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长夏江村事 > 第347章 大宝贝

第347章 大宝贝


  “江贵宝,别笑了!你看,就你一个人写得最少。”一旁的江澄看不过去了,一拍桌子摆出老大的架势。

  “我又没去过学堂,我不会啊。婶婶写的这个字好难。”贵宝万分委屈。

  “那别人都没去过啊,别人怎么都能写?就你不行?”江澄第一次体会到先生平常教育他们的怒其不争,跳下凳子走到贵宝旁边,“你等等,我来给你写一个最简单的。然后,你就要跟着写,听到没有?”

  结果,贵宝小媳妇式地点点头,头一回对江澄的大声训话没有反抗,也没有哭鼻子。本来都做好“应战”准备的江澄纳罕了半天。

  他晕乎乎地回到自己的位置,连冯时夏一只站他身后都没察觉。

  毛笔?书?大字?速度快?写得多?

  这几个关键词一浮上心头轮番播放的时候,冯时夏终于悟出了点不同的意味来。

  很明显,C位男孩也是识字的,还比小家伙认的字多。

  妈呀,这可真是个大宝贝了!

  她现在可太需要一个文化人了。

  试探性地,冯时夏偷偷给小家伙使了回眼色,然后指着书上的一个字给他看。

  “夏夏,这个字我还不认识。等你教我了我就会了。”于元现在倒不害羞了,他坚信夏夏会写那么多,他迟早也都会认识的。

  回神过来的江澄好奇凑过去看了一眼:“这个是‘土’字,地上的土。”

  同时,他心底关于读书的那点矫情的骄傲终于又找回来了些。

  冯时夏是听得懂“土”字的,随即又指了另一个。

  于元看看江澄又看看夏夏,颇不情愿地摇摇头再次说了句“不认得”。

  江澄偏又认了出来,一连三个都是如此。

  这回轮到于元鼓着包子脸瞪向江澄了,怎么能夏夏喜欢的事,他做得还不如江澄好,这怎么可以?

  冯时夏安抚着将小家伙送回去坐好,布置了抄写刚刚认得的两个新字的任务,自己如饥似渴地翻着那本“天书”跟C位男孩玩起了“点读机”的游戏。

  江澄以为冯时夏在考自己,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将还认识的全说了个遍。

  冯时夏则在一旁疯狂做着注音笔记,她打算先保证看到字能读,具体的意思她以后可以跟小家伙慢慢商讨分析,或者等到时机成熟再请教。

  江澄看到每当自己读出一个字,冯时夏便以他无法想象的速度跟着写一个字,还顺带写了很多更小的他不认识的字。

  真的,他看过学堂里写字最快的人都没有夏夏这么快的。

  他没有见过女娃娃去学堂的,爷爷和爹说,只有男娃娃才读书识字。可夏夏是个女的,是个比先生还要厉害的女的!

  约莫记了100来个新字,冯时夏见男孩能不磕巴不打顿就认出来的字越来越少,便暂停了这次的记录。

  他们是从第一页开始往后认的,她从后边书页里随机挑选的字,小孩就基本都读不出来了。

  她那个时代的汉字,字库里收录的有出处的得有十万以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这样比较全面的收录字也达到了五万左右。严格说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字体系。

  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上万的识字量,一般说来,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就能覆盖约99%的书面资料,所以,这也成为了小学阶段的识字目标。

  目测C位男孩如果在上学的话,应该是已经到二三年级了。正常这个学龄段的孩子应该是要有2000左右的识字量,能书写的起码也要1500以上。哪怕只是一年级第一学期,要求的掌握字数也得有几百个。

  甚至,由于现代孩子从小跟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和媒体资讯上接触的信息繁多,一般幼儿园的预备入学儿童都已经能达到几百的识字量。特别是有家长从旁刻意引导和教育的,更是能达到小学阶段的识字目标。

  所以,虽然这个孩子100多个字的识字量跟小家伙比起来是多很多,却比冯时夏以为的差很远很远。

  可C位男孩已经是她能接触到的最有学问的一个了,再着急也没有用,能学到100个算100个吧。

  其实这本书江澄都学过了,先生已经教第二本了,可他实在不耐烦读书,在学堂能完成新学的任务就不错了。这本书,他早就还给爹了。

  本来自己还没觉得怎么样,爷爷和爹让他抄写他也老实抄写了,自我感觉还挺良好的。

  谁知今儿被夏夏一问,里边有大半都不认识了,不认识也就算了,偏偏是被夏夏发现了,真的太丢脸了。

  江澄刚刚才冒头的那点小得意又被狠狠地打压了下去。

  他抿着唇一声不吭地看夏夏给他拿了一大张新纸,给他画了比二毛他们更大的格子,给他示范怎么拿稳鸡毛笔写字。

  孟氏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惊涛骇浪。

  这娃子连字都认识!

  听几个小的说,还不只认几个,江澄拿起来的那本书她是一点也认不清写的啥,但却能看明白上边究竟写了多少东西。

  村里能认这么多字的男人一个巴掌数得过来,十里八乡都没有多少,更别说去不了学堂的女娃了。那这娃子岂能是一般二般的人家?

  这于家小子居然一留就留下了这么一位,这该是什么样的缘分?

  能识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要是她识字,也就不用年年这么折腾了,她可能早就收拾包袱离家了,也许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村里的娃娃也没有几个能去学堂的,一般也就不缺粮的几户人家会供一个娃儿去学字。大部分的娃子是从能走就跟在爹娘身边帮着干些挖野菜捡柴等零碎活计,等大一点了就开始学着帮家里干农活,一直到成年定亲成家。不分家的就一大家子忙活田地一辈子,继续生儿育女。

  小部分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可能会费尽心思找门路让娃子学一门手艺,一般这样的人家要么是家里地不够种或者有点家底的。可还有些家里地不多的,也没钱没门路找手艺师傅的,只能农忙帮着家里做活,闲时出去找散活挣两个子。

  所以,虽然有人家能挤出银钱都没送娃子去学堂的,但对于会识字的人,大伙都是高看一眼的。

  可即便是出了读书人的家里,认字的事那也不是随便教的,因为能教别人的都是要称为先生的,要拜师的,更是要收钱的。

  如今,这孩子什么都没收就给小娃娃们做吃食,给他们分钱,还教他们认字,这如何能不让她震惊?


  https://www.msvvu.cc/52534/52534227/5259922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