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崛起大明朱慈烺崇祯 > 第522章 微服摸底

第522章 微服摸底


丁老汉家的破旧小院中。

        一位二百斤的胖子正笑眯着双眼做自我介绍:“我是杨河团的团头,这位公子,请问您确定要包了我们的盐团吗?”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对,你这一个盐团的产量远远不够,如果你还有别的路子介绍,本公子可以给你好处,收盐的价格和你们团一样。”

        韩胖子小眼亮着精光,谄媚道:“我们能遇到公子这样的主顾,真是走了大运了,只是公子可能有所不知,盐不是随便买卖的,也就是说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不知道您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朱慈烺瞧了他一眼,道:“废话,没盐纲本公子能过来买盐?”

        韩胖子眼光继续放亮,道:“问句冒昧的话,不知公子是否知道盐商魏家?我们杨河团的产盐都是魏家收的。”

        “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

        韩胖子一愣,试探道:“不知公子从何处而来?”

        朱慈烺扔了一锭银子给他,道:“别那么多废话,有什么话直说。”

        韩胖子极为熟练的接过银子,在身上擦了擦,顺手收进了袖袋中,这才笑眯眯道:“公子大气,将来必然高中状元!”

        见朱慈烺面露不愉,韩胖子连忙撤回话题,说道:“现在的两淮盐业都被大盐商们包了,他们背后多少都有些势力,比如盐课大使,我是担心公子......”

        听韩胖子所说,朱慈烺大概明白了,杨河团的产盐被魏家垄断了。

        魏家并非拥有盐纲的十大盐商,而是盐商下面的场商,也就是在盐场向灶户收购食盐转卖的中间商人。

        这些盐场场商具有收购盐场全部产盐的垄断特权,并采取不等价交换的手法,残酷剥削食盐生产者而攫取商业利润,魏家就是其中一家。

        在魏家上面还有总商,那些大盐商经济势力雄厚,主要任务为盐运使衙门向盐商征收盐课,他们与官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盐商中的巨头,家资不乏千万。

        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消费者,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他们大多生活奢侈,尤以扬州的两淮盐商为甚。

        朱慈烺听后,呵呵笑道:“韩团头,你且放心,我家在官府中也有关系,算是有些背景,我收你们的盐,魏家他不敢找你们麻烦的。”

        闻言,韩胖子微微放下心来,这几位护卫穿着官靴,说明这位公子应该是哪位当官家的,听这口音还是南直隶人,既然他敢这么说,其势力肯定比魏家大。

        韩胖子不怕有钱的盐商,就怕这种官商勾结的组合,有官家在后面撑腰,惹不起啊!

        打死他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人畜无害的小伙子,正是传说中冷酷狠辣的皇太子殿下......

        朱慈烺见他满意,开始询问正事:“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本公子这一路行来,发现你们这房屋简陋,日子艰苦,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啊,这是为何?”

        韩团总苦笑了一声,道:“公子有所不知,万历年间我们杨河团还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朝廷实行的折色法,日子虽然说是苦了一点,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伙儿也能将就着过得去,一年下来多少还能有些余银。”

        “自从二十年前,朝廷推行了这盐纲制,大盐商们代接了盐课,就全变了,我们杨河团产出的盐只能由魏家来收购处理,刚开始一引盐他们能给一两五钱银子,后来降到一两,今年却只给了八钱,听说明年魏家打算只给五钱。”

        一旁的丁老汉叹息道:“我们灶户的这日子也没法过了,不瞒公子说,我们团这些年连年有人逃跑,己经跑了好几十户了,如果不是周围闹兵灾,开年之后逃跑的人会更多.....”

        朱慈烺听完之后,沉思了一会儿,朝廷推行的刚盐法是比折色法先进一些,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这才不到二十年,盐税不仅越收越少,连煮盐的灶户们过的都这么艰苦。

        产盐虽然赚钱,不过钱终究是富了那些盐商盐官,而真正的劳动人民依然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之前朱大典即便是打击了私盐,这最终的银钱,还是流入了盐商盐官们的腰包中。

        朱慈烺想了片刻,道:“带我去你们的制盐场里看看,我想看看盐的成色。”

        “好嘞!”

        韩胖子欢喜的应了一声,连忙领着朱慈烺前往盐场,像是对自己的制盐很有信心。

        不多时,众人来到盐场,一眼看去,海滨广斥,盐田相望。

        制场占地很大,里面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采用的是流行千年的煮盐法。

        上百口大锅下面烧着木柴,冒着腾腾的蒸汽,不断传出沸水翻滚的咕噜声,锅旁还有专人搅拌。

        朱慈烺目测,这种大铁锅的直径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约在三十厘米左右,他往前凑了凑,发现里面锅里的水虽然还没煮干,就已经看到白花花的细盐了。

        据韩团头的介绍,这里的煮盐并非将海水倒入锅中开煮,而是先要制卤,然后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成盐,他们所看到的正是煮盐的环节,一口铁锅需要煮三个时辰,煮出成盐七到十斤。

        除了铁锅,还有竹锅煮盐,竹锅乃竹篾编成,方形平底,外涂石灰或黄泥,长三米三,宽一米六,深一米,每锅可煮盐一千斤。

        走出煮盐场地,朱慈烺在不远处又看到了另一边开凿出的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铺着何物,正有一群男男女提着桶在上面浇水。

        韩胖子像个热情的导游,向朱慈烺解释道:“这是用海水淋浇卤沙制卤。”

        朱慈烺大概明白了煮盐这套流程,为了制出含盐量高的卤水,灶户们在海边潮水可到之处,铺满细沙厚约二至三寸的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

        海水经过吹日晒干后形成卤沙,再将卤沙均匀撒在卤池里,然后用海水浇淋,海水可以充份吸收了卤沙里的盐份,使得含盐量大大增加,若是增加含盐浓度,可以进行反复淋卤。

        将卤水倒在锅里煮炒,便可以制出白花花的盐巴了,要想制出精盐,则需要将卤水反复过虑五六遍,过虑的材料以丝绸最好,棉布其次,只有将水里的杂质清除干净才能煮出精盐来。


  https://www.msvvu.cc/28158/28158010/867061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