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1255再铸鼎 > 第840章 入海

第840章 入海


  华夏二年,11月31日,黄岛。

  烈焰级加装的动力单元功率不高,航速只有四五节,顶着北风行驶了好几天才抵达夏国的重要口岸,东海湾(胶州湾)西的黄岛。

  船在黄岛停歇了一阵子,装卸了些货物,补充了煤水,又让移民们下船放了放风。

  移民们几乎全部是初次乘海船,在船上头晕脑胀,吐了个七荤八素,下了船之后又瘫倒在地,难受得要死,好半天才缓过劲来,然后才有余裕观察周遭的景色。

  “天哪,这是些什么东西?”雷川惊叹道。

  黄岛港的景象与江南大相径庭,到处充斥着钢铁与机械,南方山上有高大雕像,各式巨大的船舶停靠在港中,高楼耸立在岸上,成箱成箱如同森林一般的货物整齐地堆放着,火车头拖着长串的板车在铁轨上驶过,噪音、烟柱与空气污染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早就听说过华夏国与众不同,但没想到竟是这般不同!”沈元正也感慨道。

  在船上,男女分居的规则也被严格执行着,雷川见不到妻子,就与路上结识的这位沈大哥混熟了,有事没事聊上两句。现在他们对这前所未见的繁华景象感到了新奇,但新奇归新奇,却也没产生什么向往感。

  在他们看来,城市生活是危险的、困难的,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当初那卢秀才说有一百亩地和好几头牲畜给我们,不知是在什么地方呢?”雷川道。

  “你还当真了?”沈元正笑了笑,但脸上没什么愤懑,“不过糊口田总会有的。华夏老爷们费这么大力气把我们送来,总不可能是为这几斤肉吧?总得分上些田地,才好收租子。听说北方地多人少,即便冷些,总会有的。”

  “是啊,总会有的。”雷川期盼地感慨道。“有一点就够了。”

  休息没有持续太久,他们在岸上吃了一顿午饭,就上船继续行程了。



  接下来的航程,移民们适应了些,终于没那么晕了,船舱里甚至响起了交谈声,畅想着未来。

  船只先是向东北行驶,又拐向西北,进入了渤海,最终抵达了关宁郡的临榆港。

  本来,渤海北岸的最大港口是内河港滦州,但五年前四野入关,将这处临榆港作为了输送补给和人员的重要基地,又修建了铁路一路通向燕京,临榆港的区位优势就开始显现。相比每年冬季就水量锐减乃至封冻的滦河航道,临榆港周边没有大河,海水浓度高,冰期很短,对于船舶停靠来说要方便得多。此外,临榆港还处在连接河北与辽宁的陆路通道上,随着铁路的铺展,地位愈加重要。

  现在入了冬,滦河航道停歇,更多的船只选择停靠临榆港,港中反而比往日还更繁忙了。移民船在港外等了好一会儿,才最终停泊进去。

  临榆港大部分设施都是新建的,风格与黄岛港类似,钢铁众多,高耸的灯塔放着明亮的光。但是,由于纬度更北,此地气温也比黄岛和江南都要低上许多,移民们刚被放下来,就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这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给他们这么厚的棉衣——其实,这离真正的寒冷还差得远呢。

  港西有榆关关城,当初元国为了驻军修建了不少屋舍,而现在又没那么多军人进驻,就空出了不少,现在就正好用来安置移民。

  他们在关城中住了七日,有吃有住。不过与之前在浦东干住着不干活不同,白日里他们被拉出去进行“军训”,由关城里的士兵呼喊着,排成行列、死死站着,又喊着号子走来走去。不但男人们这般操练,女人们也由一批女兵带着,练着同样的内容。

  这让他们一部人心中产生了怀疑,自己这不是被骗过来充军了吧?但每日都能吃饱,经常还能见到鱼腥油花,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即使真充军了,只要能吃上饭,也是条出路。

  校场旁边,秦四娘和一批有孩子的女性移民得到了优待,可以分成三批,轮流来到场边的“幼儿园”照看孩子。她刚刚就是在队伍中直挺挺站了半天,甚至在冬日中出了汗,然后就被替换了下来,来到了幼儿园里。院内孩子们又分成了两拨,不会走路的安排在屋内躺着,而能走能跳的则在外面的院子里没心没肺地打闹着。

  秦四娘进了屋内,找到了儿子,抱在怀里哄了一会儿,又透过贵重的玻璃窗看到外面玩耍的其它孩童,感觉疲惫一扫而空。

  “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

  可惜,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七日。

  待到12月12日,移民们便被叫出了屋舍,在校场上列队——经过七日的训练,虽然仍笨手笨脚的,但他们排队行进起来已经比一个月前顺畅多了——然后就离开了关城,来到了东侧的火车站中。

  所谓火车站,实际上就是数条铁轨、一道月台和一片篷子,一台蒸汽机车连着一长串车厢正停在月台前。

  之前移民们已经见过不少火车奔驰的画面,当初还有人私下讨论这大铁坨子是怎么动起来的,现在要让他们自己进去,不免有些心中惴惴。

  但他们没有犹豫的时间,随着护卫们的呼喊,几天来的训练让他们产生了条件反射,有秩序地按队伍进入了车厢中,进入座位中。

  “快,一二三四坐好,不准说话!”一名护卫挥舞着棍子高喊着,“平日坐这么一趟可是要一块银元还多的,都是国公们大发慈悲才让你们坐的,都记住了!”

  沈元正和雷川身材都不高,排在了前排,也第一批入座。他们拘束地坐在车厢右侧的双人座中,不敢交谈,眼睛不时瞥着车窗外,看着外面的队伍不断缩短,感觉也是有些新奇。

  等待了好一会儿后,终于所有人都进入了车厢里,又有穿着青灰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拿着本子,一个个点名,确保无误后,列车才开行。

  “呜——”

  随着一声汽笛,车中人感觉椅背一顶,整列车慢慢动了起来。锅炉蒸汽不断进入气缸又排出,活塞带动连杆曲轴拉动车轮由慢到快转动,煤烟向后扩散,飘入乘客们的鼻孔中……一段奇妙的旅程开始了。

  他们离开大海,进入关城之中,又很快离开了这道宏伟的城墙。

  他们进入大山,见识到了萧瑟的山林。他们离开山区,认出了沿途尚未萌发的麦田。

  他们经过了已近封冻的滦河,为河上巨大宏伟的滦河大桥赞叹。

  他们途经出产煤矿的开滦镇,见识到了火车站中堆积如山的黑色煤炭。

  他们进入了广阔的平原区,放眼望去可见连片的农田、荒野与大片的牲畜。

  他们见到了尚未融化的积雪,如同白毯般覆盖了大地。

  他们经过了繁华的燕京双城,然后又折转向北。

  最终,他们在居庸关前停了下来。

  居庸关山势险峻,铁路尚无法修过去,移民们只得下车,用自己的双腿走过去。

  不过经过一天的行车,此时天也快黑了,他们宿住在关前的军营里,第二日才正式出发。坐了一天车,他们的腿脚已经麻木到习惯了,晚上睡在木板床上都有些意外的舒爽。

  冬季天短,第二日,他们天没亮就起床吃饭,然后在刚放光的时候就上路了。

  山路起伏难行,所幸他们多是穷苦人出身,本来就耐久,这几天又补足了身子,倒也撑得过去。

  一路上,他们遇到不少商队,用骡马驮着货物,自北向南,或自南向北,将南北货物不断交流沟通着。还有些地方,几名工程师带领一帮工人,扛着奇怪的仪器,量量看看,不时往地里刨几锄头,勘探修通南北铁路的可行性。

  山行不易,但他们还是设法在天黑前出了北口的八达岭,在另一处军营借宿下来。

  山北的上谷郡,有一条沟通漠南铁路和居庸关的铁路正在修建,但尚未修成。于是,移民们只能步行继续向北了。好在移民管理司调了一批马车过来,可以运输补给,小孩子也可以坐上去,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上谷郡更加寒冷,北风凛冽,且气候干燥,这些南方来的移民很不适应,不少人脸上手上都裂了口子,乃至出了血。这样的天气,让他们徒步行军,多少有些不人道,但也是为了让他们应对未来的苦寒,提前适应适应,也是另一种人道。

  终于,赶在年节之前,他们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柔远县(后世张北县)。

  柔远县深处草原地带,生活和他们熟悉的江南大相径庭,更为寒冷干燥也更为粗犷,但是还不错。

  他们被安排进了柔远县北部草原上的一处社营牧场中,住进了帐篷中,休息几日后就到了年节。当地没有糯米,做不了年糕,就按北方风俗,包了一顿饺子,移民和牧场的劳工们相互慰问,痛饮美酒,结结实实过了个好年。

  


  https://www.msvvu.cc/59026/59026557/6291932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