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印象宜昌 > 三十的火第章十五的灯(2019版1)

三十的火第章十五的灯(2019版1)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2019版1)

        当西陵庙会在宜昌解放路步行街紧锣密鼓的开场,云集路上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的时候,就快过年了。宜昌民谣说得好:“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子女要花,公公要肉敬菩萨,婆婆要米打糍粑;还有刚过门的小媳妇,也要穿一件新花袄子回娘家。”

        都说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明知道“有钱不买腊月货”,可随着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宜昌人所说的“忙年”的头等大事就是买买买!都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其实,无论男女老少,谁不期盼着在春节阖家团圆?谁不期盼着“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呢?

        宜昌东部平原水乡与西部丘陵山区的地域差异,加上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土著和主要以移民成分构成的汉人的传统不同,不仅决定了宜昌文化的多样性,也由此衍生出迥然不同的岁时节令习俗。而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就在宜昌区域内形成了对春节的“过法”各有所不同。

        比如山里的土家族就与住在宜昌城里的汉人在“过年”的时间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会提前一天,称为过“赶年”。一种说法是明朝,湖南永顺土司奉命出征,三千将士提前一日过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后来为了以示纪念而形成风俗。另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汉人偷袭便提前一天过年,以后渐成习俗。据说湘西、鄂西有的土家人过年后,全家老小还会背上衣服、被子等物,满山坡奔跑和躲藏。那是不是现在常说的预演?

        关于过小年到底是哪一天,中国的南北也有所区别。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在上海则把三十头一天晚上称之为小年夜。在宜昌却参差不一,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有过的。据说有“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之说。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可以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究竟源出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不过,宜昌人都把“大年三十”说成“腊月三十”,不知这算不算宜昌特色?

        再比如说,腊月三十(除夕)最隆重的莫过于团年。注意,宜昌人只说“团年”而不说“年夜饭”,这也与中原文化有所区别。按照风俗,出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吃团年饭但不能留在家中守岁,所以宜昌不少人家的团圆饭是中午吃的,以便女儿吃完饭后回婆家和丈夫家的人晚上一起团年,可女婿和外甥却可以光明正大地留下来,是不是有些奇怪,真是应了宜昌的那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当然,如果家里全是儿子,团年饭就会在晚上万家灯火之时举行,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谈。宜昌史学界的前辈易祜回忆说:“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当然,吃团圆饭也不会忘了已故的人,通常都会在桌子最上方(俗称上席)摆上碗筷和酒杯,这摆放也是有讲究的,筷子必须搁在碗的上边,表示已经让他们吃过了,然后把杯子里的酒倒在地上。在吃团圆饭之前,要放鞭炮,这时是要非常谨慎的,因为鞭炮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运气。”


  https://www.msvvu.cc/39210/39210549/121119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