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345章 与吴谈判的用意

第345章 与吴谈判的用意


  “报仇!”
  闻言,诸葛瑾明显是微微一愣。
  茫然间,诸葛瑾也是抬头看向了对面的关兴。
  透过窗柩洒下的阳光,诸葛瑾分明看到了一张刀刻斧凿般的面孔分明有着故人的模样,再结合刚刚的名单,关兴的身份已然呼之欲出。
  “你,你是......”诸葛瑾的脸色有些难看了起来,连带着问话都有些结巴了起来。
  闻言,关兴的心中也是大笑了起来:“哈哈,终于想起来问了。”
  双手撑在桌面,关兴随即将自己的脑袋探到了诸葛瑾的面前,好让他再看清楚一些。
  直到诸葛瑾的脸色越来越惨白,关兴这才缓缓地直起了身,目光将在场的吴国诸人一一扫过,一手叉腰,一手扶着宝剑,这才傲然而道:“某乃大汉荆州副将、南郡太守,姓关,名兴。故大汉前将军、荆州大都督关羽之次子是也。”
  话音落下,会场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安静之中。
  “关羽之子”,天知道,这四个字对在场的吴国大臣们有着多么大的冲击。
  虽然其中之人未必经历过那次对荆州的突袭,但却无人不知当年的情形。
  不少人听到关兴的名号,甚至是惭愧地低下了头。
  当然,更多的人却是已经震惊到不知所措,只呆在了原地,直愣愣地看着眼前的少年英雄。
  “回去告诉孙权。”见状,关兴也不装了,当即冷笑着摊牌道:“这份名单上的人,你们不送,本将便当自取!勿谓之言之不预!”
  在关兴的威胁中,诸葛瑾也是终于回过了神,当即道:“关少将军!当年之事......”
  “无需多言。”根本不给诸葛瑾任何解释的机会,话未出口,关兴当即便是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语,随即便是强势地接着说道:“让他们乖乖待在家里,洗干净了脖子,等我上门。你放心,这些人,一个都少不了!”
  狠狠盯着诸葛瑾,关兴也是咬牙切齿地说道:“就算是死了,某也要将之挫骨扬灰!”
  不用问,这话说的便是已经因病去世的吕蒙。
  只是不知为何,明明关兴说的是一个死人的事情,在场的吴军使者们却分明感受到一股股的阴风不住地吹向了他们的脖颈,更有那胆小的,直接两股战战了起来。
  也难怪他们害怕,连尸体都不放过的关兴,会轻易放过他们吗?
  哪怕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当年的事件之中。
  眼见着关兴恨意已极,而身后的同僚们已经静若寒蝉,为了吴国的尊严,诸葛瑾当即也是撂下了狠话,道:“关少将军!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日汉军虽稍占优势,却也敌不过当年夷陵之战后的吴国。逐鹿中原,道阻且长,如此妄言,却只怕会贻笑大方。”
  应该说,诸葛瑾到底是丞相的兄长,虽然没有丞相当年舌战江东群儒的战绩,但这一番话说下来,却也算是有礼有节的。
  甚至,乍听下来,这番话语,还有些长者对后辈的谆谆教导的意味。
  尤其,这话放在如今的语境和局面之中,就更显得意味深长了。
  这俨然已经不是诸葛瑾这个长者对关兴这个后辈的教导了,而是吴国这个前辈在对蜀汉这个后起之秀的教育与警告了。
  只是,这样的教导是要建立在强大的实力的基础上的。
  否则,就成了另一个“小时了了”的故事了。
  显然,急于找回国家颜面的诸葛瑾并没有意识到,他背后的国家,已经不允许他说出如此强硬的话语了。
  果然,面对诸葛瑾的警告,关兴却是丝毫不恼,甚至还有点想笑。
  “哦?”说着,关兴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只是,尽管关兴在笑,诸葛瑾身后的吴国使者们却依旧感受到一阵阵的寒意。
  也就在此时,关兴却是猛然一拍桌子,道:“告诉你们的吴王,只管来战!本将倒要看看,没了白衣渡江,尔等东吴鼠辈,要如何阻我!”
  言罢,关兴也是一撩大氅,随即便是在一众吴国使臣的注视下,施施然地走出了会场。
  而直到关兴已经离去,会场内的吴国使者们还都呆立在原地。
  一方面,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见到关羽后人的震惊;另一方面,他们也更需要时间去思考,蜀汉堂而皇之地将关兴放到荆州南郡的意图。
  什么?
  谈判?
  关兴都出现了,还谈个屁啊!
  就算是真的按照关兴的名单把人给拉来了,你觉得关兴就能谈了?
  要知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啊!
  更何况,关兴的名单之中,哪个不是吴国的肱骨之臣,真要交出来,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恐怕吴国内部都将彻底地分崩离析。
  因此,吴王不仅不能把这些人交出来,甚至短期内,把这些人派到荆州方向都不行。
  万一出现什么意外,哪怕只是死于战场,恐怕东吴内部都会谣言满天飞。
  而这,也正是马谡要关兴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公布这份名单的原因。
  无他,这份名单除了是当年东吴偷袭江陵的“始作俑者”名单之外,却也是东吴之中少数能打的将领名单。
  没办法,当年为了能一举击败关将军,孙权几乎是将他全部的身家给押了上来,自然,所派出的将校都是一顶一的名将之选。
  也就是说,随着关兴将这份名单公布,不管是出于保证这些人的安全的考虑,还是为了应付内部的舆论问题,孙权暂时都只能将这些人留在江东。
  这样一来,孙权能派到桂阳郡的将领不说一定都是废物吧,但肯定是要比名单里的将领们要好对付。
  当然,除非孙权敢大胆启用诸葛瑾。
  是的,当年谋划江陵、偷袭江陵,都没有诸葛瑾的事儿。
  什么,为什么没有诸葛瑾?
  不说诸葛瑾自身的操守和对蜀汉的态度,以及对偷袭的看法等问题,单单作为丞相的兄长,即便孙权再怎么信任诸葛瑾,也是不可能让他提前知道偷袭之事情。
  而诸葛瑾,也算是此时孙权手中为数不多可堪一用的大将,能文能武的那种。
  可事情坏也就坏在了诸葛瑾的能文能武了。
  东吴现在内部是个什么情况,说是一锅烂糊粥也不为过。
  孙权身边本就缺人,怎么可能放任诸葛瑾这样的大大才离开自己的身边,更别说诸葛瑾父子还掌控着建业附近的兵权。
  相对于桂阳郡的得失,孙权显然更加在意建业和自身的安全。
  而出于避嫌的考虑,诸葛瑾也没法向孙权主动请缨,留驻荆南。
  这样一来,在排除掉陆逊等能打的将领之后,诸葛瑾也顺利被排除在外,孙权能用之人真的不多了。
  如此,马谡才好在这荆南之地,展开他的游击战法。毕竟,这是一套全新的战法,因此在初步摸索阶段,接触的敌人自然是越弱一些越好。
  当然了,马谡的这份深层用意,别说是孙权了,就连诸葛瑾也必然想不到。
  从诸葛瑾的视角来看,关兴的举动,更像是在宣示蜀汉对荆州的势在必得,也更是借机向荆南各郡施压。
  毕竟,随着会场的情形被传播出去,荆南的各郡很快就会得知,汉军即将到来的消息。
  人心惶惶之下,这仗还没打,恐怕就已经要输了。
  想及此处,诸葛瑾也是有些懊悔地在心中叹息道:“何苦来哉!何苦来哉!”
  明明蜀汉的态度早已经说明了一切,自己还是不远千里地往返,想要寻求一个所谓的结果。
  可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却只是一个苦果,还是吴国不得不独自吞下的苦果。
  当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也”!
  说实话,此时的诸葛瑾是真的有些颓唐了。
  任谁在付出了全部努力之后,还是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都会颓废。
  但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就在于:强者会在得到结果之后,不管好与不好,都会很快消化掉结果,并根据结果,转而进入下一个场景,开启下一次的努力;而弱者,只会沉湎于或好或坏的结果之中,不能自拔。
  于是,在不断的努力下,即便是苦果,也还有着改变的可能;而在不能自拔的沉湎之中,即便是好的结果,也终究会变质腐坏。
  显然,诸葛瑾就属于前者。
  面对谈判失败的既定事实,诸葛瑾只是难过了一瞬,却并没有就此自怨自艾。
  深吸了一口气,将微微垂下的头颅重新抬起,转过身,在面向他的下属们之时,诸葛瑾已经恢复了原本冷静而睿智的模样。
  随即,诸葛瑾也是开口对众人稍作安慰,道:“此次谈判已然破裂,所因皆在本使身上,与诸位无关。”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安慰,但可不是所有的领导都会有这样的胸襟。
  不过,这或许也是即便诸葛瑾跋山涉水数百上千里,也依旧有着一批人员追随的原因吧。
  稍作安慰之后,诸葛瑾也是对接下来的事宜进行了分析和安排:“蜀汉看来对我荆州之地还是贼心不死。”
  说着,诸葛瑾也是看了看周遭,见并无汉军踪迹,诸葛瑾这才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对众人继续说道:“好在,其迁都在即,马谡也不在荆州。不过等其迁都完毕,马谡回转荆州,恐怕立刻就要向我荆南桂阳等地出兵。”
  “因此,吾等当立即回返建业。”诸葛瑾终是下定决心道:“谈判失败之事为小,蜀汉意在荆南的消息事大,吾等必须尽快带到。”
  应该说,诸葛瑾的分析也算是很有道理。
  只可惜,错误的信息势必导致错误的判断。
  诸葛瑾错误地认为马谡并不在荆州,自然也就导致了其对荆州军团作战开始时间的误判。
  事实上,在汉、魏两国达成协定之后,随着丞相一道开拔的,便还有本隶属于荆州军团的无当飞军。
  他们所前往的目的地不是益州,也不是关中,而是更适合他们作战的荆南山林。
  是的,从前线暂缓了危情之后,马谡便是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荆南。
  毕竟,若是能在迁都之时给皇帝和丞相献上一份来自桂阳郡的人口土地黄册,那也是极好的。
  当然了,诸葛瑾的判断也不一定就会作为东吴孙权的最终判断,说出蜀汉意欲南侵之事,更重要地却是唤醒在场的下属们。
  果然,闻言的吴国的众使者们也是纷纷点头。
  显然众人在诸葛瑾的话语间,也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作用,不再拘泥于见到关兴的震惊与谈判失败的懊恼,却是静静地等候着诸葛瑾接下来的命令。
  “如此,吾等当。”说着,诸葛瑾却是再度看了看周围,随即道:“此处非是言说的地方,且与我同归驿站,听我安排。”
  “是。”众人随即纷纷抱拳领命道。
  于是,就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之中,诸葛瑾却是将众人心头的阴霾暂时扫去,从而将众人又投入到了为国效力的进程之中。
  只能说,语言的力量恐怖如斯。
  随即,诸葛瑾也是带着自家的国书和关兴留下的名单,匆匆与众人便回了驿站之中。
  很快,回到了驿站之中的吴国使臣也是在诸葛瑾的吩咐下各自准备了起来。
  不到半个时辰,几十人的吴国队伍却是毫不拖泥带水便从襄阳撤离。
  作为正使,诸葛瑾自然是带着最多的人,继续行走在官道之上,吸引汉军的注意力。
  而在过了十里亭后,便立即又两股各三五人的队伍,先后从使臣队伍中脱离而出。
  其中一股人马,三五之人,所乘皆快马,自北面而去,却是抄小道,想要尽快回返江东。
  另有一股人马,则是乘马车,于附近渡口而南下,欲乘水路,回返江东。
  显然,为了能够尽快回返江东,诸葛瑾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当然,在这短短的半个时辰里,能准备到如此地步,也已经很是难得了。
  只可惜,诸葛瑾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安排,却是全都暴露在了汉军斥候的眼皮子底下。
  只是碍于马谡的命令,斥候虽然发现了吴国的“分兵”,却也只是遥遥看着,丝毫没有想要阻击的意思......


  https://www.msvvu.cc/41489/41489350/301089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