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戏里人生 > 第74章 生逢其时

第74章 生逢其时


京剧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大约没有人比梅兰芳先生更称得上“生逢其时”了。

        梅兰芳,1894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学戏,十岁登台。此时正是京剧由形成期迈入成熟期的兴旺年代,老生“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盛极一时,其中谭鑫培更集众家之长兼以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入全新境界。梅兰芳正式拜师学习青衣的时候,旦角艺术在陈德霖、王瑶卿等名家的带动下声誉鹊起,开始与老生平起平坐。而时代环境也正在迎来新的变革,京剧观众的欣赏口味水涨船高,审美风气转变,对旦角的关注点,不仅在于唱念做打,更在扮相气质、情绪韵味上提出新的要求。

        少年梅兰芳,带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秀美,带着刻苦锤炼出的一身戏艺,带着前辈和祖上、良师和益友的指点培育,在这最辉煌最火热的舞台上亮相,那是一个酝酿多时的,多少年多少人尽心铺垫的“挑帘彩”。十八岁,就与前辈大师谭鑫培同台献艺,五年后谭鑫培亡故,而梅兰芳气候已成,与有“国剧宗师”之誉的杨小楼合作,很快由排名在杨小楼之后,变成与杨小楼并挂头牌。天时地利人和俱齐,德才勤力机遇兼备,从那时起,他就是永远的旦角第一。

        二三十年代,京剧进入鼎盛时期,达官贵人、遗老遗少、富商大贾、平民百姓,都是京剧的忠实拥趸。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邀名角办堂会蔚然成风,最受尊崇的名角当数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这“三大贤”。各方邀请,终年不断,身价高达每场四百银元,以当时的物价,足可以买一座四合院。这些资产为梅兰芳专心研究剧艺、编创新戏以及艺术传播和交流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此从艺环境,后人再也望尘莫及。

        杨小楼于1938年去世,余叔岩虽然年轻但是体弱多病,也只活到1943年。只有梅兰芳,在创作盛年迎来了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梅派艺术得以最大可能的发展、传播和原汁原味的传承。这一代的京剧人中,只有梅兰芳先后访美访日,到世界各地进行精彩演出,影响直至今日;只有梅兰芳留下了较为完备的艺术资料,大量的唱片和录像,有学术专著也有戏曲艺术片,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就是梅兰芳的《生死恨》。

        梅兰芳于1961年去世,年仅67岁,与众多前辈同辈相比,走得太早。然而这个时候,政治运动虽已汹汹,真正的腥风血雨尚未袭来,京剧仍然具有崇高的艺术地位,新中国对艺术家仍然给予极大的尊重和支持。梅兰芳在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万众欢呼中登台表演,病逝后,□□总理亲自安排国葬,《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大幅讣告,陈毅副总理主持追悼大会,举国传颂京剧大师至善至美的艺术人生。之后数年,十年浩劫开始,那一代的京剧人,结局之惨酷,不忍细述。

        少年得志,一骑绝尘,极致绽放,全身而退。来得好,走得也好,京剧成全了他,他也成全了京剧。这就是梅兰芳,生逢其时,留给世间,一个完美无缺的背影,一个永恒优雅的笑容。


  https://www.msvvu.cc/57629/57629536/128974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