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三七四章 做美梦的皇帝

第三七四章 做美梦的皇帝


  工匠用他所能理解的道理,复述着这个东西对于王朝统治的战略意义。

  他的“二十年”之内的信心,源于现实。

  蒸汽机这东西,于此时的技术而言,并不难。大顺唯一要面对的难点,镗气缸的镗床,已经完成了。

  而至于说火车、蒸汽机车之类的东西,只是蒸汽时代百花齐放的一个分支。

  蒸汽时代,有点类似于火药时代。

  火药时代之初,多管铳、碗口铳、胡斯手炮、皮炮、一窝蜂、神机箭、火龙出水……等等等等的五花八门的火器,其思路很多甚至突破了后世人的想象力。

  只是,经过实践检验,最终发现了燧发枪配野战炮,才是正确的路,其余的只是百花齐放时代的试错。

  蒸汽时代也差不多。

  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

  而历史上在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十年之前,法国人已经脑洞大开地搞出了一台蒸汽机车——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多年后,1769年。

  这台蒸汽机车的实物,至今还在。而且2010年的时候,简单维修后还能启动。最高时速60公里,最大载重8吨。

  这玩意儿居然还是在公路上跑的,不是跑铁轨的。

  但就和那些多管铳、火龙出水、一窝蜂、神机箭之类的火药兵器一样,注定只是百花齐放时的一种脑洞而已。最终正确的路,还是瓦特走的那条路。

  尼古拉斯·约瑟夫·库格诺特在20年后造出的这个怪物,注定只是蒸汽时代登基的奠基石下的尸骨。

  没有瓦特的冷凝器气缸分离思路,低效的热能利用率,使得它有60公里的时速、8吨的载重,但只能跑15分钟,就得暂停——库格诺特看到了喂养马匹拉大炮的麻烦,但是他造出的这玩意儿却制造了更大的麻烦——的确是不用喂马了,但是15分钟就得吃半车木柴,马倌是省了,但得配几倍马倌的背柴者,顺带还得挖一条运河沿着“法直道”并行,以方便随时加水。

  新时代、新技术来临之前,总需要百花齐放然后试错。

  新时代真正来临的日子,一定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开启的那一天,试错之后那些被淘汰的,尸骨累累皆为奠基之土。

  就如同蒸汽机被瓦特养大成人,已经默默在英国的矿山抽了70年水了;阿尔巴拉特用蒸汽拖拉机耕地的时候,库格诺特的拖炮用的蒸汽拖拉机已经在法兰西工艺博物馆躺了100年了。

  又如同欧洲经历了势均力敌的残酷战争,让这个“优胜劣汰”的时间加速了,于是16、17世纪常见的多管铳、后装炮、子母铳,让位于简单有效的燧发枪和前装炮。

  刘钰不是技术天才,但他的存在,有个重大的意义。

  “先知”,不需要试错,便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只要方向对了,就算是个王八、蜗牛,也总能爬到。

  只要肯砸钱、只要肯坚持,只要不产生方向上的动摇,工匠认为的二十年,并非妄言。

  因为这件事的结果只有两个。成功,或者不成功。

  但事实上,正常来说还有第三种可能的:做出来了,但如同多管铳、库格诺特的蒸汽车一样,方向错了,那到底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正常的演化,第三种可能,才是常态。

  大顺绕开了技术进步的历史常态,摸着另一个时空的英国过河,以一种绝对畸形的非常态向前狂奔,直到摸无可摸。

  当然,法国在蒸汽机车上走的歪路,也和法国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思想、意识和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要符合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的。

  库格诺特在20年后搞出的奇葩蒸汽拖拉机牵引炮车,源于以下几个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首先就是和刘钰谈技术引进的那位法国财政总监,在他的时代,上马了一整套的法国公路网建设,制定了定期服劳役修路、各省修路指标的政策。日后他下台了,政策却一直延续。

  使得20年后,法国拥有全欧洲最好的公路网。完全承受得住8吨的载重。法国炮兵的很多奇葩设计都是以此公路网为基础的。

  然后,法国的天气很不错,不像英国多雨,而且站住了欧洲最好的平原,以本国环境考虑,更是增加了公路而非铁路的重要性,也确实很难往铁轨的方向去想。

  如果法国没有公路网基础,或者法国的气候多雨、泥土是黄泛区的黄泥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设计出这么“超前”且奇葩的东西。

  最后,就是法国的炮兵是有体系的,而且确实很重视炮兵,也一直依靠炮兵打仗,是有传承的。炮兵的重要性得到了体现,所以炮兵军官里平民较多,因为数学这东西贵族那点人可肯定没有庞大基数的平民更容易出人才。相对的,法国的炮兵虽然也有论资排辈的情况,但是创新性相对别的军种高出不少,而且相对来说是最鼓励创新、也是最重视科学的。

  譬如法革时代,炮兵教材的编写者们的名字,柯西、傅里叶、拉普拉斯,任何一个放到后世那也足以撑起一所大学的数学系。大量的平民理科生,加上法国启蒙时代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潮,使得法国的炮兵对新科技特别热衷,极为鼓励,而且也更早认识到蒸汽机现在不如牛马但潜力无限,明知道这破玩意的诸多弱点,依旧投钱支持。

  以上几点,都是法国的蒸汽车走到歧途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故事,放在大顺,故事的内核不变,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变了,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同的。

  一来大顺这边地域辽阔,早就认识到交通的重要性,这也算是大运河维系南北带来的社会意识。

  之前几处用兵的地方,确实如这工匠所言。难的就是后勤,如果有一条安稳可靠且高效的交通线,就和俄国爆发的千人规模的战争,真的是校尉级别的军官就能解决的。

  二来大顺伐日本之战,让皇帝意识到了海军运输的战略意义。

  大顺海军在伐日之战中,没有太多的战术意义——一场稍微大规模的海战都没打,日本人的船缩在海峡里,就把大顺重金打造的军舰,吓得不敢进去,怕被创造火攻船神话。

  但是,战略上,利用军舰的海运优势,一万人的野战部队,愣生生把日本的三十万武士拖得无法防守。

  这就是战略意义。

  真要论起来,陆战队不算,海军在伐日之战中有什么战果吗?一共击沉了能有三五艘小船,根本算不上战果,但头功却就是海军的,谁也抢不走。

  三则就是人口滋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大顺很清楚,一个封建王朝的基本盘,是自耕农。

  东北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但是移民是个大问题。横在那的松辽分水岭,使得这些年辽地人口滋生,可终究越过分水岭的人太少。

  而且松花江沿线的府兵是什么情况,皇帝也听刘钰说过。

  粮食运不出去来,海运还得绕朝鲜半岛,如果没有一条交通线如同南北大运河一般贯通,一来移民不易、二来也容易产生离心势力。

  大顺内部其实是割裂的,江南的地主庄园经济、华北的小农自耕农经济,大顺想要千秋万代,就必须要想办法稳定自耕农阶层,扩大基本盘。

  这时候对东北的开发,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防备夷狄的意义,而是转为了为大顺王朝续命的更重要的意义。

  这种社会基础下,刘钰说的“不需要水和纤夫的大运河”,在皇帝眼里确实就是“此功非征北平西所能比也”。

  至于能不能成功,是不是妄言。有了之前刘钰平准部、伐日本打下的信任的基础,皇帝觉得寻常看来像是魔幻妄言的事,既是刘钰觉得正确,那多半是能做到的。

  飞上天空,这件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不是京城人多对未来展望,说百年后说不定有钱人家,人手一个热气球呢。

  技术上的事,皇帝学的那点东西,也根本理解不了,索性也不问。但国策上的事,他还是善于动动脑子的。

  若是真能成了,倒还是一举两得呢。

  一旦下南洋成功,李淦是铁了心要废掉大运河的。大顺的祖陵又不在运河沿岸,现在又有海运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当年刘钰没参与关于废漕改海的讨论,可不代表他不支持,只是明白必须要先下南洋解除海上的威胁才行。

  海上的威胁一旦解除,海运无忧,顺带解决自宋以来一直不能解决的黄河夺淮入海的问题。

  运河的河工,何不用来修这些东西?

  顺带将黄淮地区的大量人口,迁徙到更北的北方;治理淮河,使得黄淮故地重回宋代之前天下精华的模样,不再是帝国之坏疽;还能在东北地区拥有一支基本盘的大量自耕农……

  若真实做成了,那可真的就是名流千古级别的功绩了。

  至少在李淦看来,绝对是和开凿大运河、修长城一个、凿空西域、明对西南改土归流一个级别的。

  正好,若下南洋,真能获利三五个河南省的赋税,日后要打仗的地方也少了,,这钱可不正好用在这地方?

  朝鲜和安南北部的郡县化,可以留给后世子孙,只要死前能把这件事办成了,不谈谥号,只说后世相比汉武唐宗,当不成问题吧?

  想到这,他的内心感受到了许久没感受过的激情,与身边近侍道:“却不知鲸侯如今何处?何日方可返京?”


  https://www.msvvu.cc/29/29784/6636546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