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重启大明朝 > 第一百一十六章登天第二人

第一百一十六章登天第二人


  热气球第一次试飞,就惊艳了整个天津卫,这是闫若曦意料之中的事。

  这个年代,看见一只刻着字的老乌龟,地方官员就惊为天物,抢着给皇帝报祥瑞。这只龟,甚至还救了海瑞一命!

  这么大一只气球,突然出现在空中,能不产生炸裂的效果么?

  炸裂又能怎么样?她目前还巴不得万人空巷呢!若如此,那些喜欢奇淫之技的人,才会找到自己。

  这世界上,有人痴迷武术,向往着快意江湖。有人向往着仕途,梦想着有朝一日鲜衣怒马。同样也有人向往着科技,让自己造的工具,飞起来!

  热气球飞起来了必然吸引不少同道中人!

  所以,这个气球不止是闫若曦的最新研发产品,更是一个招揽人才的最佳广告!

  现在“闫太公”已经甩下去了鱼竿,就等着愿者上钩!

  可惜,等了半个时辰,也没有一条鱼咬钩。闫若曦暗自抱怨道:“这届人才不行啊!探索精神少了那么一丢丢!”

  抱怨归抱怨,科研还要继续。作为登上天空的第一人,李成蹊目前最有发言权。

  他以登天英雄的视角,看了一眼众人,缓缓地说道:“天空中的风太大,竹篮的重量比较轻,站在上面不稳定,就像是……是腾云驾雾一样!”

  说话大喘气是李成蹊常犯的毛病,经常说着说着就给人一个反转,猝不及防啊!

  几个人正等着李成蹊卖惨,说自己在天上有多辛苦,遭了多少罪。他突然说自己飘飘欲仙,其他匠人那个气啊!

  这小子又飘了!

  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谁叫人家是登天第一人呢!

  哎,忍着吧!很多人看着李成蹊洋洋自得的表情都暗下决心,下一次我也要第一个吃螃蟹!

  闫若曦知道,虽然李成蹊说得比较有喜感,但是他说的确实一个大隐患。空中气流相对较大,还不固定。若是将竹篮吹翻了,可不是小事情。

  要知道,以后的热气球是要上战场的。就悬在自己军队的上方,若是竹篮翻了,岂不是上面的手榴弹都倾斜到自己的队伍上空……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

  方法只有2个,一个是增加重量,另一个就是减少阻力。

  增重肯定日后是要做的。竹篮上肯定会放一些手榴弹,竹篮的重量自然是增加不少。

  那么,如何给竹篮减少阻力呢?闫若曦想到了流线结构。而最简单的流线结构,当然就是圆形。在建热气球的吊篮时,为了方便,匠人们将它建成了正方形。

  必须要建成圆形,此外,原来竹篮的外面包上一层牛皮,密不透风。现在要把牛皮撤下来。减小受力面积,竹篮遭受风的吹力自然就会小!

  若是以前,闫若曦会让匠人们认真讨论一段时间,没等大家实在是穷尽洪荒之力,依然无计可施时,才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是,现在时间紧迫,消灭两股清军后,不定什么时间,会有更大股的清军杀来。必须要快速南下,时间不等人,她只能加快研究的进度。

  因此,她立刻说道:“大家将竹篮的外皮摘掉,并改成圆形。”

  “大家分头准备吧!”

  “一个时辰后,进行下一次试飞!”

  “遵命!”

  匠人们接到命令赶紧分头准备。

  “等等!”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来人正是孙和鼎。

  他看了一眼闫若曦道:“你怎么知道圆形竹篮的就不会被风吹翻!”

  闫若曦想告诉他,圆形是流线型的结构,可以有效的缓冲风力的冲力。但是孙和鼎懂流体力学么?

  别说是孙和鼎,就是偶尔看了一眼,400年后世界的朱慈烺,也未必能懂!

  可能是觉得自己说到了理上,孙和鼎继续说道:“你不问青红皂白,说是圆形就是圆形,说吊篮是方的就是方的,到底是什么道理?”

  孙和鼎倒不是成心和闫若曦找麻烦。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匠人,他也有着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精神。

  尤其是看闫若曦,将气球搞上天,他还有一点酸葡萄心理。不是嫉妒,只是有点懊恼,这么大一个发明,以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闫若曦知道,与现在的孙和鼎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必须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想到这,她说道:“到底吊篮是圆的好,还是方的对,只有试一试才知道。你愿意做登天第二人,到天上去看看么?”

  “有什么不敢?”

  言基于此,孙和鼎怎么可能退让,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登天第二人的任务,带着2个兵士准备再次登天。

  与第一次相比,这一次驾轻就熟得多,匠人们不一会就在下面制作了一个圆形的竹篮。

  这时,小妍妍也来到了总兵府,听说孙和鼎要做登天第二人顿时紧张无比。

  飞天,看着精彩,但是轮到你真飞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万一掉下来呢?

  看着女儿不舍的目光,孙和鼎依然坚毅地走上吊篮,他倒不是完全与闫若曦赌气,而是真想感受一下飞天的感觉,顺便全方位的考察一下气球的秘密。

  太不可思议了!烧煤就能飞上天。到底是煤暗含有什么神奇的东西,还是这个大气囊中包罗万象,必须要上去看看。

  点火!

  随着闫若曦一声令下,炉中的煤炭快速被点燃。这一次气球腾空的速度,明显比上一次快了不少。不一会气球就升空了3丈高。

  在3丈高停留一段时间后,气球继续飞升,不一会升高到10丈的高度。

  本来气球可以继续飞升,但是为了安全起见,闫若曦将这次飞升的高度定在了10丈。

  苏轼说过,高处不胜寒,还真是这个理,明显比地面上温度低了不少,风还大。

  这时,孙和鼎拿出圆形和方形两个吊篮的模型,用细线拴在手中,果然圆形的不容易翻车,而方形的则是立即随风逐流!

  孙和鼎心中暗赞,这闫若曦果然有一套,真是圆的受力小一些。

  按照事先的计划,孙和鼎开始记录起实验数据起来。他发现,在10丈高的空中,受风的影响,炉子煤的燃烧,一会火大,一会火小,导致气球也出现跳跃的现象。一会急着向上浮,一会又向下沉。

  若是突然风太大,将炉子中的煤吹灭了怎么办?气球岂不是要掉下来么?

  此外,10丈的高空,与地面之间已经通话困难,联络也是一个问题。

  若是像闫将军所说,气球升高到30丈,那么与地面联系会更加的困难。

  孙和鼎将这些问题,全部都记录下来,算是完成了今天的实验任务。这时,他的心情放松了不少,放眼向远方眺望,一只只鸟儿在天空中翱翔,自己仿佛和他们一样。

  这时,不远处一声声号子声,打破了孙和鼎的瞎想。不远处的地面上,一个个“豆腐块”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是什么队形?太神奇了!若是如此派兵布阵,不管对手是谁,恐怕都是要亡啊!”

  孙和鼎突然眼前一亮!

  


  https://www.msvvu.cc/29/29498/5325962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