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宁氏嫡女 > 第65章

第65章


  宁织听着苓儿的话,摇头道:“太后娘娘会不会帮我,我也不知道,不过该说的我都说了,太后娘娘应该会帮我说话吧。”

  说实话,宁织一点也不确定。

  苓儿道:“小姐,你放心,还有老爷和夫人呢。”

  宁织道:“嗯。”

  确实,宁老爷先不说,宁夫人还有秦家的,确实说不定有什么用。

  苓儿见宁织似乎不高兴,想了想,就道:“小姐,咱们明天还去茶楼听书怎么样?”

  宁织听了摇头道:“先不听了,把这事儿解决了再说。”

  闻言,苓儿应声道:“好。”

  宁老爷回府后,就和宁夫人商量了起来,他们认为绝对不能让宁织嫁给太子,若是旁人只怕要骂宁老爷宁夫人,因为多少人想让女儿嫁给太子都没有可能,而他们却不想让女儿嫁给太子。

  宁老爷和宁夫人因为认为太子不是宁织的良配,他们从来没有希望过宁织嫁给像太子一样的人,他们只希望宁织是高兴的出嫁的。

  得知了宁织不愿意嫁给太子,宁老爷就道:“我知道,夫人别担心。”

  宁夫人道:“我也会想办法说服太后的。”

  宁老爷点头。

  宁夫人道:“织儿若是愿意嫁给太子,我会答应,但是织儿说了,她不想嫁给太子。”

  宁老爷道:“嗯,不会的。”

  两人说着,那边,宁景也在和宁织说话。

  宁景担心宁织,只是过来看看,见到宁织似乎没有不高兴,还吃得下饭菜,宁景才放心的陪着宁织吃完饭离开。

  宁织吃完饭,就去歇了。

  翌日。

  皇宫。

  太后又召宁织进宫。

  宁织虽然疑惑,但还是老实的去了皇宫。

  到了太后宫中,就看到太后娘娘一脸高兴的看着自己,宁织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吧,太后为何这么高兴?难道是因为被皇帝说服了吗?

  想到这,宁织面无表情的走了过去行礼。

  太后看到宁织,就道:“织儿,快过来。”

  宁织道:“太后娘娘。”

  太后道:“织儿,哀家说服了皇帝,皇帝答应了不让你嫁给太子了。”

  什么?!

  宁织惊诧,这么容易?不会吧?

  苓儿高兴的看着宁织,太好了!小姐不用嫁给太子了!

  宁织看着太后娘娘问道:“太后,这是,这是真的吗?”

  太后看着宁织点头道:“是真的啊。”

  宁织看着太后说的是真的,松了一口气,然后道:“多谢太后。”

  太后就道:“不要和哀家客气。”

  宁织:“是。”

  和太后说了许多话,宁织就带着苓儿离开了皇宫,本来太后打算让宁织在宫里住两天的,但是宁织想回府告诉担心的宁夫人这件事,所以就没有答应。

  回到宁府,宁夫人和休沐的宁老爷正在商量什么,宁织走过去行礼,然后道:“爹娘,太后娘娘和我说了,皇上答应了不会让我嫁给太子了。”

  闻言,宁老爷和宁夫人愣了一下,道:“什么?织儿,你说什么?”

  宁织就又说了一遍,说完,宁老爷和宁夫人高兴的问道:“织儿,你是怎么说服太后的?”

  听此,宁织就道:“我告诉太后娘娘,我有了心仪之人,然后就说服了太后。”

  宁老爷和宁夫人愣住:“织儿?你有心仪之人了?”

  宁织就道:“不是。”

  闻言,两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就也不再问了。

  宁织用过午饭,就带着苓儿出府了。

  离开了宁府,苓儿就道:“小姐,我们去哪里啊?”

  宁织道:“去茶楼听书啊!”

  苓儿道:“好!”

  两人便去了茶楼,到了茶楼的时候,已经换了一个说书先生,听说这座茶楼不止一位说书先生,都是你讲的时候,我不讲,我有事的时候,你来讲这样。

  年轻的说书先生正在讲:“晋帝石敬瑭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扶植下登上帝位!并拜年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自称儿皇帝呀!”

  “当时,契丹对境内北边诸族横征暴敛并胁各部落,意图进中原,这北方部族就不愿为契丹效力了。”

  “突厥等部落首领纷纷携带部众,投奔中原王朝呐,黄党项,越利诸族部落首领也遣使送上契丹授予的委任诏书旗帜等物,希望后晋联合诸部落,共同抵抗契丹。”

  “幽云十六州的百姓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朔州节度使赵崇联合本城将校杀掉辽节度使刘山,希望回归中原王朝,安重荣则招一些部落进入关内,耶律德光得知此事后,立即责令石敬瑭,将这些人押送回辽,并要他严罚保护部民的官吏。”

  “好!”

  众人附和。

  宁织带着苓儿找了张桌子待着,小二就过来了,宁织见小二似乎认得自己了,就道:“老样子。”

  小二笑呵呵道:“哎!”

  应罢,就离开了。

  苓儿问道:“小姐,老样子是什么样子啊?”

  宁织脑后滴汗道:“就是还是茶瓜子什么的。”

  闻言,苓儿应声道:“原来老样子是这个意思。”

  宁织不敢置信道:“苓儿,不要说你不知道啊,没有听过这句话吗。”

  苓儿摇头道:“没有啊。”

  宁织不知道说什么了。

  苓儿又问:“小姐,这讲的什么啊?我都没听明白。”

  宁织就道:“我也没有。”

  咱一起来的,她没有听明白,她怎么可能就听明白。

  说书先生道:“这石敬瑭啊,因为于安重荣实力强劲,只派供奉官张澄带领兵士二千,将已居住在并,代一带的少数部族驱逐回原地,但少数部族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他们收留并顺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伺机发难。”

  “话说石敬瑭嘱托安重荣对契丹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安重荣却上书主张抗辽,细述了辽境内反抗浪潮,各部落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有的部落冒险弃暗投明以及朔州节度使倒戈的情况,强烈要求后晋征讨契丹。”

  “如此,所有受契丹压迫的部落会群起响应,后晋必能胜券稳之,大获全胜,上可洗国此,下可为人望。”

  “再说安重荣又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后晋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颇得朝野上下的理解与同情。”

  “这敬瑭啊,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亲至邺都,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见石敬瑭如此,就决心反叛了。”

  宁织听着说书先生的话,不知道在想什么,倒是苓儿,虽然没有听明白,但是不妨碍她认真的听啊。

  她听着听着就道:“小姐,你猜最后会如何?”

  宁织道:“什么?”

  苓儿就道:“这书啊。”

  宁织道:“不知道。”

  就在这时,茶楼里的其他人也问起来:“然后呢!如何了!”

  “我猜他败了!”

  “我猜他胜了!”

  “你们猜,还不如先生直接讲!”

  这下就没有人说话了。

  说书先生道:“咱们先说说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

  “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

  “兵马行至宗城,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之关,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两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十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

  “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镇州军民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将领投降后晋,从城西水碾门引晋军入城,守城军民两万余人被杀。”

  “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兵马俘,敬瑭下令将安重荣斩首,将他的首级装在一个匣子里,送予辽帝。”

  听到这,众人不免愣了一下,然后道:“就这样败了?”

  “这三言两语说不完吧?”有人说。

  “就是。”

  “怎么可能就这样败了。”

  “那不然怎么样?”

  “你难道没有听出这败的并不容易吗。”

  “可不是还是败了。”

  有人就不说话了。

  说书先生朝众人一拱手道:“在下就说到了这里。”

  言罢,说书先生就离开了。

  片刻,就有另一个说书先生走了过来,是那天宁织来听时的那位。

  苓儿道:“小姐,是这位说书先生,我认为,还是这位说书先生讲的好,方才那位有些不知道怎么说。”

  宁织就道:“像是照着话本说的。”

  闻言,苓儿立即道:“对!就是这样。小姐说的不错。”

  宁织道:“行了。”

  苓儿就认真的看向说书先生。

  说书先生先像众人问好,然后便道:“咱们来说说这可道如何?”

  众人:“可道是何人?”

  说书先生笑着开始解释,众人听罢,纷纷应声道:“好!先生请说!”

  众人不再出声,说书先生就摇着扇子道:“冯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纯朴厚道,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备办饭食奉养双亲外,就只以读书作诗为乐事,即使是在大雪拥门的寒天还有尘垢满席的陋室,他也快乐自如。”

  “有一年,刘守光任命他为幽州掾吏,刘守光领兵讨伐别国,问计于下属,冯道总是对他晓以利害,刘守光大怒,把冯道关进牢中,不久却又被人营救了出来。”

  “这刘守光战败了,那监军使张承业又任命冯道做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冯道的文章作为,很是礼待他。”

  “张承业不久举荐他为霸府从事,稍后又任掌书,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全部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了,郭宗韬因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就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了,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了。”

  “随即就命冯道当面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

  苓儿听到这,问道:“小姐,你说,这大王会听他的话吗?”

  宁织道:“若是一位贤明的王,应当会听。”

  苓儿听着宁织的话,觉得有道理。

  有人问:“我看庄宗应该听他的!”

  “庄宗应该不会听吧?”

  说书先生抬手用扇子向众人一点,道:“且听我说来,不久后,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就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你们说,这庄宗是听了还是没有听。”

  众人听明白了,就道:“庄宗听了!”

  说书先生笑道:“不错。”

  言罢,继续道:“这时契丹势力正盛,一向闻知冯道的名声,想把他拉拢过来,恰逢边防兵马有准备,冯道才得以避免。”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又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个好宰相。”

  “没有多久啊,明宗就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了,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有一天,冯道朝拜后已退下,明宗回头对侍臣说,冯道纯朴节俭,不久前在德胜寨住一座茅棚,与仆人同在一起吃饭,就睡在一捆茅草上,内心快乐自如。”

  “冯道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提笔就成,典雅清丽之外,内含古时德义道理,必被远近的人所传诵。”

  “少帝即位,加封守太尉,进封为燕国公,后冯道曾问朝中熟知的客人说啊,我在政事堂,别人有什么议论,客人说,毁誉参半。”

  “冯道就说,凡与人相合的别人就称誉,与人不合的别人就诋毁,古者仲尼是圣人,仍被叔孙武叔诋毁,何况我这样空虚浅薄的人呢。”

  “说的好啊。”有人拊掌。

  苓儿也道:“小姐,这人说的好。”

  宁织点头,没有言语。

  说书先生道:“这书说完了,今天在下忽然想问问,诸位里,可有人会说书?”

  闻言,众人里诸多人摇头道:“不会。”

  这时,有人道:“我不会说书,但是我会讲一个故事。”

  听此,说书先生道:“好,你来说说,是什么故事。”

  那人就道:“我一直记得我爹少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说书先生问:“是什么故事?”

  那人道:“裴杓的故事。”

  


  https://www.msvvu.cc/40511/40511284/5594033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