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木婚之年 > 第55章 商量

第55章 商量


眼看刘丹越说越气,宋父忙出声制止。

“你别闹大,小雨回来一趟因为那些闲话已经受了不少气,你要是在过年回娘家去闹,气是出了,可你们马上是要走的,到时候人家可留在这里,要是记恨上趁着你们都不在老家四处坏小雨的名声,你让小雨以后怎么在老家待。”

宋母虽然很生气,却赞同宋父的话。

“你爸说的没错,秋英那人我们也是听说了一些的,她婆婆和妯娌都对付不了她,还是她的大姑姐厉害能对付她。”

“人家没理都能辩三分,你去把她骂一顿打一顿能出口气,就是跑上门惹她,她气性比咱们加起来都大,到时候专门闹事毁小雨的名声,倒霉的还是咱们。”

刘丹感觉胸腔的火一下就被泼了冷水,瞬间清醒。

是啊,她是领教过刘秋英的本事。

从小到大刘秋英就没有吃过亏,得罪她能闹得别人混不下去。

要是她真敢因为今天的事儿闹得刘秋英在娘家下不来台,人家真会这么做。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人家那张嘴就是十条腿都追不上。

刘丹憋屈到不行,她要脸,婆家要脸,宋雨也要脸,比不过人家不要脸的人,被羞辱了还要忍着。

偏偏面对一些专门恶心人的人完全没办法。

“小雨呢?这个点她应该回来了。”

宋母刚说完就注意到桌子上没喝完的奶茶。

刘秋英可不会带奶茶过来。

刘丹一听表情又变了,磕磕巴巴开口。

“小雨……她听到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的,等秋英被骂急了要走,小雨已经站在门口,然后她就上楼了,到现在没下来。”

被听到了!

宋父宋母表情又变了,比刚才还要难看。

自从宋雨回来后家里来了不少人,就连走过门前的熟人都会留下来唠两句。

离婚这种事在村里是非常不允许的事情,非常被看不起,说这种女人带晦气,进了祠堂会让族中小辈染上晦气。

因为这次宋雨回来,族中的德叔特意喊了宋父过去,提醒说离婚的女人一般不能在家过年,但这是他家的事,外人管不着。

可德叔说过年祭拜太公的时候宋雨不能去。

不仅是祭拜的时候不能去,就是平时都不能踏进祠堂。

哪怕他们这一支宋氏祠堂只是一个很简陋瓦厅,依旧不允许离婚的女人进去。

而德叔的父亲是宋父的的大伯,宋父的父亲那一辈年纪最大的,以前那是上过战场的,也是宋氏年纪最大的老人,在整个村子都是能说上话的。

人家过了年就九十九了,每次祭拜太公都是这位最长寿的老人坐镇,念着一些祭拜文,领着小辈祭祀。

德叔就是老人家的传声筒,特意跟宋父说了宋雨的事儿,对宋雨表现出一些忌讳和反感。

宋雨已经回来好几天了,按理来说要去看看老人家。

刘丹已经带着康康去看了老人家,宋雨却不能同行。

因为老人家这把年纪非常重视一些忌讳,之前有个小辈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去看望老人家。

结果进了德叔的房子,可死活不愿意进宋老爷爷的房间,在老人家住的房子门口扒拉着不进去,还一直哭。

最后小孩子没进去,小孩爸爸各种解释说认生,可宋老爷爷却很忌讳。

正好隔天宋老爷爷就不舒服,说小孩看到了什么脏东西所以不愿意进去,马上请人来除秽。

现在宋雨离了婚,宋老爷爷觉得她也是不吉利的东西,去了家里会冲撞老人也会坏了小辈的好运。

祠堂不让进,家也不让进,商量事情也是喊他们过去,而不是来家里串门。

仔细想想德叔那一家,从宋雨回来后就没有来过家里串门,一个也没有,明显是被人授意,觉得不吉利。

这些事他都不敢在宋雨面前说,但是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风俗。

宋雨以前最是礼貌,读书时回来总会去长辈家串门,还有老师那边也会去。

可从决定离婚开始就没怎么串门,在这里住了十多天就回去。

现在婚离了,别说串门了,就是家里来亲戚都很少下楼见。

三人都异常沉默。

“做饭吧,那些闲话不要在家里说,也不用特意跟小雨说什么,就装作不知道。”

都不是小孩了,都知道做了什么决定会遇到什么事儿。

安慰都是没用的,他们谁也没办法解决这些事儿,只能装作不知道。

宋母和刘丹去做饭了,宋父弄了点东西喂鸡鸭。

宋雨到了晚饭时间下来了,大家虽然想装作自然的样子,可演技不算好,怕说了没分寸的话,话少了很多。

好在小家伙是个闲不下来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刘丹眼看大家情绪都不太好,决定找点事儿。

“爸妈,我们商量了一下从明年开始就不带康康了,要麻烦你们带孩子,包括以后上学的事儿。”

宋父宋母一听孙子留在老家很高兴,家里就俩孤寡老人,整天面对空荡的房子很是冷清,有了小孩肯定热闹。

可是……

“你之前不是说家里教育条件很差,不放心留在老家吗?那上不上幼儿园?要上幼儿园的话挺麻烦。”

乡里没幼儿园,想要上幼儿园就要送去镇上读。

村里大多数孩子是不上幼儿园的,等到年纪一到直接送去小学,因为本地教育政策比较落后并未普及幼儿园。

国家规定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而非义务教育,也就是教育局都规定上不上属于自愿。

农村条件很差,当地教育环境也没条件办幼儿园。

加上当地幼儿园真不多,教育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不允许幼儿园学习小学知识。

也就是说幼儿园三年对农村家庭来说除了花钱没其他作用,直接上小学最好。

之前宋祥刘丹商量过说希望孩子能在外面上幼儿园。

宋母:“我们不是不同意康康上幼儿园,可咱们在镇上没有房子,衣食住行是问题,带孩子去上幼儿园的话肯定要租房子,还要有人陪着。”

“村里这么多地要管,果树也要管,一个人忙不过来,有些地就会荒,我跟你爸就靠这点地弄点钱,到时候荒了赚不来钱还要花钱。”

眼看聊到孩子上学的问题,大家都没了主意。

宋雨这会儿没空想自己那些破事,望向什么也不知道的小侄子。

家里现在就这一个宝贝疙瘩,是全家人的希望。

“镇上幼儿园多少钱一年?”

宋雨这话问出口,刘丹说出自己打听到消息。

“镇上幼儿园学费一学期两千八,还有伙食费、春夏校服一些杂费,每个月要花两千,一个学期八千是基本。”

去镇上还要租房子,要吃喝,也就是读书期间每个月要花三四千。

这对农村人来说真不少,他们夫妻俩的工资倒是拿得出来,可三年里要花好几万,却没学到知识。

“那就不上幼儿园。”

宋雨开了口。

“我送过思婼上过幼儿园,看过他们的课程,送去幼儿园的小孩年纪太小,老师主要教他们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刷牙洗脸,还会教一些画画手工,简单的数字相加。”

“除了这些还教一些交通规则,以及自我保护不能让陌生人摸或碰,什么是拐卖,这些却是需要教,可妈妈能教,不一定非要学校教,这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人家必须上幼儿园,因为不上幼儿园就没有小学上。”

大城市的教育跟很多东西挂钩。

不上幼儿园就上不了小学。

没有学区房就上不到心仪的学校。

“普通的幼儿园学的东西都可以由爸妈教,都不是难的东西,花费好几万去学一些爸妈都能教的东西真的没必要,有这些钱不如买一些开智的书给孩子看,我知道什么书适合康康看,等我过完年快递恢复我买一些寄回来。”

“这些书包含了幼儿园需要学到的常识,完全不需要为了学这些特意送去幼儿园,将这些钱省下来,以后康康上学有的是花钱的地方。”

刘丹本来还有些担心,怕孩子不上幼儿园会学不到东西。

她其实不知道幼儿园教些什么,怕耽误孩子。

现在一听立马有了决定。

“你说得对,那就不上幼儿园,到时候年纪一到直接上一年级,我跟你哥就趁着这几年好好干,多赚点钱,为他以后上高中上大学做准备。”

“想要上好的高中补课少不了,趁着这些年赚点钱我也可以陪读几年好好督促学习,争取考上好一点的高中。”

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成才真的需要很多很多钱,说是义务教育不用学费,可各种学杂费校服费班费补课费一大堆费用加起来可比学费狠多了。

养孩子花销已经算是巨大,他们还要赚钱买房子,买车子,要给孩子娶媳妇,还要养孙子。

这样一想真的需要不停打工,无力再生一个孩子。

也就是说他们只会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他们夫妻和公婆将来的指望,她必须多赚点钱才能把孩子托举得高一点再高一点。

一家四口都将视线落在小家伙身上,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成功过,拼了这么多年都不曾在大城市有过一席之地,归宿只有宋家沟这一栋小楼。

可他们不希望孩子跟他们一样,说什么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走得更远一些。


  https://www.msvvu.cc/62957/62957181/293622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