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这样的皇帝,是我要报效一生的人!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张暃柴那家伙不是也不废柴吗!
谐音梗不可信!
贡生进场后,对着李天高呼万岁。
接着内阁首辅唐孝仁,宣读了陛下亲自拟定的题目。
“论施政得失”。
这下连唐孝仁都吓了一跳。
陛下这是想问政啊?
科举制度,其实来源已久。
但是大周现在的科举,是大面积的科举考试。
在汉朝时期,还有种小规模的科举。
那种科举称作制科。
可以参加制科的,全是全国闻名的饱学鸿儒才子。
而可以考中制科的,便可以飞黄腾达。
策论这个类目,就是在制科考试中出现的。
到了宋朝,便是科举与制科并行。
科举用来大面积选拔人才,制科则是留给精英的单独通道。
宋朝的制科还要求,得已有官员身份的才可以参加。
算是遴选类的考试。
著名词人苏东坡,便是通过制科选拔,被认为是将来的宰辅。
科举也好,制科也好。
策论最初的想法,就是陛下向天下士子,寻求施政问题的良方。
发展到大周的时候,策论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题目。
所以大周的策论,通常也是理解四书五经为主,甚少涉及到朝堂政策。
例如“论施政得失”这类题目,便算是问政了。
所有的贡生都激动起来。
今年的殿试考题居然是问政!
这代表什么?
代表陛下不耻下问,向这些贡生询问,“朕做的如何?”
这策论要是答好了,可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啊!
有一篇留名的问政文章,便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写出的《天人感应疏》。
这篇文章奠定了后来儒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建议。
而这篇策论,也彻底流传千古。
汉武帝与董仲舒,全部留在了史书上。
问政!
堪称难度最大的策论!
若是写好了,不只是留名,甚至有可能成为大周今后的国策!
这对读书人来说,是何等诱惑?
所有贡生都激动不已。
连唐孝仁都有些羡慕这届贡生了。
他虽是状元,但他殿试的时候,也只考了些普通的经义。
这证明什么?
证明陛下对科举的重视啊!
陛下是觉得我们内阁做的还不够!
陛下都如此圣明了,还要向广大贡生询问治政的得失!
这么不耻下问的精神,唐孝仁也感动了。
是内阁做的仍然不够!
决定日后做事更加用心的唐孝仁,并不知道李天的想法。
如果李天知道他还想继续努力的话,恐怕都得气昏过去。
吕为宾听到这个题目,也微微一怔。
旋即萌生起一阵感动。
自己在贡试里把陛下骂成那样,居然还能参加殿试。
殿试的考题还是陛下虚心问政。
吕为宾也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这样的皇帝,是我吕为宾要报效一生的人!
他拿起笔,快速整理了思路,开始拟草稿。
刘文卓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笔走龙蛇的打起草稿。
殿试的时间比贡试要短,考生需要在两个时辰内写完策论。
然后由内阁首辅唐孝仁亲自带着贾仁义,翰林院院长等文官清流领袖,阅改殿试的试卷。
最后选出十份,交给皇帝预览。
这十份便是这次科考的前十。
而具体名次,则交给陛下亲自定夺。
第一叫做状元!
第二叫做榜眼!
第三叫做探花!
前三统称为头甲,翰林院可以直接授官。
剩下的便称作二甲,二甲可以参与翰林院的贴试,通过也能加入翰林院。
如果没通过,也可以去做御史。
十名往后,便是三甲。
三甲就没那么幸运了,有关系的话或许可以留在京都。
不然就只能外派郡县,做一任知县了。
前三甲也统称为进士,拥有进士的身份,才有变成朝中大员的可能。
但是基本来说,只有头二甲才有可能坐到宰辅的位置上。
地方官员需得留任考核,待返回京都,年纪都已经不小了。
头甲与二甲一上来就是文官清流,比三甲升迁也快得多。
尤其是头甲可以加入翰林院,那可是与陛下亲近的职位。
若是能被陛下看重,那升迁速度更不用说了。
所以翰林院也被当成是储相之所。
就是说那里是储存将来宰辅的地方。
所有贡生都不敢怠慢,专注的写策论。
李天则无聊的打了个哈欠。
真无聊啊!
不过可以给国家选拔奸臣,朕忍了!
好不容易等到考试结束,唐孝仁匆匆带着试卷去审阅了。
贡生们被带去了等候的地方。
刘文卓被同乡围着,追问他所写的内容。
刘文卓也没藏私,笑盈盈的说了几段自己的内容。
众贡生赞叹练练。
刘文卓的贡试第一,名次不会跌到二甲外。
所以他最没有压力,写了篇无功无过的马屁文章。
刘文卓列举了李天治政以来的功绩,把李天和大臣都狠狠夸了一通。
例如众正盈朝啊!
功比尧舜啊!
反正就是一通马屁!
不过这小子的文笔的确华丽,即便是这种文章,也写的非常不错。
不管是用典还是用词,都恰到好处。
他的试卷很快在考官眼里脱颖而出。
虽然唐孝仁不喜欢此类马屁文学。
但这个刘文卓的文章的确写的不错。
他的试卷被划进了前十名之列。
而唐孝仁又翻出一份试卷。
“各位同僚,本官觉得,这篇文章也可以进入前十。”
唐孝仁所拿的,是吕为宾的试卷。
和刘文卓不同,吕为宾走的依然是贡试的路数。
他把李天登基以来的事迹列举了一番。
然后开始批判朝廷的失败!
比如吕为宾觉得,河运之乱是因为淮河豪强遍地,没有地的百姓只能加入漕运。
这才有了所谓的百万漕工。
这些地区的百姓,原就是朝廷不稳定的存在。
但这种不稳定,不是漕工引起的。
而是因为不抑制淮河的土地兼并,没有打压豪强。
吕为宾的整篇策论,全在痛骂陛下昏聩与内阁无能。
唐孝仁拿出这份试卷,别的考官纷纷一怔。
这策论里骂的第二狠的便是你唐孝仁唐大人啊!
既然唐大人你不在意,那就交给陛下定夺吧!
https://www.msvvu.cc/42215/42215449/171716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