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汉朝招贤吴国乱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对于曹叡话语中的三层含义,陈群这只老狐狸自然是秒懂。
但,懂是一层,如何回复好,却又是另外一层。
要让曹叡明白自己已经收到他的敲打,让曹叡放心。这样的回答才算合格。
当然,若是能在其中再加入些不卑不亢的意味和自我的想法,那就更好了。
当即,略作沉吟之后,陈群也是快速地回答道:“是,微臣谨遵钧令。凡我魏臣,自当以魏国为先。汉朝此举,不过拾我朝之牙慧,不足惧也。况汉有招贤之馆,我朝仍有求贤之令,更兼九品中正制,深入人心,人才之战,我朝不怵于汉也。”
很显然,陈群的一番话,便是一份回答的样板。
首先第一句话很好理解,那就是在捋曹叡的顺毛。
但紧接着一句:魏臣以魏国为先,却是意味深长。
其实这只是半句话,而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才是真正的关键。
什么话?
自然是“陈家子当以陈家为先”。
这就是在告诉曹叡,我明白你的担忧,但你也要明白我们的无奈。为了家族的延续,有些事情必须做。
这当然是在严重的冒犯曹叡。
所以,紧接着,陈群便开始了安抚。
所谓的“拾人牙慧”,也是一语双关,既是说汉朝的“招贤馆”的制度是拾人牙慧,同时也是说自己即便派人前往,也不会派出真正的人才,也只会是“牙慧”而已。
“牙慧”,这就是陈群给一众门阀世家们划出的底线,更是其代表世家,给曹叡做出的保证。
当然,仅仅是一番保证还不够,紧接着,陈群又将“求贤令”和“九品中正制”给搬出来,这就是在给曹叡表忠心了:你看,咱们魏国有“九品中正制”这么好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背叛魏国呢。
一番话说下来,既表达了自己迫于内外部压力,无法彻底断绝与汉朝联系的无奈,又扎扎实实地向曹叡进行了利益的保证,最后也是从制度的层面表达了自己和世家们的决心。
听到这番话语,曹叡即便心中有些不爽却也没法发作了。
能怎么说?
难道还要强势让世家门阀们断绝与汉朝的联系吗?
那陈群和世家门阀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然后,明知故犯。
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应该做的事情。
而既然陈群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了底线,又做出了保证,曹叡所能做的也就是接受而已。
微微点头,曹叡随即也是说道:“既如此,便如司空所言吧。不过,寡人话说在前头,些许利益寡人可以不计较,可若是因此损伤到我大魏领土之核心利益,便莫要怪寡人刀利。”
“是。”陈群与一众世家家主们也是纷纷低头答应道。
在陈群和一众世家家主们的斡旋之下,曹魏的朝堂也是对汉朝“求贤馆”的建立形成了初步的统一意见:放任。
应该说,在事件未明的状况下,采取保守的态度,放任事件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只是,曹魏的朝堂以及门阀世家们,显然有些小瞧了丞相和马谡。
“拾人牙慧”的事情,丞相可不会干。
招贤只是丞相的伪装,科举才是最终的目标。
可惜的是,科举,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而言,根本就是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物。
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一众世家和大臣们对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不过,相对于曹魏的温和,东吴的孙权却是误打误撞地对汉朝的“招贤”采取了极其强硬的态度。
没办法,曹魏凭借着广阔的地盘,还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而土地逐年减少的东吴,正向着历史上的蜀汉的情况滑落。
甚至可以说,此刻的东吴,几乎是靠着陆逊和诸葛瑾这样的老一辈撑着的,新一辈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已经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要是再让境内为数不多的人才流失了,东吴恐怕很快就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这也是孙权在得知了汉朝建立“招贤馆”后,立即就感到了恐慌的原因。
其实吧,现在的东吴还远没有到蜀汉后期那般的“无才可用”。
毕竟,常言道:江东子弟多才俊。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自有科举以来,江浙一带出的才子就稳居各州(省)郡(市)之冠,即便是到了现代,江苏高考也堪称噩梦,或许唯有明朝的江西可以堪堪一比。
可要命的是,即便是江西,它也是东吴的地盘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吴的人口基数虽然不多,但人才密度却绝对是三国之冠。
可问题是,人才有,孙权却不敢用啊!
这些多才俊的江东子弟,说到底都是吴郡世家的子弟,而现在孙权对于吴郡世家的态度,与其说是合作共赢,不如说是被迫的妥协。
这样的情况下,要孙权再度大量任用其世家子弟,这不是在自掘坟墓吗!
不管是孙权自己,还是其背后的支持者们,都不可能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这事儿彻底地由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原本,你不用也就不用了,世家的子弟也就只能安心待在族里等待机会。
可现在不一样了,汉朝那边已经在“千金买马骨”了,你这里还不肯用,你猜那些世家子弟们会怎么想。
肯定是想要去长安碰碰运气啊!
这是人之常情,而且,这样的想法对于世家而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正如曹魏的世家们想要多买一份保险,东吴的世家就更加迫切的想要踏上另一艘船只了。
毕竟,曹魏现在还有着十州之地,依旧稳固着三国第一的地位,而此刻的东吴,却已经坐实了老三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已经实质上退出了争霸的序列。
这样的一艘汪洋中的破船,谁不想在它沉默之前换上一换?
而这,却又是孙权所无法接受的。
“哪怕是烂,也得烂在自家地里。”
这就是孙权的全部想法。
于是,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再度爆发了起来。
当然,相对于利益之争,这次的矛盾来得更加隐秘,但影响却是更为深远。
眼见着手底下的门阀世家们蠢蠢欲动,为了尽可能地阻止人才外流,孙权也是以战事紧张为名,重申了“验、传”制度,以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
甚至就连正常的游学,也全都被孙权管控了起来。
你别说,这一套拳法下去,还真遏制住了人口的流动。
这也很正常,如今与汉朝接壤的两片区域(荆南和江夏)都在孙权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孙权的强令,徐盛和诸葛瑾自然是遵照执行。
按理说,控制住了人口的流动,就应该能控制住人才的流动了。
只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
孙权的强令,所能限制的,只是那些没有特权的普通老百姓,而不是那些本身就有着特权的世家子弟。
可以说,世家子弟想要离开东吴,简直不要太简单。
就比如商路。
随着战事的失败,东吴对于酒水的需求却是愈演愈烈,这也就导致了通往汉朝的官道上,运送酒水的车马几乎是络绎不绝。
世家子弟们只需要在这些商队里挂个名,就能轻而易举的自由进出。
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所费尽心思、用尽全身气力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别人眼中简直是唾手可得。
这就是所谓的特权。
因此,孙权想要通过控制人口流动从而卡住人才的想法,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了吧,但至少也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若仅仅是如此,能锁住平民中的人才,而放走本就不听话的世家子弟,对于孙权而言,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可问题是,孙权的这一措施,除了卡住人才流动之外,却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
很简单的道理,若是尚可流动之时,为了避免人员的出逃,多多少少还会留些情面,毕竟谁也不知道外面会不会有个傻子地主给开出更好的条件。
可一旦锁定了人民的流动,无疑就是断了底层百姓的双腿,所有底层民众就不得不接受来自上层的剥削:原本三成的地租可以变到五成,原本空闲的时间也必须为地主打长工。
逆来顺受,以求苟延残喘,也就变成了底层百姓的唯一出路。
虽然这个时代哪里都是一般的黑暗,但无疑,限制人口的流动,却让这样的黑暗更加的肆无忌惮。
可以想象,在不长的时间里,东吴内部的土地兼并事件将会飙升!
如果说土地兼并和剥削所需的时间还长,那么因流动的受限,而造成的垄断问题,则会很快显现。
只可惜,作为最高的决策者,孙权显然并不是那种会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过不过得去的君主。
因此,即便是诸葛瑾等人已经看到了一些前兆,却依旧动摇不了孙权的决心。
要命的是,这制度不能阻止世家门阀的子弟流动,却能给世家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在短暂的抵制之后,世家门阀们却是逐步配合起了孙权的命令。
而随着“验、传”制度的进一步严格执行,东吴内部明显的怨声载道了起来。
好在,东吴到底是鱼米之乡,日子虽然是苦了一些,但却还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的饿死人事件。
只是,东吴作为一个国家的公信力,却也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急速地流失着。
怎么说呢?
“招贤”之举,本是汉朝内部的事情,却能够导致东吴内部的鸡飞狗跳。
这也是丞相和马谡所没有想到的。
这里头固然有着诸多偶然的因素,但偶然之间,却也有着必然。
大厦将倾,或许孙权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只会加剧它倒塌的速度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大汉依旧围绕着“为国选材”逐步完善和推进着科举的制度,吴国也因为汉朝的科举而焦头烂额,倒是魏国,却是在平静中酝酿着惊雷。
是的,经过两个多月近三个月的艰难跋涉,司马懿终于带着五万大军抵达了辽东战场,与公孙渊在辽水对峙了起来。
应该说,老天还是给了公孙渊机会的。
连日的大雨让辽水水位暴涨,成功地止住了魏军进攻的锋芒,也更是大量地消耗了魏军的粮草。
同样因为大雨,几乎封锁住了魏军向辽东军运粮的通道。
其实此时,公孙渊只要退回辽北,化整为零,要不了一个月,司马懿就只能因为缺粮而灰溜溜地退出辽东。
可是,公孙渊偏偏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守在辽水,试图据辽水而阻魏军,寸土不让。
这看似强硬的汉子态度,实际上却是极其愚蠢的。
很简单的道理,据守辽水,哪怕是成功了,公孙渊也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辽东之地,本就人口稀少,可以说,公孙渊的五万大军几乎是死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进行补充。
反观魏军,五万大军在中原战场只是洒洒水的数量,甚至都不敢单独行动,要不是考虑到粮草问题,司马懿带个十余二十万大军前来也根本不是问题。
而巨大的人口基数也让魏军的后备力量十分的充足。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司马懿在辽水这条小阴沟了翻了船,大不了来年再战便是。
可到那时,经历过一轮苦战的公孙渊还能有多少的兵马呢?
显然,“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公孙渊根本不懂。而即便有谋士给公孙渊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却也被他毫不客气地否决掉。
终于,似乎是感受到了公孙渊的愚蠢,帮了公孙渊十余日的老天爷也是受不了。
在司马懿抵达辽水后的第十二日,这延绵的大雨终于是停了下来。
而随着连日的大雨渐渐停止,太阳很快升起,于此同时,辽水水位也是快速下降。
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司马懿,可没有任何的犹豫,几乎就在辽水水位下降至可以徒步渡河的当夜,魏军便已经全军出击......
https://www.msvvu.cc/41489/41489350/301088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