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164章 第 164 章

第164章 第 164 章


隆禧是真的没反应过来,直到看见空荡荡的院子才意识到他已经不在这儿住了。

        不光他,他身边跟着的其他人也都没想起来还有这一出。

        一群人站在门口,面面相觑。

        承瑞承祜听到动静跑出来,看到他们后眼睛一亮,“小叔?”

        隆禧尴尬的摸摸脑袋,“这不是好长时间不见想你们了吗。”

        其他人:……

        保持沉默。

        只要他们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俩小的没有多想,见着他们小叔高兴极了,白天的时候有他们家汗阿玛当拦路虎他们没法说话,现在小叔主动来找他们,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小叔小叔,去我哪里。”俩孩子都想把亲亲小叔往自己院子里拽,阿哥所的床太小,俩人睡还勉勉强强,三个人挤就不合适了。

        小叔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回来,总不能让他打地铺是不是。

        隆禧扯扯嘴角,很想知道侄子们这损人的本事是跟谁学的,反正不是跟他。

        就在俩小的争执要不要让他们家小叔打地铺的时候,乾清宫的宫人终于找了过来,纯亲王二话不说扔下俩糟心侄子,别问为什么答应的那么干脆利落,问就是去告状。

        承瑞目送他们家小叔走远,蹲在门槛托着脸问道,“我怎么觉得小叔不是特意来找我们的呢?”

        承祜慢吞吞点点头,“他是不是忘了他已经搬走了?”

        兄弟俩对视一眼,相顾无言。

        也、也不是没这个可能。

        隆禧出去了一圈又灰溜溜回到乾清宫,看到他哥似笑非笑坐在那里,挺直腰杆理不直气也壮大声嚷嚷,“别看我,你自己也没有想起来,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他不说话还好,这话一说出来,殿里伺候的宫人都没忍住笑了出声。

        隆禧:……

        彳亍口巴。

        不管了,放空大脑洗洗睡吧,两眼一闭,明天早上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康熙笑着把人赶去梳洗,赶出去后还不忘和顾问行念叨,“顾太监你看看,这有一点长大了的样子吗?”

        “这是咱们七爷和皇上感情好,若是那些感情不好的兄弟,只怕面对面也是口蜜腹剑,哪能像七爷这么自在。”顾问行知道皇帝想听什么,在宫里伺候了那么多年,要是连这点都不知道,他这个总管算是白当了。

        康熙揉揉手腕,让人把桌上的东西收拾整齐,然后去把臭弟弟拎回寝殿促膝长谈。

        朝中的事情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他既要顾全大局,还要提防有人狗急跳墙,什么事情都不简单,臭小子既然有心办实事,他就多花点心思仔细给他讲讲内里的弯弯绕绕。

        他是皇帝,当然知道朝廷里有蛀虫,但是朝廷里的蛀虫就像米缸里的米虫一样,不管怎么用心,只要时间长了都会有新米虫出现,只能时时晾晒才能保证米缸干净。

        哦,不对,米缸里的米可能完全干净,朝廷里的蛀虫却是清不干净的,所以他才说当皇帝不容易,那么大一摊子处处都要操心,天天不是这边出事就是那边出事,也就他耐性好,不然早晚也是个暴君。

        皇帝打好腹稿准备长篇大论,奈何听的那个人不配合,隆禧洗漱完毕沾床就睡,一点面子都不给他哥留。

        他没什么认床的习惯,出门在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哪儿都能吃得好睡得好,要不是这样的话,天天那么大的运动量,他肯定和额娘们说的那样瘦了不知道多少斤。

        臭小子听了两句就睡的人事不省,康熙满肚子话没说出来,气的直想捶床。

        气也没用,臭小子睡着之后跟小猪崽一样,天塌下来都惊不醒他,当年搬到阿哥所那么大的动静他愣是一路睡过去,现在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有气撒不出去的还是他自己。

        还是睡觉得了。

        第二天一早,皇帝去上朝,隆禧一觉睡到大天亮,熟悉之后吃了顿早午饭,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才慢慢悠悠去御书房。

        不知道待会儿会怎么样,几位尚书好说话的话,事情三两句就能解决,几位尚书不好说话的话,事情两三年也难办成。

        六部尚书隔两三年就会换一轮,他也记不清现在的尚书是哪几位,只能打起精神见招拆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几位尚书的意见不重要,只要他三哥同意,尚书们心里有意见也得老老实实办差。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他还没进御书房,大老远就能听见里面的吵吵嚷嚷。

        隆禧搓搓胳膊,打了个手势让门口的人先别去通报,蹑手蹑脚扒着门框偷听,想着先听听他们吵到什么地方然后再进去加入战局。

        不过听了一会儿之后发现里面吵的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们吵的不是这法子能不能干,而是怎么干,派谁去干。

        意思就是,他们也觉得这法子值得推广,法子值得推广,提出推广的人却不靠谱。

        隆禧:……

        这是不是卸磨杀驴?

        不是,这些老大人也太不给他面子了,这种话私底下说说也就算了,怎么还当着他的面说,他不要面子的吗?

        虽然他认不清屋里各位谁是谁,但是屋里的各位肯定都知道他是谁,四舍五入就等于他们是老相识。

        好歹是认识了那么多年的老相识,这么埋汰他真的好吗?

        他寻思他也不傻,怎么一个二个的都觉得他出门肯定会被骗,他出去了那么多次,也没见什么时候被骗过,他们不能全凭臆想来否定人。

        他长那么大也就小时候被劫出去一次,还凭他机智的脑袋瓜成功自救,这不应该是他聪明机灵的证明吗,怎么到他们嘴里就成了他容易被人忽悠?

        就算忽悠也是他忽悠别人好吧。

        啧,看来还是没被祸害够。

        隆禧在心里嘟囔了几句,轻手轻脚买过门槛绕到吵的正开心的老大人们身后,气鼓鼓的听他们继续埋汰人。

        也就他脾气好,换个人过来,御书房就不只是吵架了,非得打起来不可。

        几位尚书吵的正厉害,书房里除了皇帝谁都没有注意多了个人,其他人依旧吵他们的架。

        其实也没什么好吵的,官场和商场听上去两不相干,其实关系密不可分。水至清则无鱼,人也一样,朝中为官的大人们或多或少都和各地商帮有些牵连。

        朝廷明令禁止八旗子弟经商,但是只要不严查,那些以门下包衣的名义买铺子做生意的就不会少,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几乎所有满洲勋贵都有这样的营生。

        宗人府和户部正在商量逐步减少分配给宗室王亲的银钱俸禄,总得给他们留下口子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不然这笔钱一直从国库出,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再过个几十上百年,宗室的人口一上来,多少钱都不够他们花。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他们已经比天底下大部分人幸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

        工部是六部中体力活最多的部门,不过对工部尚书来说,他很乐意再多揽点活儿。

        前些年南方不安稳,也没那么多商贾敢往北边来,这些年天下太平,越来越多的商队南来北往,很有必要把路修顺畅。

        海上的税被户部和新设的海关衙门把持,漕运那边由漕运衙门把持,他们工部只有官道上的税关这一个肥得流油的差事,说什么也得把前路上的障碍给扫平。

        既然是民间自己筹钱,他们工部只要派人去规划路线,修路的人由当地官府征调民夫,如果这事儿真的能办成,不出五年,愿意来他们工部发光发热的年轻人就能翻一番。

        不说能和户部、吏部比,至少不会和以前一样在六部中垫底。

        工部虽然累了点,但是他们都是技术型人才,一般人想来还来不了呢,哪儿轮到那些年轻人挑三拣四。

        在其位谋其政,他既然当了工部尚书就一定会好好干,他任期内肯定见不到官道四通八达的场面,但是他的继任肯定能看到。

        京官和地方官不一样,地方官一升迁或者调任,基本上这辈子都不会再有去那个地方的机会。

        京官,尤其是六部尚书这种高官,就算调任也是在六部内部来回变动,不管他接下来去哪儿,继任的工部尚书都得领他的情。

        工部尚书琢磨的透透的,他觉得皇帝的意思也是支持修缮官道的,不然这些天不会让传教士去工部给营缮清吏司还有那些小吏讲劳什子数学几何。

        工部,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全国的土木、水利、军械、矿冶、纺织等官办衙门基本都是工部在管,除此之外,就是那仅有的一点插手关税的权利。

        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除此之外还有制造库、节慎库、料估所等各个,就是负责宗室和京城宫殿、别院、各部衙门的修建,反正就是和工程沾点边的基本都是他们的差事。

        康熙这些年基本上把传教士的本事摸的差不多了,遇到修缮宫室还有水利河工之类需要测量数据的活儿都会派个传教士跟着,一边是把他们自己的法子和传教士的法子放在一起比较优劣,一边是让工部的官员匠人多学点本事。

        技多不压身,等明儿就算没有传教士也耽误不了他们干活儿。

        书房里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房间里多了个人,一个个吵的脸红脖子粗。

        其实也没什么好吵的,主要就是怕那些商人顺着杆子往上爬,只是修路也就罢了,怕就怕他们借着修路结交官员坏了以后的事情。

        南边的商人,各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那些家伙结交名士,最好附庸风雅,有些商人本身就是读过书的,写诗作文都不在话下,而有些文人看重商人的有钱,为了钱财也乐得和他们诗酒往还。

        徽商读过书的居多,他们最出名的不是有钱,还有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只要家里有钱就必定会倾举族之力培养出一个当官的,如此一来,将来无论是和外人打交道还是涉讼公庭都有帮衬。

        士人主动结交商人的情况不多见,但是如果双方出自同族,这可就没法讲道理了。

        谁都知道遇到事情该帮理不帮亲,但是真的轮到自己面前,大部分人还是帮亲不帮理。

        民间官商勾结的情况本来就严重,现在朝廷再上赶着给那些商人脸,他们还不得上天啊!

        这个担忧的确有道理,在商人眼里,他们凭本事经营谋利,文人凭文化文字谋生,虽然路子不一样,但是本质都差不多。

        商人掏钱让文人帮他们应景诗作,文人应酬动笔,有的是为了结交人脉,有的是直接收润笔费,卖得越多,名声越大,价格越高,收入越丰。

        别处的读书人或许不屑于这种买卖,但是在江南,因为这种事情对他们而言稀松平常,他们不觉得和商人交往顺便收润笔费有什么问题。

        顾炎武、徐乾学这样的人都给那些商人写寿文、墓表墓志,可见这种事情有多常见。

        润笔费,这和光明正大的行贿有什么区别?

        隆禧抱着胳膊听尚书们吵架,听了一会儿只觉得没意思,进来之后又不好再走,只能耐着性子等他们家三哥叫停。

        正方辩手休息。

        反方辩手休息。

        现在有请裁判发言。

        臭小子脸上的表情过于生动,用脚丫子想都能猜出来他在想什么。

        康熙招招手让他到跟前来,“诸位大臣的态度你也看见了,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法子?”

        “没有。”隆禧诚实的摇摇头,“三哥您那么厉害的人都想不出两全之法,弟弟我就更想不出来了。”

        康熙嘴角微抽,“那你怎么不着急?”

        “我急有什么用?”隆禧抬眼看过去,感觉他哥这问题很是莫名其妙,“又不能因噎废食,老大人们吵吵也就算了,还能拦着不让底下办事?”

        “这倒是。”康熙挑挑眉,心道臭小子怪会躲懒,“得,那你在旁边继续听。”

        “申请提前离场。”隆禧悄悄举手,不等皇帝开口问为什么赶紧解释,“老大人们不是觉得我镇不住场子吗,爷出去找个能镇住场子的帮手。”

        康熙扯扯嘴角,“鳌拜?”

        隆禧眨眨眼,“有问题吗?”

        康熙:……

        啧。


  https://www.msvvu.cc/40439/40439867/92382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