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仙王讲玄学 > 第42章 【42】天人合一的说法

第42章 【42】天人合一的说法


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讲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古代哲人把“究天人之际”看作是最高的学问和智慧,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天人合一,即天与人的相类、相通、感应。天人合一之说既不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毫无分别的浑沌一团,即无自我意识的浑沌状态,也不是把人和自然界根本对立起来,实现所谓纯粹认识意义上的同构,而是通过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方法,达到和自然规律的完全合一,即把自然界和人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最后应回到自然界。

        天人相类指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相似,这看似有点牵强附会,但从本质上讲不是没有道理的。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讲:

        人之身,首安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

        耳目戾戾,象日月也。

        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

        腹胞实虚,象百物也。

        ……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

        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

        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股,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暝,副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心有计虑,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这种“人副天数”思想影响很大,占星、堪與、行气及相术等诸多方术,莫不比附此说,例如《麻衣相法·论形》中说:

        人集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

        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声音象雷霆,血脉象江河,骨节象金石,鼻额象山岳,毫毛象草木。

        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雷建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山岳欲峻,草木欲秀。此皆大概也。

        古人表达天人相类恩想时都用一个“象”字,说明天人之间只是相似,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全息同构,而并非等同,因为人是有精神、有意志的一种高级生物,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有自我意识是人优越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标志。

        正因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所以人才会通过反思内省,发现自身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宇宙”。

        因而进一步发现,人与天不仅是相类的,而且也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之说。

        钱学森教授认为,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有它的道理的,宇宙如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就不会有人的出现,人的存在和宇宙的规律有密切关系,这是宇宙的人天观,在西方有人称此为“人择原理anthropicprinciple”。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人们就对人体变化与日月运行的对应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伦》说,人之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灵枢·发露》说:“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膀理郗,烟垢著……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已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

        ”《内经》还指出:人体机能尚有春则人气生升,夏则人气长盛,秋则人气收肃,冬则人气固裁等周年变化规律,治病养身皆须循此规律人的脉象也随四季的循环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蜇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

        ”持脉变异常必须以此为度。

        气功锻炼中之所以强调时间的重要性,道理就在这里。

        六阳时练功比六阴时练功效果要好,就是因为顺应了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子午流注的理论渊源便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之说,认为人体内气血周流会随着时间的先后不同,在人体的一定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盛衰变化。

        古人通过反思内省这种神秘体验,认识到人体是个小宇宙,潜在着宇宙的各种信息。

        用现代全息论来说,就是人与宇宙是全息的,人体这一小宇宙,既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

        人与宇宙之所以是全息的,主要在于二者的同源性,它们是同一物的不同发展形态,是从同一物—一元气化生发展而来的,前述气化论已经表明万物都是同源的。

        人既然是一个小宇宙,那么他也都是宇宙的一面活的镜子,人通过反省自身看到了宇宙,又通过观测宇宙来体察自身。

        人既然是宇宙的一个缩影,那么他的所有属性也就是宇宙各种属性的折射。

        这样,认识了自身这个小宇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大宇宙。

        古人认为,不仅天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而且万物之间都是可以相互感应的,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万物都是全息同构的,因为从本体论上讲它们都是同源的。

        万物之所以纷纭复杂,是因为它们处在不同的发展层次上,因而彼此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应关系,也就是全息共振。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说,认为每一物体不仅是自身,而且包含着其他所有物体,所以说“在每一粒灰尘里都呈现出无数的佛。

        ”道家也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钱学森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巨系统,就是比大系统还大的系统。

        而且这个巨系统又是开放的,和整个环境乃至宇宙是交往的,所以又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

        对这个巨系统,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描述。

        ”(《进一步探索人体科学的途径》)这是对古代天人合一学说的肯定和反思。

        上述理论正是气功锻炼的哲学基础,理解了这些神秘学说,也就不难理解气功锻炼中的某些功法及练功得道后出现的特异功能了,既然人与宇宙、万物都是全息的,那么人与大自然交流感情和信息也是可能的。

        正如孟子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人所养的“浩然之气”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人能“上下与天地同流”。

        所以许多功法是仿生的,许多功理要求存思美好事物,采日精,吸月华,拢天地于形内。

        呼风唤雨,拨云见月,可以说是天人感应的直接例证,是人的力量在天上的投射和表现。

        这一点我在引王力平的体验作过一些具体说明。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禅观之法,就是天人合一学说在功法上的具体运用。

        “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至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于达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

        存思的对象不仅“太和元气”,许多美好事物和良性意念都可存思,例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一堆燃烧的火焰,或者所谓天地日月的精华等。这种意念在大脑思维的指挥下,运行于体内的经络之中,就是气功中所谓的“气”。·

        古代神话中还有女娲抟黄土以造人的说法,厌胜术中捏·制泥人、木人而后针穴、念惩治某人,便是基于天人相应、万物互感学说。

        《述异记》还记载了这样的神话传说:盘古死后,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肌肤为田土,毛发为草木,齿骨为金石,汗流为雨泽。

        这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最后应回归自然界。这些神话都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一种反映。·

        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到底是什么?试图解开人类自身之谜的金钥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神秘的天人合一之说。

        可以说,中国的神秘主义从整体上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人只有认识到了人是什么,人与宇宙是什么关系,才能正确地顺应自然规律发展自己,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通过上述对天人合一学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神秘主义的认识方法与现代科学是大不相同的。

        在现代科学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总是割裂的、对应的。

        这种认识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微观世界、宏观宇宙和生命运动的精细规律来说,这种把认识主体和客体绝然分开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行不通的。

        而天人合一学说却表明了,认识的主体(人)和认识的客体(天)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是统一的整体。

        同样,基于天人合一之说,气功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不区分主体和客体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要真正认识事物,就需做到“彼是莫得其偶”,即主体和客体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样才能“照之于天”,即按其自然的面貌来认识它。

        中国古典哲学的这种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整体观,得到了量子力学的证实。

        量子力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变事件的观察者即认识的主体为事件的参与者,用量子理论创始人玻尔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把认识主体“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分协调起来。

        ”玻尔在论及量了论的方法论问题时说:“如来佛和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这类问题。

        ”j·r·奥本海默则更为明确地说:“在原子物理学的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认识的一般概念”,“我们所要做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精细化。”


  https://www.msvvu.cc/62586/62586242/114204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