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盛唐挽歌 > 第46章 河西故事

第46章 河西故事


第46章  河西故事

        “郑使君,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跟在郑叔清身后的方重勇,发现他们一行人正在往长安城东的春明门而去。而出门后不远的地方,就是当日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场所:城东驿!

        “我们去城东驿跟那人见面。”

        郑叔清面色有些不太自然的说道。城东驿前不久可是有三位皇子被吊死在驿站大堂的房梁上,如今牛仙客居然可以面不改色的住在那里。

        这大概就是从基层干上来的老实人吧!

        郑叔清心中忍不住感慨。当日他与牛仙客接洽,对方的态度十分谦和,那简直不像是已经成为工部尚书的人,反而像个基层办事的小吏。

        当初在夔州,跟在郑叔清身后屁颠屁颠办杂事的那些人,跟牛仙客身上带着同样一股气息。郑叔清提出有事情明日讨教后,对方居然毫不犹豫就满口答应下来。

        不得不说,李林甫把牛仙客的心态拿捏得很准确,吏员出身的牛仙客,猛然间从河西边镇调到中枢为官,看到帝都的宏伟模样,又想起这里复杂的官场,以及被人鄙视(不止张九龄等人)的心酸。

        想找个政治盟友的心思简直就是明摆在那里的!

        长期在基层打滚的牛仙客,又何尝不知道人脉的重要性呢?他能一路走上来,不就是靠着上司的提携么?

        “呃,你到现在都没告诉我是什么人?而且案牍也不给我看,要不这奏疏你自己写吧。”

        方重勇转身就要走,结果被郑叔清赶忙的拉住袖子。

        “可别!来都来了,就去看一看嘛,老规矩,我今日是哑巴,一切你做主便是!这个人叫牛仙客,在河西干了几十年,如今刚刚被授予工部尚书之职,伱可得客气点。”

        郑叔清连忙安抚方重勇说道,额头上冷汗都要冒出来了。这种时候撂挑子,那是真会死人的!

        “牛仙客,这个名字好像挺耳熟的。”

        方重勇自言自语的嘀咕道。

        他回忆了一下,貌似前世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过这个人,只是对方有什么事迹就完全不记得了。

        “行吧,那就最后一次了啊,郑侍郎。”

        方重勇无奈叹了口气。

        “保证最后一次,以后再不来烦你了,嘿嘿。”

        听到“侍郎”二字,郑叔清心花怒放。有牛仙客这位河西资深官僚的见识,再加上捞钱恐怖如斯的方重勇,二人联手足以把他推上户部侍郎的宝座了。

        郑叔清觉得自己当官虽然脑子不行,但是手腕却很行。

        至于为什么如此大事他不找幕僚商议,那是因为唐代的幕僚也是官员,也就是所谓的“佐官”。当郑叔清不是夔州刺史了以后,他身边那些佐官也就不听他使唤了。

        唐代就是这样,文官上位的通道还是有很多的,佐官就是一条不太好走的小路。所以没有哪个有本事的人,会愿意去当一个没有官身的“纯幕僚”。

        佐官的门槛很低,只要不是“贱籍”的都可以,甚至有些商人通过捐钱,也可以获得类似的官职。当然了,官身什么的不重要,真正要命的是“差事”。

        方重勇是因为太年轻了,属于“童工”。要不然这种水平的人,早就当官了。只要不是在郑叔清麾下做官,方重勇理论上便可以完全不鸟这位即将成为户部侍郎的官老爷。

        “我们今日空着手来,会不会不太好?”

        快到城东驿的时候,方重勇忽然想起这一茬,停下脚步询问道。让人家当“顾问”,咨询费什么的难道不给?这个有点太不讲究了。

        “难道你以为送礼都是拖着牛车,把礼物送过去么?”

        郑叔清也停下脚步,没好气的反问道。

        “那不然呢?你给我送礼不就是这样么?那头老牛临走还吃了我一顿草料呢。”

        一想起这件事方重勇就有气,老郑开车来送礼居然不给车加满油,临走还蹭了自己一箱子汽油,真是岂有此理。

        “你懂个屁,要是我把车拉过去,岂不摆明了我在行贿朝廷大员?将来我为户部侍郎,与牛尚书同朝为官,这难道不会被御史台的官员弹劾?”

        郑叔清拿出一张拜贴在方重勇面前晃了晃,压低声音说道:

        “这是一张靠近西市崇贤坊内的宅院房契。牛尚书初到长安,难道不要置办产业么?这房契省了他许多功夫吧?

        论机巧谋划,某不如你。

        论官场礼数,你还差得远。”

        明白了,果然还是你会玩啊。

        看到郑叔清脸上带着得意,方重勇微微点头,官场的那点道道真是不值得拿出来特意去说,终究不过是“蝇营狗苟”四个字而已嘛。

        当然了,李隆基也是会赠与牛仙客宅院以示恩宠的,这张房契看似无用而多余,实则是表达李林甫一系的官员对牛仙客这个外来大官的笼络与接纳!

        郑叔清赠送给牛仙客的房产,那可就未必一定是郑叔清本人的财产。这里头的内情,方重勇已经不想去打听了。

        总结两个字:很润。

        相对于官员的上位,财帛田产这些附属品,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值一提的东西。

        没有权力,都是替人家当免费的保管员呢。

        二人进入城东驿,方重勇下意识的看了看当初吊着三个皇子的房梁,那狰狞可怖的画面,至今仍在脑海。

        这一切似乎时刻提醒着他,官场险恶,福祸难料。宦海沉浮不仅要靠一身本事,有时候运气与出身也很重要。

        更不要说,这盛唐,也没多少好日子了啊!

        ……

        “地方简陋,二位请坐,请坐。我这便来煮茶。”

        牛仙客已经是六旬老人,衣着朴实似农家汉,一点架子也没有。

        “牛尚书不必客气,郑侍郎昨日忽染急病,口不能言,一切由我这个童子来问询。如有礼数不周,还请牛尚书别见怪。”

        方重勇对着牛仙客躬身行礼道。

        “哪里来的什么尚书啊,朝廷的任命还没有下来,鄙人现在也是白身而已,白身而已。”

        牛仙客拿来了一套简陋的茶具,开始熟练的煮茶。他一边打碎茶饼,一边和蔼笑道:“郑侍郎有什么想问的就直接问吧,都是为了河西百姓,为了边疆安定。

        在下必定毫无保留,有什么说什么坦白相告,不会耽误河西的大局。”

        牛仙客的态度很诚恳,有些出乎方重勇的意料。一个不认识的大官被人问话,随便敷衍几句有所交代就可以了,有必要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么?

        其实方重勇不知道的是,牛仙客之所以答应郑叔清问询河西之事,并不完是因为看李林甫的面子,甚至这个因素都不是主因。

        真正的原因,是跟牛仙客本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牛仙客本就是泾州鹑觚人,出身河西附近。又在河西走廊当了几十年的官,可以说从民到吏到官到大官,他全都当了一遍。

        他在河西的履历之丰富,扎根之深入,大唐这么多官员里面,可以当之无愧的竖起大拇指说一句:郎博万!

        河西是牛仙客的故乡,生他养他,并让他上青云路的地方。牛仙客在河西干得好,跟他是本地出身的履历不无关系。

        现在听说朝廷准备从河西用兵对阵吐蕃,牛仙客自然是要倾囊相授,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郑叔清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又指了指方重勇,对着牛仙客微微点头,那意思很明白:我不能说话,这孩子说的就代表我说的。

        “牛尚书,请问一下,河西武库之兵戈,弓弩,箭矢,盔甲,横刀陌刀,马鞍马镫等军备,是本地自产,还是来自关中?”

        方重勇沉声询问道,已经在桌案上铺开大纸,准备记录。

        本来牛仙客还在想一个孩童会问出什么问题来,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直指河西四郡的最大弱点!

        “小郎君有所不知,河西所有军备,皆是来自关中,其中多半来自长安。而长安的许多弓弩等物,又有来自关中以外的地方。

        河西走廊多为沙洲,草场繁茂,树木却是不多。制备弓弩所需之木料,河西无法提供,连栽树都等不及,又哪里有树木可以砍伐呢?

        至于造甲胄所需,除了冶炼生铁所需的铁矿外,还需要将木料烧制为木炭。这些东西,河西都无法自产。而府兵从军所需的弓弩,横刀,箭矢,许多都是来自粟特商贾,其来源驳杂,不可一概而论。

        郑侍郎不愧是当户部侍郎的人,发问真是一针见血。河西之患,在于军备。”

        牛仙客忍不住赞誉了郑叔清一番。

        “嗯,这些某都记下了。那么再问牛尚书一个问题,河西缺粮么?缺多少?哪里缺?”

        听到这个问题,牛仙客与郑叔清二人都面面相觑,方重勇那“缺乏常识”的毛病又犯了。

        牛仙客哈哈大笑道:“这是小郎君自己想问的吧。河西盛产粮秣,并为朝廷养马七万匹。不过朝廷屯田之地多的仅在凉州甘州而已,其他地方包括西域,都要靠这里供给粮秣。

        关中缺粮的时候,河西反而要为关中供给粮草呢。”

        说起自己的家乡,牛仙客忍不住一阵自豪。

        方重勇轻咳一声掩盖自己的尴尬,他前世的时候甘肃腹地生态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缺水缺到人嗓子干疼。

        但此时的河西走廊,特别是凉州那一带,乃是朝廷花了大力气屯田的膏腴之地。可以看做是西域跟河西走廊西段的粮草供给仓库。

        甚至前两年关中缺粮了,凉州那边还运了不少粮食到长安!

        “河西府兵多么?还是在当地募兵,家眷都在当地么?”

        方重勇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

        牛仙客脸上表情一阵恍惚,像是回到了当年的岁月,他想了想摇摇头道:“这些事情当真是一言难尽。那些人虽然还叫府兵,但早已不是府兵的规矩。

        村中男丁,有过从军经历者,十之八九,可谓民即是兵,兵亦是民。朝廷照本宣科的处理河西之事,那是行不通的。

        府兵军籍的各类人,皆以年过五旬,且不再增加。剩下的都是募役、土团,边塞将士苦,已多年无轮换,大部分都在河西落户安家,朝廷账册,恐无以为信。”

        牛仙客向方重勇介绍了河西边镇令人触目惊心的兵制。

        所谓府兵,早就是名义上的字眼,至于府兵的规矩,像什么“兄弟二人从军还一人”之类的规矩,更是捏着鼻子哄眼睛的自欺欺人之举。

        就算是募兵,因为多年不曾轮换,大部分内地招募的兵员,都在当地落户结婚生子了。而河西战事频繁,各种渠道从军的男丁数不胜数。

        若是把贵族老爷免兵役,再加上老弱也排除的话。

        那就是全民皆兵!

        牛仙客说,他在营田官麾下当差的时候,见过五十七岁的府兵,后来死在了战场上。他儿子二十岁,次年也死在了战场上。

        至于绝户没有,牛仙客不知道,因为那时候他已经高升,去了别处当官。

        河西之所以繁华,一是处于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上,位置非常关键。二来也是军屯和大范围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土地兼并。

        这里注定不可能有什么世家大户,向着朝廷的时候就是边镇,不向着朝廷就是军阀。以现在的局面来说,河西那边政令的通畅程度远超关中以外的其他地方。

        世家想玩土地兼并?河西那边人人皆兵,你兼并试试看!

        “河西那边有什么物产呢?比如说长安这边少见的。”

        方重勇一边问一边做“笔记”,心中万分感慨。牛仙客口中的河西,跟他心中那个因为缺水而经济发展滞后的甘肃腹地,完全对不上号!

        “河西特产可就多了!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那粟特织锦啊!不过并不是河西产的,是粟特人带来的。”

        一提到这个,牛仙客就络绎不绝。

        “羔羊、葡萄酒、夜光杯、粟特织锦,唉,这一时半会,我都说不完啊。你让我慢慢说……”

        看着他一边说一边脸上带着飞扬的神采,好似年轻了好几岁。

        方重勇心中暗想,牛仙客虽然现在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但他恐怕依旧是将自己当成了当年那个在家乡发光发热,广受爱戴好评的地方官僚。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可有时候也不缺反例。

        牛仙客明明可以在河西干一番大事,朝廷又何苦将他弄到中枢来被孤立被打压呢?

        这是个好人,但未必能在中枢当个好官,可惜了诶。

        方重勇心中暗叹,拿着毛笔的手,在纸上写得更快了。


  https://www.msvvu.cc/37139/37139323/1064560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