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256章 炼铁

第256章 炼铁


第256章  炼铁

        这年月啊,养兵费钱,而且是费很大的钱。

        现在刘备集团在荆州只有四个郡的地盘,其中宜都郡还是从原来的南郡中分出去的,实际上掌控的其实还是原本荆州三个郡的地盘。

        这些地方在籍人口加起来大概也就是在十二万户左右,六七十万人而已。

        如果按照官面数据来看,荆州士卒能有六万,都算是穷兵黩武了。

        十人养一兵,在任何时代,都是承受极限了。

        但实际上,荆州士卒,一共有将近八万人。

        这就不得不说道说道,这个时代的奇葩现象了——实际人口和在籍人口的差别。

        在籍人口数量十二万户,并不代表荆州只有这么多的人,有很多人,其实都是被世家大族隐匿起来的流民和隐户。

        这些人,不用交税,但也不上户籍,他们也都是世家的佃农,或者是屯田户,而且数量一点都不比在籍人口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西晋司马炎灭亡吴国后,根据当时的户籍册做过统计,天下一共就只有九百多万人,然后就有营销号跟隋朝顶峰时期,人口五千多万人做比较,据此说明,三国乱世导致的严重后果。

        但这些人根本不会去跟大家说明,就在五年后,司马炎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天下丁口有一千六百多万。

        五年时间啊,差不多翻一倍.总不能多出来的七百多万人都是在这五年内新出生的婴幼儿吧?!

        就这,还是在司马炎不敢大幅度得罪世家的情况下普查下来的结果。

        当然,不是说要为三国乱世洗地,毕竟这种乱世下,百姓死亡率高,人口锐减是确有其事,而且确实也该是这时代的诸侯们背锅,但也没有到十不存一这样严重。

        嘛,说回正题。

        因为世家大族隐匿了大量的人口,导致诸侯的税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嘛,世家大族在这方面,也得做出一定的让步。

        比如说江东,他们就采用了“世兵制”,除了孙权直接掌控的那几万部队外,其他的士兵都是世家大族们的私兵,孙权对此是不掏一分钱养兵的。

        这样有好有坏,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孙权控制下,实际的军民比例可以大幅度下降,把养兵的负担交给那些世家和不交税的隐户。

        而曹魏不同,曹魏是用军屯和民屯的方式来养兵的。

        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这些屯田民都是不计入户籍的,也就是说,曹魏真正的军民比,其实也不算太高,真正受苦的是大量的屯田民。

        至于刘备这边呢,因为起步晚,从占据荆州到打下益州,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还没来得及彻底整理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刘备集团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式——让世家大族出钱出粮,换取刘备集团对他们隐匿人口的默许。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刘备底子薄,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内部,只能是采用折中应急的方案。

        也就是说,荆州大地上,在籍丁口只有十二万户,但养兵却高达八万人,可除了士卒数量偏多外,其实在籍丁口交税养兵的负担,其实也不是很重。

        大部分的养兵费用,都是世家大族们提供的。

        张溪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此,在考虑如何增加荆州军战力方面,没有考虑增兵扩军的想法。

        钱粮也许不缺,但士卒招募总要占据丁口和徭役份额,十二万户的自耕农,也许在经济上撑的住八万人的士卒,但再扩招,人口数量上撑不住。

        招兵服役,只能从有户籍的自耕农或者逃难的流民里招,世家大族又不会主动的把自己隐匿的丁口拿出来,交给张溪训练当士卒。

        所以嘛,要提高荆州军战力,人数方面不能动,那就只能从军械方面去想办法了。

        为此,张溪琢磨了很久,如何改良军械,提高士卒的野战能力。

        这年头,野战除了肉搏外,最大的攻击利器就是弓弩这方面,张溪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

        弓箭方面,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一个合格的弓箭兵,张溪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快速增加弓箭兵的数量的。

        因此,纵然张溪有一套所谓的“流水线”作业,可以加快弓箭等军械的生产,但对于弓箭兵数量,张溪还是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制约。

        弩兵呢,倒是一个好的选择。

        只是吧,手持弩的射程偏近,在战场上大概也就只有射击三四次的机会,而且还得是在重兵保护下才能射击,射击完毕后就得退后休整,更换武器后才能进行肉身搏杀,非常的麻烦。

        蹬弩操作太麻烦,一个蹬弩团队需要三到五人,张溪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大规模的训练蹬弩部队。

        说真的,张溪都有心跑去成都,让那个死鱼头赶紧的把诸葛连弩给弄出来,到底看看是长啥样的,给它画影图形保存起来,省的再失传了。

        对了,还有木牛流马.总觉得不可能是独轮车那么简单的东西。

        嘛,又扯多了,还是说回荆州军军械。

        在没有太好的办法改良远程武器的情况下,张溪想来想去,好像就只有从手持近战兵器上想办法。

        关羽增加长刀兵的比例,不就是嫌弃长枪兵和盾牌兵不方便爬城墙进攻嘛想一个既可以野战,同时也能攻城的兵器,不就好了?!

        对此,张溪冥思苦想了好几天,锁定了两样东西。

        一个,是朴刀,一个,是苗刀。

        朴刀这东西吧,平时就是一把短刀,但随时可以加上长柄,变成砍刀《水浒传》里宋江拿的那种就是。

        可长可短的朴刀,既可以弄成短刀在攻城的时候进攻,也可以变成砍刀在野战的时候发威,简直是现在最理想的兵器。

        至于苗刀嘛,那是戚大帅弄出来砍倭寇的,长度比现在的制式武器环首刀要长不少,刀身细,既可以用来突刺,又可以用来砍杀,倒是也能适合张溪野战攻城通用的特性。

        但张溪总觉得吧,苗刀的长度终究还是有点短了,遇到长枪啥的到底要吃亏,所以只是把苗刀放在了备选,优先试制朴刀。

        可这一试制吧,就出现问题了。

        首先是工艺上的问题.其实这是张溪本以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自从前汉盐铁官营以来,官府在各地营造了不少的官营冶铁区,有些地方的规模已经很庞大了。

        数量巨大的冶铁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铁质用具,更重要的,是让冶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抛开一些细节上的改进不说,中国古代的冶铁技艺,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善,再往后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不管是百炼钢,还是炒钢法,又或者是灌钢法,其实在东汉末年的时代,就已经有了。

        綦毋怀文的灌钢法,也只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对工艺进行了改良,提高了效率,并且第一次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跟蔡伦改进纸张一样,綦毋怀文也只是改良了灌钢法而已。

        所以张溪本以为,在冶铁技术这方面,张溪是没有任何可以发挥自己穿越者优势的地方除非你搞出高炉炼钢来。

        高炉炼钢这玩意儿,张溪就认识“高炉炼钢”这四个字,连高炉长啥样都不知道。

        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

        在这方面,张溪是用一种后世人的眼光在看待问题,根本没有结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

        是的,这年月有百炼钢了,但打造一把百炼钢的兵器,那真的是费时又费力。

        这年头,连水力冲压机都没有,所谓的百炼,是真的让铁匠反复敲打,纯靠人力,生生的砸上几百下。

        传说,曹操为了打造五把百炼钢刀,花了足足三年的时间才打造完成.用百炼钢来打造军械,真的就太奢侈了。

        炒钢法也有,但这个时代,这种技艺还真的不是普通打铁匠能掌握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匠人的不传之秘,传男不传女的那种。

        而且炒钢法的操作非常依赖打铁匠的经验和运气,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打铁老师傅,炒出钢来的几率也是百不存一,大部分能有熟铁的程度就不错了。

        而且吧,炒钢法对燃料的要求很高,用木炭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用煤炭。

        可这年头,煤炭真心不好找。

        至于灌钢法.连经验最丰富的老铁匠也只是听说过,但你要问他具体怎么做——不知道。

        张溪顿时无语,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站在了后世的角度来看,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灌钢法,但并不代表这项技术已经彻底成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了。

        就好像西汉的时候就出现了纸张,东汉蔡伦已经改良了纸张制造工艺,可这会儿大家不还是用竹简和绢帛作为文字载体呢嘛。

        灌钢法确实有了,但在这个时代大概是属于私传机密,也可能是技艺不完善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大部分的铁匠们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儿。

        工匠们不知道不要紧,张溪知道啊.綦毋怀文的灌钢法又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东西,就是让生铁和熟铁互相贴贴,然后让生铁融化后融入熟铁,调整熟铁里的含碳量嘛。

        虽然不知道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应该是多少,但比例这种事儿多试验几次就行了。

        不过这个方法依然有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跟炒钢法一样,这玩意儿费煤。


  https://www.msvvu.cc/61289/61289889/1070716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