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622章 621忆苦思甜

第622章 621忆苦思甜


1960年2月6日,星期六。

调查组吃过早饭,并从食堂带了午饭,开始了此次调研之旅。

每人一个片区,唐植桐被分到了长江大桥附近的片区。

为了方便开展调查工作,市局调拨了八辆自行车归调查组暂时使用。

第一次去所负责的辖区,是各支局同志领过去的,昨天虽然接触短暂,但大家已经与对接的支局同志相识。

与唐植桐对接的这位叫姜思远。

这边的天气比四九城稍微暖和一点,唐植桐没穿棉袄,里面开司米,外面一件外套。

路上,姜思远跟唐植桐大概介绍了一下自己所在支局的日常工作内容。

得益于曾经做过投递员,唐植桐对那一套并不陌生,来到支局后上手也很快。

上午,跟着投递员投递,由于定量降低的缘故,投递员骑行的并不快。

这算不上缺点,等下半年挨饿高峰,就连四九城也是这副做派。

唐植桐在跟着投递的时候,就跟辖区内百姓普及邮编的好处,并贴心的在各条胡同的墙上用粉笔写上辖区的邮编。

有部分群众会问及自己关心的某地点的邮编,唐植桐也耐心的用对照表一一查询并告知。

一旁的投递员并没有参与的意思,连话都不想说,尽量节省力气。

对于这种情况,唐植桐也没有责怪,就八个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投递工作只进行了一上午,回到支局后唐植桐看了一眼积压的信件,从邮戳上看,有几天前到的。

“姜所长,这是信件有积压?”唐植桐翻看一下信件后,又将信件原样放了回去。

“对,定量降的厉害,市局关心职工,降低了投递时长。”姜思远没瞒着,苦笑着承认了,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锅。

唐植桐在一旁点点头,表示了理解,但追问了一句:“时效性不能保证,准确性能保证吧?”

“我们肯定是要投递到位的,要不然对不起身上穿的这身制服。

为了兼顾节省体力与投递到位,我们将支局的辖区化划成了几个小的片区,,每天去一个片区,几个片区轮流投递。

信件积压的同时,每个片区的信件也会逐日增加,只要攒一周,就够这个片区一上午的投递量。

信件多了,而且都在一个片区,投递起来不用多跑冤枉路。

算下来,其实工作量并没有降低太多,但能节省体力。

其他支局都是这种情况。”

姜思远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大概给唐植桐介绍了一下。

“唐专员,你看写报告的时候,能不能稍微抬抬手?我们这实在是太难了。”姜思远说完,恳求道。

“姜所长,我也是投递员出身,我对咱们这边的困难感同身受,我会实事求是的如实汇报。”唐植桐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说的四平八稳,但言外之意很明确。

“那真是太谢谢了!”姜思远拉着唐植桐的手摇了起来。

空口白牙,姜思远一点表示都没有,但唐植桐依旧愿意如实写,无它,太难了。

中午吃饭是在支局吃的,各人吃各人的。

食堂今天没有再给调查组往棒子面里掺面粉,纯棒子面的窝头,但比昨天干爽了很多。

既然是调查,唐植桐也没有偷着瞧支局各位同志的伙食,而是光明正大的跟他们坐在一起,仔细打量起来。

有人吃的是掺了高粱米的双蒸米饭,有人吃的是棒子面窝头,但颜色比唐植桐饭盒里那份暗淡很多,还有人带的干粮黑乎乎的,唐植桐没看出是什么。

“来,我尝尝大家的伙食。”唐植桐将自己饭盒里的窝头尽量均匀的掰成了好几份。

“唐专员,这怎么好意思?我们这干粮可不好,跟你换,你就亏了。”姜思远见状,赶忙拒绝道。

“什么亏不亏的,都是咱自己的同志。

要我说呀,市局还是太客气了,昨天黄组长都说了,不搞特殊,结果这窝头还是比你们的好。

说实话,看着你们吃这些,我却吃这样的窝头,我吃不下去。”唐植桐不顾姜思远的劝阻,每人一份都分了出去。

“唉,那……我也分你一些。”姜思远看劝不动,拿起自己的饭盒,就要往唐植桐饭盒里拨。

“别,别,我自己来。”这回换唐植桐拦着了,把姜思远的饭盒接了过去。

唐植桐不会多要这边同事的口粮,但是生怕他们多给了,自己有储备,但他们没有啊!
“再多点,再多点。”姜思远看唐植桐就拨了一点,明显比他给自己的窝头少,督促道。

“够了,够了,差不多得了。咱都按这个标准来。

姜所长,你也别老专员、专员的喊我,就我这级别,当不起专员二字,喊我小唐就行。”

唐植桐将姜思远的饭盒还回去,然后逐一从其他人饭盒里往自己饭盒里拨饭,都是差不多的量。

“嘿,专员听着多威风。”唐植桐不占便宜、不仗势压人的做派一下子赢得了支局里所有工作人员的喜欢,他们说话也亲密了起来。

“不行,不行,让真专员听到了,我这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唐植桐笑呵呵的端着百家饭,说道。

专员在几十年后烂大街,像什么行政专员、商务专员等等,都是低的不能再低的底层职位,但在眼下来说,专员妥妥的是干部专称。

从乡科级到地委的领导,都是可以用“专员”来称呼的。

百家饭并不好吃,吃到嘴里,唐植桐总算知道别人的棒子面窝头为啥颜色暗淡了,是陈粮,有点发霉。

“唐调研,这棒子面比四九城差吧?还能吃的习惯吗?”唐植桐不让称呼“专员”,但支局的同志也没有直呼小唐,而是变通了一下。

“还行,哈哈哈。我妈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我小时候伙食还不如这个呢。我听我妈说她小的时候,饿得吃三合面,里面掺了锯末的那种。”唐植桐自然不会拿两个城市的伙食作对比,因为说出来不利于团结。

像这种情况,就只能转移一下话题,比如“忆苦思甜”。

“嘿,还真是。以前碰到灾年,别说陈粮,就连湖里的荷叶都能给薅了吃,真是逮啥吃啥,一点都不敢挑剔。我小时候饿得皮包骨头,肋条根根分明。”一说到以前,姜思远也来了兴致。

“就是,以前连这种地瓜面也没有,我邻居当时有吃观音土涨死的,肚子跟个皮球似的,那么大。”端着黑乎乎干粮的那位说道。

唐植桐也尝出来了,味道并不好,黑是因为发霉了。
地瓜面也叫白薯面、红薯粉,各地的叫法不同,这玩意在九十年代时农村拿来喂猪,等不让养猪了,就成了粉条、粉皮的淀粉来源,但不能是“东北雨姐”家的,因为她不舍得给家人们用红薯。

“这地瓜面窝头虽然苦了点,但比那个强。”其实是难以下咽的,但唐植桐看人家吃起来一点都不为难,也就都咽了。

“其实我也不想吃,但没办法。我家人口多,孩子还小,只能拿棒子面去市场上换地瓜面,能多换点糊弄肚子。”也许是注意到了唐植桐的视线和表情,这位吃地瓜面的仁兄跟唐植桐解释了一嘴。

“熬一熬,困难只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唐植桐单薄的说道。

“板马日的,哪晓得要熬几马早去!”这位不满的嘟囔了一句。

“瞎款么斯,想死莫连累劳资们!”姜思远听到后用方言回了一句。

“你们讨论啥?听不懂,听不懂。”唐植桐反应也快,笑着摇了摇头。

武汉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的称呼,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以前的物流集散中心。

物流量大,处理就得及时,否则容易积压,劳工被催的跟陀螺似的。

长此以往,武汉这边的百姓,性子就急了起来。

据说热干面以前是汤面,但由于汤汤水水凉的慢,没空吃,就改成了干面。

最能代表武汉人性格的是武汉公交。

武汉1929年就有了第一辆公交车,在八十年代末开启了个人承包制,为了赚钱必须多拉快跑,武汉公交就成了传说。

只要公交一加油门,就是武汉的风。

天上战斗机,地上521。

轮子都跑着火了,扶手都能给拉弯喽。

最恐怖的是,521碰到另一辆521。

公交车会漂移,你敢信?

这些都是当年风靡武汉的俏皮话,实事求是的讲,极速飙车,生死急速,在武汉521公交车面前弱爆了!

直到2017年,在各种先进科技装备的监控制约下,才彻底掰了过来。

下午的时候,唐植桐就待在了支局。

投递员虽然只投递一上午,但并不意味着下午可以回家,还得整理新送来的信件,为第二天投递做准备。

唐植桐在前台接待顾客,发现很多群众都没有写邮编的习惯。

为此,唐植桐琢磨着怎么快速的提高这边信件的合格率。

百姓跟市局职工差不多,也都吃不饱,这时候强制要求他们去填写邮编,似乎有些小题大做,还容易引起不满。

这人呐,不满情绪压到一定程度,是非常容易炸的。

唐植桐不想自己来到这边一趟,却当一回导火索。

想来想去,唐植桐想了一个取巧的法子,打算回去以后试试。

“唐调研,这边离长江大桥不远,你来一趟武汉,不过去看看?”过来办业务的人并不算多,姜思远看唐植桐待在这边愣神,主动建议道。

“那就去片区走访走访。”唐植桐乐呵呵的应了,正好没吃饱,出去找机会再填补一下肚子。

姜思远目送唐植桐远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刚才自个支局的员工说话有些不太合适,他希望唐植桐是真的没听懂。

唐植桐不知道姜思远的想法,还以为单纯的只是推介自己去看看“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

上面通汽车和行人,下面通火车,而且是双向四车轨的,放眼下可谓是配置豪华。

这年头出一趟差不容易,工作之余游览一下当地的特色景点,也是众人约定成俗但不敢声张的做法。

因为上面不提倡,甚至反对,所以一个个都不声张,这也正是唐植桐不说去长江大桥,而说去“走访”的原因。

唐植桐将自行车寄存,然后步行浏览长江大桥。

看过了穿山越岭的高架,再看长江大桥,确实有些朴素,但这座桥相当结实,几十年后依旧毫无损坏,让那些豆腐渣汗颜。

长江大桥下方有个小广场,唐植桐看到很多游客在下面拍照留念。

从脸上的笑容和神色来看,有些游客饿的并不严重。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什么年代都有能人。

来都来了,唐植桐打算拍个照留念。

拍照的有好几个,唐植桐选了一个脸上带着笑脸的摄影师,并谈好了价格。

笑脸笑语,这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回报最高的行为,但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往往都耷拉着个脸。

唐植桐以前买烟的时候,同样的价格更喜欢去笑脸相迎的店。

别人称呼摄影师为“照相的”,唐植桐称呼他“摄影同志”,一个简单地称呼,让摄影师脸上的笑容更甚。

交了钱、拍了照,留下了学校的地址,摄影师在得知唐植桐是大学生后,更加热情了:“我也是大学生,放假没回家,借同学的相机出来赚点零花钱补贴一下家里。”

“不错啊,自力更生。”唐植桐给摄影师竖了个大拇指,就人家的这操作方法,不仅工作比谷漫苍理发轻快,而且赚的还多,是个有脑子的。

“嗐,没办法,谁让现在吃不饱呢,都是粮食逼的。”摄影师大方的笑笑,指着长江大桥,给唐植桐作了一番介绍,有点导游的意思。

就凭人家这番做派,生意好不是没道理的。

来这边之前,唐植桐在小学课本里学过《NJ市长江大桥》的课文,眼下南京的还没建成,也不知为何这第一座大桥没能上课本,第二座反而出名了,也许是因为这座是援建?
通过兼职摄影师的介绍,唐植桐了解到,大桥局职工对能参加大桥建设而骄傲,近两年他们不少给自己孩子取名叫“建桥”、“汉桥”、“建成”的。

重名率比较高,派出所都出面去劝阻过,但没用。

(本章完)


  https://www.msvvu.cc/55450/55450138/1042327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