都还要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马,进行恢复训练。

  朱瞻基每天也在训练,不过他基本上训练的是自己的射术。

  刀枪棍棒这些武器,在他前世变成了一个武学宗师之后,他的经验和技巧都已经足够了。

  唯独射术是他从来没有训练过的,前世就是偶尔玩玩古代长距离武器,玩的也是弩而不是弓。

  所以来到大明朝以后,他也从小就开始这方面的训练。

  不过,玩惯了枪,弩,现在再来玩弓,他总是提不起来多大的兴致。射术只能说在水准以上,却也算不上神射手。

  即便是这样,朱瞻基的射术已经很让人惊讶的了。

  明代初期的弓箭还是以蒙古弓为主,下弦后几乎变成一个圆,上弦后才有点像反曲弓。另外单体弓,反曲弓的数量也不少,但是弓箭兵在军队里一直不是主流。

  因为从朱元璋时代起,明军就非常重视火器的使用。

  如今的安远侯柳升,就是如今大明的火器专家兼炮兵司令,只是以前的朱瞻基为了避嫌,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如今的大明军队火器发展详情。

  他只知道现在已经有了散弹炮,还有了三眼铳,但是只要想到现在的火药还是黑火药,就知道威力如何了。

  朱瞻基经常也在后悔,早知道要穿越到大明来,就多看一些化学资料了。

  以前他的电脑里,各种武器的制造方案,弹药配比都有,他却只是大致看了看,现在都已经快要忘记完了。

  而且,即使一些弹药的名字熟悉,也知道如何制造,更艰难的是没有原材料啊!而化学原材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这天傍晚,船队停在了黄河岸边。

  这个时代的黄河入海口不在山东,而是在后世的江苏境内。

  从远古开始,黄河就如同一根摆动的柳条,入海口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来回摆动。最北抵达后世的天津清河入海,最南到江苏的连云港以南入海。

  如今这个时代,黄河就是在江苏入海。

  大军过河不像出发的时候船只都准备的好好的,最低也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人马都运过河。

  天气晴好,不仅没有风,太阳照的人还能感到一丝暖意。

  朱棣和朱瞻基坐在船顶,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起了此次要讨伐的瓦剌部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

  北元在大明几十年的打击中,最后一任皇帝坤帖木儿汗原本被大臣鬼力赤流放到如今的济州岛。但是后来又直接杀掉。

  至此,在朱瞻基穿越过来的那一年,北元已经变成了历史。

  北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除了兀良哈势力稍弱,瓦剌和鞑靼一直在跟大明作对,但是同时也在互相竞争领导权。

  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在唐努乌梁海一带。

  三个部落经常互相残杀,也时常滋扰明朝边境。

  两大氏族虽然将大明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敌人,但是相互之间的斗争也无比激烈。

  但是由于他们都已经退出了漠南,所以对大明的破坏力有限。

  朱棣在靖难时期就与号称鞑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登基之后派遣使节去招抚鞑靼、瓦剌各部,并在鞑靼游牧地区建立了一些羁縻卫所,试图用朝贡贸易的手段绥服蒙古。

  大明靖难之后国力没有恢复,只能用分化拉拢的方式在两大部落之间掺沙子。

  永乐六年,元顺帝的曾孙本雅失里在鞑靼称汗,对明采取强硬态度。永乐七年更斩杀明使,又击败当年丘福的北征军。

  朱棣才不得不于永乐八年亲自北伐。

  出师之际,鞑靼已经内讧分裂,朱棣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两部。

  战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杀,阿鲁台遣使朝贡。

  势大的鞑靼被击败,但是造成了另一部瓦剌的崛起。此时的瓦剌大汗马哈木以对抗大明为口号,号召各部落归顺。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朱棣绝对第二次亲征。

  朱瞻基对历史不熟悉,他只记得朱棣五次亲征,是杨广之后,当上了皇帝,还唯一亲自领军出战的皇帝。

  就连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过了。

  此后的几任明朝皇帝虽然也御驾亲征,不过都是一些打酱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个笑话。说的是御驾亲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内蒙的交界处等消息,还好意思说御驾亲征。

  就连不靠谱的正德皇帝,说御驾亲征就御驾亲征,好歹也跟着大军去了前线,还亲自杀死了一个敌人。

  因为对历史不熟悉,所以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并没有一个穿越者的优势。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亲征,最后还死在了亲征回来的路上。

  那也就说明,他的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即使是打赢了,也只是一场战役打赢了,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报,希望能够在战略方面,帮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营在后世的杭爱山一带,占据了一直到贝加尔湖到中亚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们的人口并不多,只有两百万人。

  说起来只有大明的军队人数多,但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打不赢就跑。在如今这个落后的时候,想要追上他们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败了鞑靼,让阿鲁台俯首称臣。

  此次北伐,阿鲁台也积极响应,愿以鞑靼部族协助大明攻击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鲁台,很怕阿鲁台反戈一击,与瓦剌部落前后夹击明军。

  如今的朱棣,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左右犹豫的境地。

  朱瞻基却极力说服朱棣接受阿鲁台的请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力,最少他们的出动,可以给大明军队的东翼减轻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时代,五十万大军要跋涉几千里,从北平一直走到乌兰巴托去作战。后勤补给,人员疲累,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人数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给瓦剌部落塞牙缝去的,在马上作战,明军还是不如他们那个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

  “鞑靼部落虽然现在臣服我大明,却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让他们获知我大明的进军路线,战略意图,若是反戈一击,只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瞻基却道:“皇爷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https://www.msvvu.cc/28003/28003262/4025764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