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合力助农,春满大地 > 第111章

第111章


《写在大地上的情书》

第63章:文化传承学校

村庄的深处,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建筑静静矗立着,这便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文化传承学校。学校的周围环绕着葱郁的竹林,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学校的大门是由厚重的实木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传统图案,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门前的小径铺满了鹅卵石,蜿蜒着通向远方。那小径两旁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交相辉映,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锦带。  走进学校的院子,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院子里摆放着几张石桌和石凳,供学生们休息和交流。正对着大门的是一间宽敞的教室,里面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教室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的作品,有色彩鲜艳的剪纸,有细腻精美的刺绣,还有生动传神的戏曲脸谱。那剪纸如同灵动的精灵,在红纸上跳跃;刺绣则如细腻的诗篇,用丝线书写着美丽;戏曲脸谱更是各具神韵,仿佛诉说着千年的传奇。  在剪纸教室里,王奶奶正坐在桌前,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出现在眼前。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王奶奶,您剪得太漂亮了!我也想试试。”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道。她的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  王奶奶微笑着把剪刀递给她,耐心地指导着:“孩子,别着急,慢慢来,先从简单的图案开始。”王奶奶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在刺绣教室里,李阿姨拿着一块绣布,针线在她手中飞舞,一朵娇艳的花朵渐渐绽放。  “同学们,刺绣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用心去绣。”李阿姨温柔地说道。她的声音如同春天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戏曲教室里,张爷爷正唱着一段经典的戏曲选段,他的声音高亢激昂,动作铿锵有力。学生们跟着他的节奏,模仿着戏曲中的动作和唱腔。  “爷爷,这个动作我总是做不好。”一个小男孩有点着急地说。小男孩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神情十分专注。  张爷爷走过去,手把手地教他:“孩子,别灰心,多练习几遍就好了。”张爷爷的目光中满是耐心和期待。  这所文化传承学校不仅吸引了本村的孩子,周边地区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  来自邻村的小明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大早就背着书包,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学校。清晨的阳光洒在他身上,给他的身影镶上了一层金边。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听说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教,我就赶紧报名了。”小明说道。小明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了憧憬。  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习传统技艺,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次课间休息,本村的小花和外村的小丽正在交流学习心得。  “我觉得剪纸特别有意思,能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小花笑着说。小花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手中还拿着刚刚剪好的一只小兔子。  “我喜欢刺绣,看着自己绣出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小丽回应道。小丽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刺绣作品,眼中满是自豪。  然而,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冲突。村里有个叫赵强的年轻人,他觉得学校是在浪费资源,不如把钱用来发展其他产业。  “弄这个学校有啥用?能赚几个钱?”赵强在村里的大会上大声说道。赵强的脸上带着不满和质疑,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场中显得格外突兀。  林晓反驳道:“文化传承不能只用钱来衡量,这是我们的根。”林晓的目光坚定,声音沉稳而有力。  “根?能当饭吃吗?”赵强不屑地说。赵强双手抱在胸前,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村里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赵强,一派支持林晓。支持赵强的人觉得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先解决温饱问题;支持林晓的人则认为文化传承是精神支柱,不能丢弃。  学校还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一些老艺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教学。  “我这把老骨头,怕是教不了多久了。”王奶奶忧心忡忡地说。王奶奶坐在椅子上,轻轻捶着自己的腰,脸上满是无奈。  “王奶奶,您别这么说,您的经验对我们太重要了。”学生们纷纷说道。学生们围在王奶奶身边,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依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晓四处寻找新的老师,但愿意来的人很少。  “这地方太偏了,待遇也不好。”一位应聘者拒绝了。这位应聘者看了看学校的环境,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  就在林晓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位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叫陈宇,他主动找到林晓,表示愿意来学校任教。  “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想为家乡做点贡献。”陈宇说道。陈宇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热情,让林晓看到了希望。  林晓十分高兴:“太好了,有你的加入,我们学校一定能办好。”林晓紧紧握住陈宇的手,仿佛握住了救命稻草。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学习传统技艺太枯燥,想要放弃。  “每天都是这些,我不想学了。”一个学生抱怨道。这个学生把手中的工具扔在一边,一脸的不耐烦。  老师们耐心地开导他们:“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等你们真正掌握了,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商量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一次文化节上,学生们的作品摆满了整个展厅。精美的剪纸、绚丽的刺绣、精彩的戏曲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看。展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些孩子真厉害,把传统文化传承得这么好。”一位游客赞叹道。这位游客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学生们的作品。  “我以前都不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美。”一位村民感慨地说。这位村民站在一幅刺绣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展厅里的一幅珍贵的刺绣作品不见了。  “这可怎么办?那是李阿姨的心血之作。”一位老师着急地说。这位老师的声音都颤抖了,脸上满是焦虑。  林晓立刻报了警,经过调查,发现是一个小偷趁乱偷走了。  “一定要把作品找回来。”学生们纷纷说道。学生们义愤填膺,决心要找回这幅作品。  经过警方的努力,作品终于找回来了,原来是一个外地的收藏家,想要占为己有。  林晓作为村庄的负责人,也经常来到学校看望老师和学生们。  “看到孩子们这么热爱传统文化,我感到很欣慰。我们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办好,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林晓说道。林晓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老师们也为能够传授自己的技艺感到自豪和满足。  “能把我这一辈子的手艺教给孩子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王奶奶感慨地说。王奶奶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眼中闪烁着泪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所文化传承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村庄的传统文化。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来自城市的文化学者。学者们个个气质儒雅,目光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好奇。  “这里的传统文化保存得如此完好,传承工作也做得这么出色,真是令人钦佩。”一位学者说道。这位学者戴着眼镜,手中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录着。  “我们要把这里的经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地方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位学者说道。这位学者频频点头,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的发展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政府决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这是对你们工作的肯定,希望你们能继续努力,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政府官员说道。  有了政府的支持,学校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师资力量也更加强大。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看到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打起了歪主意。  “我们合作吧,把学生们的作品批量生产,肯定能赚大钱。”一个商家找到林晓。  林晓严词拒绝:“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我们绝不允许。”  商家不死心,开始在学校周围散布谣言,说学校只注重名声,不关心学生的未来。  这让一些家长开始担心,纷纷找到学校询问情况。  “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能学到真本事吗?”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问。  林晓耐心地解释:“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赚钱。请大家相信我们。”  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学校决定举办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们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家长会上,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和优秀的作品让家长们打消了顾虑。  “原来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放心了。”家长们纷纷说道。  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学校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继续加油。”林晓在全校大会上说道。  师生们备受鼓舞,决心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化传承学校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https://www.msvvu.cc/45132/45132902/28747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