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玄德 > 七百二十一 刘备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

七百二十一 刘备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


很显然,阮瑀已经明白这一切了。

        这些东西本来也不是很难的东西,关键是要有人带入门,有人给讲清楚。

        不把里头最关键的部分讲清楚,那就只能读出一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大道理出来,以为古人各个都是圣贤君子,各个都会和你讲道理,读不到这些东西背后隐藏的那些历史的脉络。

        刘备这种高段位的选手稍微讲一讲,阮瑀就明白了。

        “原来如此……”

        “道家之术,就是这么个道理了,所谓的清静无为,指的就是天子本人的清静无为。”

        刘备笑道:“毕竟只要你什么都不做,就没人知道你到底有多蠢,可伱要是上手做了,聪明人也好,蠢人也好,都会暴露于无形,所以,除非皇帝是真的很厉害,否则,千万不要亲自上手做事。”

        阮瑀深吸了一口气,向刘备行了一礼。

        “多谢大将军教诲今日方才明白古之圣贤为何为圣贤。”

        “不必谢我,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学海无涯这句话倒是真的,没什么必要去过度解读。”

        刘备拍了拍阮瑀的肩膀:“咱们是臣子,值此混乱世道,没有清静无为的资格,天底下唯一可以清静无为的,便是咱们的皇帝陛下了,上无为,而下有为,陈慕所期待的,便是咱们眼下正在做的事实。”

        阮瑀点了点头,对刘备的一系列做法再无担忧。

        他知道,刘备不单单擅长疾风骤雨,或许,他更擅长和风细雨的达成目标。

        现在所有人都只看着他眼下的疾风骤雨,却想当然的忽视了他之前所引发的那一切在当时的环境下,或许也属于疾风骤雨,但是当时的人都没有这样看待。

        既然能够如此精细的把一些疾风骤雨的操作都让人误认为是和风细雨,那么除非他自己放弃,或者认为是毫无必要了,否则,他一样能让现在的人认为他所做的还是和风细雨。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其实在刘备看来,道家之术在修身方面有着较为理想的一面,这一点在《庄子》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在治国思想上,道家则是来了一个大反转,变得相当现实,可操作。

        道家之术在现实层面讲究三点——动静小、成本低、见效快。

        这三点的要诀,就在“因循”上。

        现代人常常把因循和守旧两个字绑定在一起,下意识认为因循是贬义词,但是在古代语境下,古人的看法和现代人正好相反。

        而在因循之道的具体方法上,道家之术也讲的比较明确。

        他们认为一个刚上任的领袖,在第一年应该从俗,也就是所谓的“因循守旧”,不去改变前任的办事方法。

        第二年开始启用传统意义上的有德之人,启用大家都认为靠谱的人,以此稳定局面。

        然后从第三年开始稍微做一点改变,接下来慢慢的循序渐进的把自己的地位稳固了,一直到第七年,就可以了——

        当然不是说第七年就太平盛世了,而是说第七年统治者的地位就稳固了,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惯性了,就可以操纵庶民打仗了。

        道家之术从来也不是为了庶民把日子过好,但是能让他们不饿死、有打仗的力气,这就很有必要了。

        而且在因循的具体操作方式上,古人也有着非常先进的考量。

        道家之术并不认可儒家的人性本善论,没怎么谈论教化之道,不把教育看得很重,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于人为改变的意义,道家似乎处在一个躺平的状态之中。

        他们认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为自己做事最有积极性,而想要改变这一点几乎不可能,所以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一个人。

        道家认为掌握因循之道的聪明上位者应该要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因势利导,给人们安排工作的时候,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自己做事,而不是在为上位者做事。

        只要做到这一点,不用花费什么额外的成本,也能事半功倍。

        当然,这对统治者的要求有点高,而且这一办事方法其实直接指向了一个重要的原则——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没有这一原则的确立与社会共识,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让人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连财产都不属于自己,还有什么是能属于自己的?

        然而帝制时期没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一原则,天下的一切都属于天子,只要天子需要,在被推翻之前,他可以任意巧取豪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就意味着道家提出的这一高超的统治艺术不可能在帝国实现,就算偶尔出现那么一两次,也不过是君主的个人魅力罢了。

        刘备自知自己没有那么强大的统治艺术,也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办到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军事强人。

        这是他的专长,他擅长,也是直到信息时代还依然存在的统治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也仅仅是有效,负面影响也很大。

        蠢人当领导,不能乱做事情,否则容易把自己作死,但是聪明人、能干的人做领导,就可以办事了。

        但是对道家的统治之术,在他深入了解了一部分之后,还真的产生了一些欣赏的态度。

        儒家和道家的确都有理想的一面,但是在统治的角度上,道家的理想色彩还是更加浓郁一些,相比较于儒家对统治者“仁”的要求,道家的理想统治者简直就是理想本想。

        儒家的理想统治者至少还能算是个人——圣人也是人。

        而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压根儿就不能算是个人,那就是个理想的集合体,幻想中的存在。

        那是讲究要让老百姓以为自己能过好日子全是自己的原因、和统治者没有任何关系的超凡入圣的存在。

        老百姓过了好日子,会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而努力营造出这一环境的统治者要居于幕后,不露面,不去打扰老百姓,不去争抢功劳。

        有功劳要让出来。

        有危难就要出面兜底。

        能做到这一点,那得是何等人物?

        那样的国家,还算是一个国家吗?

        刘备不知道有谁能成为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反正他认为自己是办不到的,自己绝对不是理想本想。

        但是同样的,相较于已经被统治阶级异化的十分严重的儒家学说,被抛弃的道家学说多少还保持着当年的色彩,理想起来浪漫不已,现实起来也很是严酷。

        他们自己也知道理想的统治者十分难得,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为世俗的统治者思考,他们为此真的下了苦功夫。

        想要恢复民生,让民众尽快恢复生活水准,道家的治理艺术真的很值得参考,甚至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比儒家的具体操作手法要现实好几个层级,且有过相当成功的操作经验。

        但是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只有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才有休养生息的可能,一旦被统治者认为已经肥硕了,下一步就是开宰了。

        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使用哪家学说都是手段,维持统治地位才是目的,无所谓道家儒家法家,能让我长久统治,就可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文景之治之后,天下已肥,民间殷富,紧随其后的便是武帝的大有为,那对于民间的普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浩劫,最后甚至发展为大逃杀模式。

        刘备曾想过在度田之后要不要全面采用道家的治理思想来治理天下,让东汉社会尽快的恢复生机,积累足够的财富。

        但是他很快想到,不管自己做不做皇帝,不管他是否恢复道家的治国思想,他死了以后,民间积累的财富不还是下一任统治者嘴边的一块肉吗?

        别说道家的理想统治者了,就算是儒家的理想统治者也是少之又少,几百年能出一个都算是幸运的。

        他现在无论怎么折腾,他一死,可能一切都要变回原样了,无非是再造一个强大的西汉帝国,再让后人把西汉、东汉的路子再走一遍,再循环往复四百年。

        意义似乎不是很大……

        所以,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些积累真正的运用到发展上,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各种实用技术之类的,以此推动时代真正的往前进。

        而不是成为统治者私欲的养料。

        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实现的一切,再度成为某个穷兵黩武的家伙的依仗,甚至现在都轮不到后人穷兵黩武了,周边该打的,几乎都被他打完了,找谁穷兵黩武去?

        他又翻看了一遍陈慕的这封信件,而后放下,深深叹了口气。

        如何走出这个要命的循环,是多少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他所知能够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和他现在所走的道路并不一致。

        他必须要承认,法家与儒家所倡导的大一统,并非是为了发展和强盛,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秩序。

        整个帝制时期,中华帝国所有的政治智慧和发展智慧所指向的唯一目标,就是稳定。

        统治秩序的稳定,统治阶层的稳定,统治者的稳定。

        为了稳定,大一统的帝制王朝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只为了稳定去做这些事情,不为其他任何目的。

        稳定,可以带来民生的安居乐业,可以带来一定的发展,可以带来人口的恢复和国力的上升,与国于民的都有好处。

        但是当某个节点出现之后,这一上升趋势就被打断,再也不能恢复,并由此走向混乱、覆亡,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节点可以被认为是土地兼并的周期,可以被认为是统治者个人能力的衰变,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气候的变迁。

        但是刘备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在成为大将军之后,常会抽出时间博览群书。

        在阅读了大量东汉皇家藏书之后,他谨慎的思考,随后意识到,这一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不属于统治阶级的力量恢复到了足以威胁王朝稳定状态的那一刻。

        不管出现了什么状况,当统治者意识到他所在意的稳定被威胁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统治阶级的连锁反应。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科技发展。

        古代统治者并非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其注重需要契机,即国家分裂状态下,统治者尤为注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军事方面会为此投入大量资源。

        但是当国家统一之后,他所侧重的便会转变为维持稳定状态,而此时此刻,科技发展会成为重大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威胁稳定的头号罪魁祸首,被束之高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很直观的事实便是,古中国很多重要的科技著作与精通科技的人物都出现在了战乱时期与分裂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比如春秋战国,比如东汉末年,比如南北朝,比如赵宋。

        而在大一统时期,这些反叛或非常规的力量却又无一例外的被大一统帝国所窒息,因为帝国只想维持一成不变的传统秩序,维持稳定。

        这其实很矛盾。

        因为没有大一统,就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会大量大量的死亡,而没有分裂与战乱,又没有进步,创新的精神会被强力扼住咽喉,由此窒息。

        数千年来,人类总是在这二者之间反复横跳,却始终无法寻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甚至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平衡的平衡点居然是源自于核武器的恐怖威慑——灭亡与发展居然如此巧妙的融为一体,相生相克。

        刘备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增强大一统的力量,让汉帝国重回巅峰,让和平安定的生活回归,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他主导局势的时候,他可以相信自己,会不断的推进新的事物,修改陈旧的规则,以自己的权力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他死了之后呢?

        很多传统的统治者自己也非常欣赏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于对此相当精通,比如康熙、雍正和乾隆。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这一切。

        他活着的时候所做的这一切,本质上是为了结束战乱所带来的流离失所与生产破坏,让人们吃饱肚子,但是当国家进入稳定状态之后,这一局面又毫无意外的会变质。

        简而言之,它会从【为了生存而存在】变质为【为了存在而存在】,并由此发展出强大的利益集团,开始侵蚀正常的状态。

        比如当下刘备所采取的农业政策。

        刘备使用集体农庄,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普及农业技术,开垦更多荒地,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让政府恢复强大的税收能力和动员能力,为了更好的击溃反对者。

        汉帝国有太多的荒地没有开垦,有太多荒废的土地需要恢复,有太多地区没有掌握最新的农耕技术,农业发展相当不均衡,农业潜力远远没有到开发完善的地步,很多东西需要普及。

        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者来组织起分散的力量去完成开垦。

        他还能强力推进各种生产技术的发展,一直推进到发展自成体系的时候。

        这些,依靠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进,是极为高效的,原本需要一百年去完成的事情,在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动下,或许只需要十年时间。

        而当这些目的都达成的时候,人们的温饱、生存难题已经解决的时候,这一政策就该适时的调整,恢复到常态。

        比如一些地方的耕种用土地已经开垦的差不多的时候,农业技术也普及的差不多的时候,个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结束集体农庄的存在。

        大家把田地分一分,恢复到家庭生产的模式,将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战时动员体制给结束掉,转为生活常态。

        换言之刘备认为以此为代表的他现在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算是一种战时政策,是一种例外状态,而非社会发展常态。

        必要时期,采取例外状态是可以的,但是在非必要时期,一直维持例外状态,则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危机。

        而这一点,或许道家的先贤们也看到了,所以才会虚构出一个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人们不需要的时候神隐、但是其本身却一直存在、一直默默兜底付出的理想统治者。

        这太理想了,最理想的理想主义者看到这种统治者都会高呼理想。

        刘备知道自己无法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只要活得够长,就是有选择的。

        眼下他所构建的这套体系,十分高效,有强大的动员力,实质上是一种战时动员体系,是为了击溃了旧的食利阶层而构建的“例外状态”。

        而在旧的食利阶层被击溃之后,并非天下大吉。

        他还有一个任务。

        结束这一例外状态。

        在例外状态崩溃到天下大乱之前,结束它。

        一切的例外状态所带来的强力发展,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代价可大可小,如果能尽早的结束例外状态,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

        两个一比较,赚了。

        反之……

        代价会超越成果。

        然而这一切,对于现时的刘玄德而言,却是他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

        (本章完)


  https://www.msvvu.cc/41489/41489859/28506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