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分手后,江总服软倒追了 > 第204章 偏离

第204章 偏离


两人去了里面的操作间。

        苏雨眠没绕弯子,开门见山:“老师,我觉得您的研究方向有问题。”

        不等欧阳闻秋开口,她递过一份文件,继续说道:“周末两天,我们三个梳理了一下目前课题的进度。”

        “除此之外,还对研究背景、实验方法、具体数据,以及前两期的结论,都做了复盘。最后发现——”

        苏雨眠抬眼,直视欧阳闻秋:“第三期实验迟迟没有进展,或许并非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课题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问题是三个人发现的,但何苗苗和林书墨不敢开口。

        那就只能苏雨眠来做这个坏人。

        见欧阳闻秋陷入沉默,她也没有就此停住的打算,“我知道,依您的性格,不做就不做,一旦做了,就势必要进行到底。”

        “即便最后证明是错的,也必然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证明这点。”

        “作为一个学者,追求极致,固然没错,可您有没有想过,一个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更是有限,原本能够早做纠正、及时止损的错误,却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证明它是错的,这有意义吗?”

        就像一场车祸,明明驾驶员已经察觉到车速过快,此时只要踩一脚刹车,就能避免悲剧发生,又何必真的撞上去,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会撞死人?

        欧阳闻秋长叹一声。

        “在这之前我猜测过,你们多久才能发现这里面的问题,一学期?一年?或者两年?可我没想到,你们动作这么快。”欧阳闻秋眼里有感慨,有惊讶,但更多的是骄傲。

        不仅发现了,连证据都整理好了。

        她拍拍苏雨眠递过来的文件,没有翻开,却知道,里面所呈现的数据、结论都是事实。

        无法反驳。

        苏雨眠愣住:“老师,您——”

        “你以为我不知道研究方向偏离吗?”

        起初可能真的不知道,但随着研究深入,问题也逐渐暴露。

        以欧阳闻秋的专业能力,怎么可能发现不了?

        “那您为什么……”

        “想问我为什么没有及时终止?”

        苏雨眠点头。

        欧阳闻秋目光黯淡下来:“我不是个好导师……”

        这个课题四年前开始筹备,彼时,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加上……苏雨眠放弃硕博连读带给她的打击,欧阳闻秋一病不起。

        整整休养了八个月,才逐渐好转,但依然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中。

        然而课题却不能搁置。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按时毕业,拿到学位。”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带着“研究”的思维去做“研究”的学生。

        那这个“研究”到底如何衡量?

        最重要的当然是论文产出,其次就是跟导师一起做课题的数量和质量,这也直接和论文挂钩。

        欧阳闻秋病倒,课题又不能搁置,所以前期都是交给当年那届研究生自行探索。

        然而等她彻底养好身体,回到实验室,课题前两期研究都已经结束了。

        这两期,成功送走了两届学生。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如今正在进行的第三期实验,也将成功送走今年毕业生。

        欧阳闻秋:“……你以为我不想悬崖勒马,及时调头吗?来不及了,已经在这艘船上投入了太多,哪怕知道它终将沉没,也只能不断往上面加注。”

        积重难返。

        “不过幸好,还是有人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

        其他人真的一点感知都没有吗?

        苏雨眠不信。

        可已经上了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其调头,那么就只能……将错就错,一条道走到黑。

        毕竟,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他们志不在科研,拿个硕士学位也只是为了将来求职路上可以多一点优势,占据先手。

        所以,论文对于他们而言,不是学术成就,而是毕业指标。

        倘若这时,欧阳闻秋突然跳出来,推翻整个课题,前面已经毕业的学生当然无所谓,可即将毕业的这届研究生怎么办?

        他们以课题为基础,已经在早早准备各自的毕业论文了。

        并非欧阳闻秋不想调头,而是不能调!

        “这也怪我,身体不争气,在医院躺了那么久,发现问题的时候,为了那届毕业生,我没提,后来也一直没提。”

        如今想纠偏也不行了,因为——形势逼人。

        “但我还是很欣慰,你们这么快就发现了问题,并且找到了关键所在。”

        苏雨眠沉默。

        欧阳闻秋突然问道:“你觉得苗苗和书墨怎么样?”

        “……您是问哪方面?”

        “学术思维,科研天赋,性格态度。”

        苏雨眠沉吟一瞬:“……综合条件都挺好。”

        两人都会思考,否则也不会发现这个课题有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验证,这点两人和苏雨眠一样。

        在验证的过程中,两人又分别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

        何苗苗思维活跃,且记忆力惊人。

        林书墨冷静沉着,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

        欧阳闻秋听完,不由笑了:“看来,我没选错人。”

        “既然你们已经发现研究方向有问题,想来脑子里已经有了大概思路,那目前这个课题对你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我的建议是——”欧阳闻秋一字一顿,“按照你们现有的思路,重开一个课题。”

        “可实验室……”只有一个。

        且这个实验室规模远不如邵温白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同时进行两个课题研究。

        欧阳闻秋:“跟院方再申请一个实验室吧。”

        只有你们三个人的新课题实验室。

        ……

        谈话结束,苏雨眠向何苗苗和林书墨转达了欧阳闻秋的意思。

        何苗苗眉头纠结地拧在一起:“那现在这个课题就让它一直错下去,不管了吗?这样的研究还有意义?”

        苏雨眠:“方向错了,不等于没有研究意义。任何一个结论都有探索的必要,无论对错。”

        “只是我们现在有了明确的方向,与其把时间花在‘验证错误’上,不如去‘探索正确’,相较而言,肯定后者更有价值。”

        但也不等于说,前者就毫无意义。

        科研浩瀚,学术无边,滚滚长河中,既有对,也有错,共同作用,互相佐证,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科研生态。

        就像再清澈的河水,河底也有淤泥,水中也有鱼群。

        如果只是水,那也不能称之为“河”了。

        所以接下来……


  https://www.msvvu.cc/45128/45128279/95249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