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病娇皇子赖上门 > 第195章 帝王猜疑带来的机会

第195章 帝王猜疑带来的机会


  开了年,就是元康十七年。
  待到四月,草长莺飞,西征大军发起了反攻,骑兵深入草原,直逼戎狄王庭,斩杀无数,抓获汗妃王孙,第戎大汗仓皇奔逃。
  六月月,戎狄派遣使臣和谈。
  八月,谈判达成初步意向,戎狄向大周称臣。
  除却部分军士常驻边关,大军班师回朝,历时近一年的战争告一段落。
  此战,为西北边关带来了二十年和平。前提是,二十年内,草原上不会出现第二个新兴势力。
  此战,同样为元康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是他继承皇位以来,真正意义上由他主导的,打的第一场灭国之战,并且胜了。
  无形中,加大了皇权。
  元康帝说的话,明显比以前更管用。
  出征的将士,当然各有好处。
  只不过……
  这一战将戎狄打怕,朝廷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历时近一年的战争,打仗开销将近两百万两。战后抚恤,奖赏,遣散,各项开销又是一百多万。
  一场战争,花去三百多万两真金白银,还不计算牛羊马匹死亡,人口伤亡损失,辎重兵器铠甲这些后续需要补充的物资,总之这场战争在户部眼里是大亏特亏。
  从戎狄得到的缴获,折算为银钱最多几十万两,根本不足以平账。
  因为和谈,缴获的俘虏也都还给了戎狄。
  总而言之……户部上下愁眉苦脸,今年注定是亏空的一年。
  元康帝手中有矿,不怕亏空,几百万的亏空他还是能承受的。
  随着大军班师回朝,吴王刘璞论功,据说论了个头功。说他负责大军辎重,处置得当,确保了大军后勤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
  吴王刘璞一时间名声大噪,朝中百官仿佛约定好了一样,山齐齐上本请陛下尽快立下储君。
  吴王刘璞贤良谦逊,又是长子,堪为储君最佳人选。
  元康帝不作声,任由朝臣们闹腾。
  他越是不作声,朝臣们闹腾得越发厉害。
  什么秋收赋税,都没空关心,所有人都盯着册立储君这件大事。不光是京官凑热闹,地方官员也纷纷上本请立吴王刘璞为储君。
  “册立吴王为储君,此乃人心所向。请陛下下旨!”
  一句“人心所向”彻底刺痛了元康帝。
  西征大军立下不朽功劳,是他这个皇帝的指挥得当。当初,也是他力排众议要发兵攻打戎狄。
  而今,大军班师回朝,无人为帝王歌功颂德,却人人都在称赞吴王刘璞如何如何贤良,如何如何堪当储君大任,还说人心所向。就连内阁某些人都在凑热闹。
  气煞人也。
  元康帝出离了愤怒,直接拂袖离去,将朝议半途而废。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立储君,事关国本,是朝廷头等大事。陛下生的哪门子气?
  总不能一直不立储君,更不能废长立幼。
  过去,都说吴王没有德行,暂时不该请立储君。
  如今,吴王攒下军功,有了德行,为什么陛下依旧一副不满的样子。
  有人想不明白,有人却能想明白。
  内阁几位都是学霸人精,大家打个眉眼官司,无需开口,一切尽在不言中。
  陛下的心意众人都明白,明白归明白,却不能自己挑头做马屁精。
  陛下想要朝臣称颂,想要歌功颂德,朝臣们却只盯着储君这件大事,不屑做马屁虫,徒呼奈何。
  这年头,文官们还是有骨气的。偶尔做做马屁精可以,但不能在大朝会的时候公开做马屁精。
  名声还想不想要了?
  公开拍皇帝马屁,读书人的节操呢?骨气呢?
  这帮当官的,很多时候最喜欢和皇帝对着干,以博取一个不畏皇权的美名,被士林称颂,好处大把大把的。
  ……
  元康帝很清楚朝臣们的做派,所以没在大朝会上开骂,仅仅只是让大朝会半途而废。
  回到建章宫议政殿,元康帝一腔怒火立马发泄出来。
  砸了一套又一套的瓷器,书案上的奏章统统扫落在地。
  “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人心所向,呵呵!干错让朕退位,当个太上皇得了。”
  这是真动怒啊!
  连退位这种诛心之言都说了出来。
  方内监当即挥挥手,宫女太监内侍统统退出大殿。
  陛下说的话决不能传出去,谁敢乱说一个字,死!
  “陛下息怒!”
  “这怒火朕熄不了。是不是在百官眼里,朕就是个昏君,不及吴王百分之一。他民心所向,朕算什么?朕是不得民心吗?”
  方内监蹙眉,朝会的时候,喊出民心所向那位官员,他可以肯定必定是浑水摸鱼,故意搞事的。
  他甚至怀疑,这一切都谁张家安排,甚至赵家也参与了其中。
  薛家太着急了,这个时候请立太子,并且搞出这么大的声势。
  也难怪,吴王立下军功,下面的官员看不清形势,以为储君之位非吴王所属,于是乎随大流。万一能博个拥立之功,就发达了。
  一群投机客,跟着薛家的号召,纷纷上本请立吴王为太子。
  这么大的阵仗,难怪会被人利用,当着元康帝的面喊出民心所向这句犯忌讳的话。
  元康帝脸色发青。
  儿子民心所向,他这个当老子的绝不会感到丝毫开心,唯有愤怒警惕怀疑甚至是恐惧。
  他老了,儿子却正年轻。
  他精力不济,儿子却精力充沛。
  他不知道还能活多少年,儿子至少还有几十年。
  此消彼长,元康帝心中对薛贵妃,对吴王生出了前所未有的警惕心。
  朝臣拥立吴王为太子,他偏不答应。
  但,他也不能和朝臣们硬碰硬对着干。
  该想个什么法子,破了这一次的拥立,灭了吴王的气焰。
  “传朕旨意,吴王从军一载,劳苦功高。着居家休整,休养生息,以待将来为朕分忧。”
  方内监:“……”
  这是让吴王刘璞赋闲在家,不授实权,也不给差事。
  这哪是劳苦功高,分明就是功高盖主,必须打压。
  方内监提笔,默默书写诏书。
  写完后给元康帝过目,然后盖印,安排一名太监前往吴王府传旨。
  做完这一切,方内监才说道:“老奴担心朝臣恐有非议。”
  元康帝冷哼一声,“他民心所向,朝臣当然有非议。认为朕不该让贤良英明的吴王赋闲在家。朕是慈父,关心吴王身体,怕他在外落下隐疾,这才让他在家休养。什么时候休养好了再说差事。”
  “陛下慈爱!只是,此举还不能彻底平息请立储君一事。甚至于,会让朝臣们更加坚定请立吴王为储君。”
  元康帝大皱眉头。
  “此局必破!朕春秋鼎盛,今年才添了十三皇子,朕还有几十年,根本不着急确立储君之位。”
  “陛下言之有理。奈何,卫王以吴王马首是瞻,其他皇子更是不堪。无一人能和吴王对抗,灭杀吴王风头。也难怪朝臣都在为吴王出头,要请立吴王为储君。”
  “卫王就是个孬种,蠢货,扶不上墙的烂泥。朕给他机会,他都抓不住。吴王一回来,他就缩了起来,屁都不敢放一个。朕要他何用。”
  元康帝本来是想扶持老二卫王刘玉同吴王刘璞打擂台,卫王母妃是杨贤妃,出身是足够的。
  可惜啊,卫王在吴王的淫威下蛰伏了十几年,可能是条件反射,也有可能是真的怕吴王,吴王从西北一回来,卫王转眼间就没了动静,甚至还要主动示好。
  这令元康帝极其失望。
  莫非,卫王也认定吴王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气煞人也!
  “朕那么多儿子,却没有一个成器的,全都是废物。莫非,朕还得指望十二,十三长大成人吗?”
  “其实有一人,能给吴王带来致命打击,也会让朝堂格局发生转变。“
  “谁?”
  “定王!”方内监小心翼翼说出定王二字,心里头是紧张的,这一句话可是担着天大的风险。一个不小心,权柄全失,人头落地。
  元康帝蹙眉。
  方内监咬咬牙,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犹犹豫豫。
  他说道:“定王是嫡出!”
  只需一句话,足够了。
  朝廷百官,天下官员,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嫡出,只有极少数庶出能够读书出仕出人头地。
  朝堂上,基本上很难看见庶出的官员。即便有,也是记名在嫡母名下。
  这就是为什么,朝臣坚持维护立嫡立长的原则,坚定维护嫡出皇子的利益。嫡庶有别,坚定支持这一点,其实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只有区别了嫡庶,这帮嫡出官员才能在家族中理所当然攫取最大的利益。
  维护嫡庶有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是一致的。
  之前,嫡出的定王就藩,本朝传统,就藩的皇子等于是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
  故而,朝臣们才会转为支持身为长子的吴王。
  但……
  一旦嫡出的定王回归京城,意味着定王重新拥有了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那么,很大一部分朝臣会天然地转为支持定王。
  这就是嫡出的优势,代表了法统!
  自古以来,就没有嫡出皇子还有资格的时候,庶出皇子却能爬上去的道理。
  皇帝同意,朝臣也不会答应。
  如今的关键在于,元康帝敢不敢召定王回京。


  https://www.msvvu.cc/54137/54137554/1174193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