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工科女魂穿种田文 > 第11章 第十一章第二次收白菜

第11章 第十一章第二次收白菜


在这个世界,农户们都习惯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一餐“朝食”,一般在上午9点左右;晚上一餐“餔食”或“飧食”,基本在下午4点左右。

        中国古代也是一天两顿。早上起床先下地干活,然后再回家吃饭。傍晚吃完饭,活动活动,做做家务,天黑了也就睡觉了。农家舍不得点灯照明,也没什么夜生活。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点心和夜宵都出现了。到了明朝,普通人家也有很多吃三餐的,如果是有钱的人家,往往在上下午,还有一次点心。

        这个世界,服饰很像明代,很简洁,但更落后、更贫困一些,山民普遍都是两顿饭。

        今天卢晓童起得很早。一家人天刚亮,也就是六点多,就吃早饭了。到正午时分,卢晓童觉得有些饿了。她想,孩子们也一定饿了吧。

        早上吃的是包子,它和大饼、面条之类不一样。包子做起来比较省面,薄皮大馅,里面全是白菜,吃的时候,觉得挺饱,其实没有多少正经粮食,过一会就饿了。

        卢晓童停下挖掘,扛起锄头走过跳板,绕道院门,走进厨房,用打火石点燃灶火,把早上剩下的菜包子重新热透,放在柳条编的挎篮里,盖上一块笼屉布。又用小陶罐灌了一罐子开水,在罐口扣了三个碗,胳膊挎着柳条挎篮,提着水罐,去黄豆地找到孩子们。

        远远的,卢晓童就看到了那个麻布三角帐篷。她一早离开的时候,小帐篷还在地头上,现在已经挪开了几十米,靠近另一条田埂了。

        卢晓童从孩子们捡完豆子的地里走过去,发现孩子们干的很认真,捡的很干净,她几乎找不到一颗剩下的豆子。

        卢晓童怕自己突然出现,会吓着孩子们。走到帐篷附近时,她就开始低声叫着孩子们的名字:“兰花、顺子、小栓——”

        帐篷的小窗口,立刻露出栓子半张兴奋的小脸:“娘——”

        卢晓童提起帐篷的一角,孩子们正要往外跑,卢晓童却抢先一步钻了进去:“娘给你们带了点吃的,咱们就在帐篷里吃,省的灌一肚子西北风。”

        娘儿四个坐在田埂上。兰花和顺子一边帮着卢晓童摆碗,一边七嘴八舌的说,帐篷里可暖和了,顶着帐篷干活,又不晒,又不冷,感觉挺好的。

        卢晓童摸了摸温热的麻布。麻布比较厚,很挡风,正午的阳光,把麻布晒的热乎乎的,的确很暖和。

        孩子们把手里的两个小布袋递给卢晓童,每个布袋里,都装了小半袋黄豆,掂一掂,一共有六七斤,等太阳落山,孩子们就能捡到十多斤豆子了。

        卢晓童很满意,不吝溢美之词,把每个孩子都大大的表扬了一番。

        古代时,人们认定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苛。现代教育更推崇正面引导,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这两种方案,都培养过有出息的孩子,卢晓童不想妄断优劣。但她的夸奖,倒真的是立竿见影。孩子们立刻笑逐颜开,精气神一下就提起来了。

        孩子们都很懂事。虽然早就饿了,但家里一向是一天两顿饭,中午并不是吃饭时间,没有一个孩子没张罗回家,连最小的栓子也忍着饥渴,只顾低头捡豆。

        卢晓童看到栓子大口大口的吃菜包子,差点噎住,就倒了一碗水,搂过栓子,一边给他喂水,一边对孩子们说,往后这几天,他们可能都要早起捡豆子。再有十多天就要立冬、就要下雪了。一下雪,豆子就捡不成了。

        她还告诉孩子们,这几天她中午都会过来,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饭。

        十多个菜包子,本来是卢晓童留着当晚饭的,中午就被娘儿四个全吃完了。他们又在暖洋洋的帐篷里歇了一阵,说了一会话,这才分手。

        卢晓童提着空空的柳条筐和陶罐回家,把东西放回厨房,继续到离院子300多米远的山崖下,去挖地窨子。

        崖下土质条件非常好,有风的搬运作用造成的涂层堆积,却没有长期堆积造成的板结。崖下的树木也多是灌木和几年树龄的小乔木,挖起来比较轻松。太阳偏西时,卢晓童已经挖出了一个齐膝的方形大坑。

        对这样的进度,她非常满意,她预计,整个工期应该能提前两天左右完成。

        看到暮色已重,卢晓童扛着锄头、拣起铁锨,回到小院,简单的擦洗了一下,就去地里接孩子们。

        孩子们一直对地窨子非常好奇,早就想回家看看了。一进院门,几个孩子就前院后院的跑,可是找遍了整个院子,也没发现娘说的地窨子。

        卢晓童抱起栓子,带着孩子们出了院门,绕到后院,沿着深沟走出200多米,跨过一座树枝搭的跳板,再往前走百米左右,这才看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地窨子——他们未来的地下新家,现在还是在高高的悬崖之下,那个齐膝高、四四方方的大土坑。

        孩子们还是兴奋的跳进坑里,用小手摸摸这里,又用脚丫踢踢那边。

        为什么要把新家建的这么远呢?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卢晓童有些头痛。总不能回答说,因为小说里写了,再过一阵子,会有土匪到村子里打劫,还会跑到那座小院子里去。

        原主卢晓童很少跟孩子们说起土匪、野兽这类危险话题,认为孩子们还很小,怕吓着他们。但卢晓童有自己的想法。

        她们生活在这个孤僻的山脚下。在未来的一百三十多天里,没有关怀,没有帮助,甚至无人敢过问,只有危险和困难会接踵而至。无论孩子们知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危险,她们都将患难与共,一起面对这些挑战。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力气也不够大,但他们的耳朵、眼睛,都和成年人一样敏锐,反应也很机敏,在卢晓童干活时,孩子们完全可以轮流当哨兵。一些不费气力的工作,孩子们也可以担当,比如捡豆子。

        危险已经近在咫尺,卢晓童觉得,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即将出现的匪患,而且知道的越早、越多,孩子们的心理准备就越充分,应变的办法就越多,也就能把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回到小院的厨房,卢晓童一边做饭,一边跟孩子们聊起土匪、野狼、虎豹、野猪、黑熊,它们一般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应该如何报警、如何防范,万一被发现了,如何应对。

        这些内容孩子们还是第一次听到,都非常感兴趣,脑洞大开,问题不断,连小栓子都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晚饭是粗面和高粱面做的混合面馒头。卢晓童尽量做些发面食品,好消化,还比较暄腾,一小团面就能蒸挺大一个。

        她又用早上剩下的腌菜盐水,熬了一大锅白菜汤,给每人都盛了一大碗。这碗汤很能撑肚子,不用吃太多馒头,肚子就饱饱的了。

        吃完饭,天也黑了。卢晓童又拉上板车,带着孩子们去砍白菜。家里渍了20多颗酸菜,只剩20颗白菜了,吃不了多长时间。卢晓童还得再去收一次白菜。

        刚靠近自家地头,娘儿四个就看见白花花的一大片,这是地里撒的石灰。

        这个小板车拉着三四百斤白菜,一定会在田埂上留下很深的车辙。而小板车又很独特,轮距比较小,很容易辨认出来。

        上次她们来砍白菜,家里应该已经知道了。撒满白菜地的石灰,就是消毒的。

        大概是怕被细菌污染,地里大部分白菜,都被家里收走了,只留下最后一畦,大约有50来颗。

        周围相邻的菜地,白菜也全都收完了,同样,菜地里也撒着厚厚一层白灰。

        卢晓童苦笑了一下。家里这么做并没有错。防疫这件事,多严都不算过分。况且,家里人还给她们留了整整一畦,也算是顾念着她们了。

        卢晓童拿起锄头,带着孩子们往最后那一畦白菜走去,离近了,她才发现,这畦白菜旁边的地垄沟里,还有一堆萝卜、一堆土豆——这是家里人送给她们母子的。

        卢晓童刨走了剩下的那50颗白菜,还把自家地里、邻居家地里,扔掉不要的老菜帮子,也捡得干干净净,足足装了两麻袋。

        老菜帮子虽然纤维多,不容易嚼烂,但剁碎了包馅,还是能吃的。她现在可不敢浪费一丝一缕。

        随后,她用麻袋装走了地垄沟里的萝卜和土豆。萝卜大概有一百来斤,土豆只有四十多斤。

        今年家里的菜地,大部分都种了辣椒。去年辣椒的价钱好,今年,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了不少辣椒。

        所以,今年的萝卜、土豆,种不如往年多,收获也比较少。能分到这些,也说得过去了。

        回到家,卢晓童点上灶火,烧了一大锅水。她和兰花借着炉火的亮光,清理捡回来的老菜帮子。她俩把老菜帮子上枯黄、霉烂的部分削掉。一半菜帮靠着厨房的墙根码放整齐,留着这几天做馅、做菜吃,另一半用开水汆烫后,挂在院里的绳子上晾着,准备晒成白菜干。

        这几天的天气都很好,有个三四天,就能彻底晒干了。

        捡回来的老菜帮子,实在太多了。母女俩整整忙了一个多小时,这才全部都处理完。

        而顺子和栓子早就窝在柴堆上,呼呼呼——睡熟了。


  https://www.msvvu.cc/33167/33167593/118923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