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448章 安南马氏,终!

第448章 安南马氏,终!


  对于东吴世家之人的大量到来,马谡还是很有些意外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此刻的交州可不是后世,说是蛮荒之地一点都不冤枉。
  光是水土不服这一项,就能让这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们死去活来一阵。
  这些情况,作为经常与交州打交道的东吴世家们,当然不会不知道。
  只是,对于实力大损的他们而言,相较于交州的山穷水恶,中原的虎口獠牙才更加的危险。
  很显然,一次性失去了大量官身之后,他们已经成了一块人人都觊觎着的肥肉了。
  要知道,一直占据着东南半壁并且能与孙权分庭抗礼的东吴世家,其身家之富,可不是毁家纾难的蜀汉世家以及被曹叡敲骨吸髓的魏国世家可以比拟的。
  之前,看在同为世家的份上,其他的世家即便是想要吞并,也或多或少还要顾念其反扑的可能,至多也只是打打秋风般慢慢地蚕食。
  而如今,随着刘禅在朝堂之上的怒斥,以及陆逊的离开,可以说,笼罩在东吴世家身上的保护罩已经消失殆尽。
  甚至,就在朝议之后不久,便已经有人开始对东吴世家的产业开始下手。
  你别看东吴世家们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很低,但其对于经济上的异动却是敏感得很呢!
  几乎在很快的时间里,东吴的世家们便是预感到了危机的来临——继续留在中原,只能是被诸多的世家们吃干抹净。
  摆在东吴世家面前的路,真的不多了。
  当然了,东吴世家也没有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交州身上,北面的幽州,西面的凉州,东吴世家也是纷纷派人前往了去。
  只可惜,此刻的幽州和凉州早已经不是他们所想象中的蛮荒之地。
  原本荒凉的凉州,在马谡、费祎以及后续几任州牧的苦心经营之下,此时甚至已经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自然其中也早已经是遍布世家门阀,东吴的世家们一头撞上去,几乎是羊入虎口。
  同样的情况也是发生在了幽州之地,而且因为幽州民风的彪悍,东吴世家打前站的人员更是吃亏不少。
  眼见着向北、向西都不可能,向东又会被朝廷限制,而套在自己脖颈的绳圈也是越来越紧,因此万般无奈之下,东吴世家们也是只能选择向南——去找他们曾经最大的仇人讨一碗饭吃。
  你别说,到了交州,马谡还真没有任何要清缴他们财富的动作和打算,这无疑也是让东吴世家们放心不少。
  随即,当东吴世家们也是开始向马谡求取官职,按东吴世家家主们所想,交州这样的蛮荒之地,马谡又只带了兵马过来,对于文官的需求应该是很缺的,自己如此送上门来,应该很快被答应才是。
  只可惜,马谡不仅没有立即答应他们的要求,反而是提出了令他们无法接受的条件:要当官?可以!先教书,教出足够的官吏来了,就可以当官了。
  你要知道,在古代,知识几乎就相当于权利,是极具垄断性的。
  哪怕是马谡已经将纸张给弄出来了,在没有活字印刷术的时代,它依旧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尤其,对于东吴的世家而言,这几乎是他们能够在交州立足的根本。
  教会了那些泥腿子,那不就是在跟自家人抢饭碗么?这叫世家们如何能够接受?
  当即,世家家主们便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马谡的要求。
  对此,马谡倒也不急!
  毕竟,只要这些世家还想要在交州讨饭吃,马谡就有一万种办法拿捏他们。甚至,都不需要马谡特别出手。
  世家们倒也不慌,毕竟在他们看来,中原之人不愿来交州,随着交州的发展,马谡迟早要求到他们的头上。
  于是,两边还真就僵持了下来。
  而眼看着求官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世家家主们自然也不能就这样坐吃山空,随即也是将目光投向了商业。
  要知道,他们虽然离开了东吴,但与东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关系要保住他们在中原的荣华富贵是不够的,但从东吴弄些盐铁和其他稀缺之物,还是很容易的。
  只是,很快,世家家主们就再度被现实打倒在地。
  无他,家主们也是很快发现,这里的商业早已经被马谡的手下给垄断。
  倒不是说不让他们加入其中,除了暴利的盐铁和事关大局的粮食之外,马谡几乎没有垄断其他的生意。
  可交州本就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百姓的购买力本就极其有限,而且马谡在交州还实行了高昂商业税费,加之百姓对于世家天然的不信任,种种情况都让东吴世家根本没法在交州完成商业建设。
  什么?逃税?
  你是当马谡不敢杀人吗!
  很快,一笔笔赤字便是让家主们头疼了起来。
  眼见着入不敷出,一时间找不到开源办法的家主们也只能采取节流的办法来紧缩银根了。
  节流?节哪里的流?
  自然是旁系底层的流了!
  很快的时间里,诸多世家的旁系别枝的族人们,原本就勉强糊口的月银便是缩减了大半。
  而为了家人能够活下去,这些族人们只能是自找出路。
  有把子气力能养活自己的,便是脱去原本的户籍,如同当地之民一般,在当地官府的安排下开荒种田;
  而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知识分子,也很快在有心人的提醒下,开始向马谡投诚。
  不多时,马谡手下的教书先生便是多了起来,毕竟,马谡对于教书先生的要求本就不高。
  眼看着自己手下的族人越来越少,而马谡那边的学校却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就算是这些家主们再蠢也知道事情已经坏了。
  在长安已经吃过亏的东吴世家们,这次也是学乖了。
  在明白事情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之后,一众的家主们也是立即集体向马谡服软。
  马谡当然也没有赶尽杀绝,毕竟,他的手下也的确需要这批人来充实,尤其,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眼前的交州。
  很快,在世家家主们的主动退让之下,马谡与世家们也是建立起了微妙的平衡。
  作为投名状,各个世家所有的书籍,不管是农、医、法、兵还是其他,全都被誊录了一份存放到安南侯府。
  作为回报,马谡也是稍稍降低了部分城市和商品的赋税,以保证各个世家能够正常的运转起来。
  同时,对于世家之人,马谡也是择优纳入了自己的官员体系之中。
  很显然,马谡算是赏了世家们一口饭吃,却也极大地限制了世家的发展。
  饿不死,却也吃不饱的世家,是马谡最乐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在经过连番的打击下,尤其在见识到马谡的手段之后,能不饿死,世家的家主们已经十分乐意接受了。
  但很显然,这一切的平衡都只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家迟早会对现状产生不满,也迟早会要求更多的利益。
  同样,马谡作为一个穿越者,势必也不会容忍世家继续霸占着属于他的国度。
  冲突,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对此,不管是世家还是马谡,心底都是门清。
  自然,世家也有着他们的把握。或者说,历朝历代的先行者,早已经告诉了他们答案:或许现在的他们还很弱小,根本不足以与朝廷(马谡)对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迟早会后来居上。
  只可惜,这次的世家却是碰到了马谡这个穿越者。
  同样来自于历史的灵感,马谡这边虽然已经开始布局了未来杀死世家的武器——科举。
  而交州的科举,甚至比大汉的科举进程来得还要更加猛烈而迅速。
  甚至,就连世家子弟想要进入官员体系,都需要面对马谡的一番考较。
  很显然,在潜移默化之中,马谡已经把“逢进必考”的信念给灌输了下去。
  而且,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马谡也是竭力地保持着平民与世家子弟之间的比例。尤其是在高阶官员的任命中,马谡的心腹和平民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马谡相信,只要继续这样执行下去,要不了一代人的努力,世家就会彻底成为交州的边缘势力。
  当然了,只要世家不发现、不闹事,马谡自然那也不会去戳破这个泡泡。
  能够悄无声息地完成权利的更迭,当然是最好的事情。
  也是在东吴世家的加入之下,原本还发展缓慢的交州也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人口、粮食、商业尤其是铁器产量几乎是呈现爆发性的增长。
  在继续了足足五年的积累之后,马谡也是终于再度跨出了南下的一步。
  交趾郡内,足足两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
  倒不是马谡手头的兵马不足,也不是马谡不肯将兵马全部带来,事实上,交州的兵马一直接都保持在五万人以上,而后方即便要提防世家,有邓艾坐镇也根本要不了三万大军。
  只是在对东南亚地区侦查过后,马谡也是得出了判断:这地方着实是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兵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
  无他,相较于东南亚的敌军,挡在马谡面前最大的敌人还是自然环境。
  毕竟,此刻的东南亚,几乎到处都是茹毛饮血原始森林。
  好在马谡的部队本就大多是南蛮的无当飞军,对于这样的山林,倒也不至于有什么惧怕。
  只是,这样的环境下,军粮的运输,显然会是个大问题。
  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兵少而精才是最佳的选择。
  由此,马谡也是再度将这两万大军分成了两路:一路由王平率领,一路向西,直入堂明(今老挝境),一路由马谡率领,经就九真郡、日南郡(交州属),而入林邑、扶南。
  随着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一场声势浩大的东南亚一统之战,也是就此拉开了帷幕。
  嗯,说是声势浩大,但也仅限于大汉这一方而已。
  应该说,即便是一再削减用兵,马谡还是有些高估了如今东南亚的实力。
  因为,即便是林邑国都所在,其国主都把附近的青壮都抽空了,其兵马总数也不过两千多人不到而已。
  其手持的兵刃甚至还多以青铜器为主,根本刺不破汉军的铁甲,跟汉军的刀剑一磕之下,甚至是直接就断裂开来。
  这样的军队,甚至都还不如当年的黄巾军。
  而其城墙,更只是夯土垒成,高不过一丈,马谡甚至都不惜得建造云梯。
  就这样的小城,在中原地区,甚至都不能算成中县。(林邑本就是大汉的象林县,也是马援铸柱之处。)
  不过,马谡倒也没有放松警惕。毕竟,狮子搏兔尚尽全力。
  而为了这小小的城池,马谡也是给他准备了整整十数架的配重型投石车。
  嗯,不是马谡不想准备更多,实在是这十余架已经属于是饱和进攻了。
  而随着马谡十数架投石车的一顿猛砸,还不到两三轮的功夫,那临邑都城便已经是破败不堪,哀嚎声更是响彻了整个城头。
  甚至,汉军这边还没出击呢,便有不少的林邑军已经放下了武器。
  见状,马谡也没有迟疑,大手一挥,数以千计的汉军将士便是浩浩荡荡地冲向了那破败的林邑城城楼。
  没有任何的悬念,甚至都没有任何的反抗,汉军轻易地便是占领了林邑城。
  其国主包括一众的官员贵族也很快被士兵从百姓中认出。对于士兵,马谡可以网开一面,但对于国主和贵族们,马谡必须让他们知道知道背叛大汉的下场。(林邑本为汉地一县,其县功曹姓区,有子曰连,杀令自立为王,子孙相承。)
  手起刀落之间,国主和一众贵族官员的头颅也是纷纷被斩下,并悬挂在了那破损的城头之上。
  至此,背汉自立的林邑终是灭亡。
  与此同时,钻了数十日山林的王平所部,也终于是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堂明国。
  相较于自知罪深而负隅顽抗的林邑,这边的国主便显得知趣得多了。
  眼见着漫山遍野遮天蔽日的汉家旗帜,国主当即便是自废王位,请降于汉。
  至此,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大汉便是灭林邑、堂明两国。
  而马谡和王平倒也没有急着南下,虽然攻城没费什么气力,但这一路跋山涉水,将士们的体力也是消耗巨大。
  也就在汉军稍作休整的过程中,更难免的扶南国也是终于得知了天兵南下的消息。
  看了看手底下的几块材料,有看了看情报之中描绘的汉军模样,扶南国国主也是识趣地步了堂明国国主的后尘——主动请降。
  随即,其余的零星小国和割据势力见状也是纷纷请降。
  至此,马谡的汉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便是拿下了整个东南亚半岛。
  马谡也是真没想到,这次的南征竟然会是如此地顺利,要知道,他可是耗费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此次南征做准备啊!
  可没想到,自己真发兵之下,对手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果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当然了,这战果虽然来得轻易,倒也不是说马谡的这五年准备就毫无意义了。
  应该说,正是因为有了马谡五年的辛苦准备,才有如今轻而易举的胜利。
  不说别的,若是没有马谡提前对原始森林的适应和探知,早在南下的第一步,汉军便如同当年的秦军一般损失惨重了。
  而更重要的是,拿下不是目的,长久的占领,才是马谡最终的目标。
  事实上,之所以那些国主和割据势力会投降得如此干脆,大多都是打着等汉军走了再继续割据的打算。
  可惜,他们遇到的是马谡。
  整个大汉,没有人比马谡更知道这个看似一文不值的半岛的重要性,也没有人比马谡更想要拿下这个半岛。
  也就在堂明和林邑相继被攻陷的同时,马谡便已经下令交州开启南下战略的第二步:移民!
  是的,马谡很清楚,只有移民,才能真正地占据东南亚,只有大量的移民,才能彻底改变东南亚的格局。
  为此,马谡为整个东南亚准备了整整十万户!仅仅是这第一批次,就有足足万户。
  而十万户,这几乎是三分之一个交州的人口了,这还是建立在交州人口暴增的基础上的。
  若是换了五年之前,恐怕整个交州都拿不出如此多的人口来。
  可以说,正是因为之前五年的细心准备,马谡才有长期占领南亚半岛的能力和信心。
  大量人口的涌入,很快让当地人措手不及。
  不过,有马谡的军队和粮食护卫,底层的百姓乐见其成,当地的地头蛇们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交州的百姓也是在南亚立住了脚跟。
  而等这第一批的人口彻底站住了脚跟之后,马谡这才接受了更多地域的投降。
  同样,在接受投降的同时,一大批的百姓也是很快进驻其中。
  就这样,马谡几乎是耗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掏空了整个交州包括他个人所积累下的财富与粮秣,才将南亚之地彻底占领。
  一开始,不管是王平还是邓艾对于马谡这样的做法也是很不理解的。
  直到再殖民的第二年,见证了一年两熟的水稻诞生之后,所有人才知道他们到底拿下了怎样富庶的一块地盘。
  同样兴奋的,当然还有第一批进入南亚的百姓们。
  要知道,为了让他们前来,马谡可是给他们许诺下了三年不收税的承诺。
  这一年两熟的土地,外加三年的免税,想想都能让人疯狂到睡不着觉。
  当然了,除了给百姓们土地之外,马谡也是给军队圈下了一大片的土地以作军屯之用。
  没办法,家底都掏空了,再不屯田,马谡可支撑不下去了。
  正是靠着这批军屯,也是让马谡的安南国渡过了最为困难的三年。
  随着第四年税收的上缴,整个安南国的国库也是在再度充盈了起来,而国家也算是彻底步入了正向的循环之中。
  除了那碍眼的门阀世家!
  是的,因为这些年马谡多在南亚的缘故,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东吴世家们,也是在交州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
  邓艾到底年轻,保证交州后方的稳定是做到了,但却没能限制住世家的发展。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马谡的刻意纵容。
  但不管怎样,随着安南国步入正向循环,马谡也是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着手准备剪除这些年已经开始野蛮生长的世家门阀的触手来。
  或许,马谡此番想要剪除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们的触手了!
  没办法,这一年,马谡已经年过五旬了。
  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于是,在马谡的酝酿之下,一场久违的风暴,终于在南亚的上空凝结,只待马谡的一声令下,就要降临。
  ......
  《史记》曰:
  汉,安南侯马谡,字幼常。昔荆州襄阳人也。
  幼少从军,为荆州从事而随昭烈皇帝入蜀地,任绵竹令,后迁成都令,因功再迁越嶲太守。
  其才气过人,尤好军事,丞相诸葛深为器重。
  会昭烈帝大败于夷陵,其兄马良战死,因补其缺,而至丞相帐下,为行军参军也。日夜卧谈之间,与丞相诸葛之情日笃,虽名为上下,实则父子之亲也。
  汉建兴三年,诸葛丞相决定率军南征,马谡送行数十里,并献攻心之计。丞相纳之,遂有七擒孟获之故事,南中乃平。
  建兴六年,诸葛丞相率军北伐,陇右皆惊,三郡立降,众皆以为喜,唯谡不乐。
  问其故,乃告知曰:我军分兵日盛,而咽喉之地无所守护,必为魏军所乘。
  话未落,而军情突至,言魏将张郃领马步兵五万,急袭街亭。
  是时也,诸葛丞相已无将可用。乃令谡统兵两万,占街亭而阻张郃,言称:守十日,援必至。
  谡乃领兵而出,遂战张郃与街亭。
  守之十日,援军未至,谡知事急矣。
  遂以黑火药炸山而亲率精锐攻魏,魏军大骇,惊惶而遁,谡乃领兵而还。
  至此,马谡之名大噪矣。而谡军旅之途,亦至此始也。
  后,平凉州、攻雍州、守永安、督荆州、破并州、定上党、终至洛阳,一战而定天下。
  从此,马氏五常,不复白眉最良之名。荆州马氏,至谡之一脉而起焉!
  然,诸葛丞相之崩逝于天下一统之前,谡亲为抬棺,行十数里也。
  经此之后,谡亦萌生退意。
  遂奉诸葛丞相之遗命,改革大汉官制之后,乃亲率大军而平南疆,以此急流勇退也。
  上感其功绩,遂封为安南侯,并裂交州以南之地而为安南国,永为大汉之藩属。
  得命之后,谡遂于交州之地修养生息。
  又五年,谡乃发兵南向,灭林邑、降堂明、扶南等诸国,南面之地遂一统而归安南所有。
  至此,安南之地已近千里矣。
  为固南疆之地,乃迁民实地。众将皆不解其意,亟待南下,方知其土地之沃、物产之丰,众皆叹服。
  不数年,南疆不复蛮荒,而成膏腴之地。
  安南之国,几与中原无异矣。
  遂首开科举之制,以选拔人才而治理安南之地。
  千年世家,遂不复存于安南之国。
  而安南之国,亦永为华夏之藩属也。
  ......
  全文完!


  https://www.msvvu.cc/41489/41489350/301088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