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大唐之征战天下 > 第四十七节 玉门关外

第四十七节 玉门关外


当罗禹出征倭国之时,大唐太子李世民领了李渊密令,带了三千精锐骑兵西出咸阳,往秦州方向赶去,他的任务是总领西线战局,将西域各国联军挡在玉门关外。
  这是一场苦战,秦州兵马加在一起差不多十二万,兰州的局势不妙,薛举病故后,他儿子薛仁杲勇猛有余,却不善政务,迫力不足,内部分化,各自为政,致使青海的鄯善部有机可趁,迅速出兵包围了兰州。
  李世民想要带兵前往危机重重的玉门关,后方的兰州就必须扫清,以保证国内运往前线的粮道能顺畅,不然,他就算是绕过兰州,粮草运不上去,这仗还怎么打。
  现在大唐到处都在打仗,隋帝国留下的东西快被祸祸完了,民夫的征调己过于繁重,加上战事紧急,李渊只能让出征兵马自己携带七天的口粮,然后在路上补充战马草料,后续才会让运粮部队和少数民夫带着粮草跟上去。
  万幸现在是春天,野外绿草如茵,战马可以在休息时啃食青草,不至于挨饿,再加上三天一次的豆料补给,它们的体力很充沛。
  这种做法很无奈,大唐境内的男丁已所剩不多了,田间地头都是妇女们在忙着春播,免去皇粮并不代表就不用劳作了,春天不播种,到秋天就没收获,一样会挨饿。
  李渊和众大臣当然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百姓们为此次国战付出了多少,他们是知道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上了战场,能有多少人能全须全影的回来谁也不知道,所以能不麻烦他们就尽量不去麻烦,让军伍自己解决。
  鄯善部分出了五千精兵北上玉门关,也不知道玉门关上的守军能不能坚持到李世民的援军到达,从长安到秦州全速进军,也得四天,然后在秦州集结好再出发赶往兰州,还得先行将鄯善围城兵马全歼,解兰州之围……
  就算一切顺利,薛仁杲那里又会不会多生出另外的事端,李世民无法预测,也就是说,西跟军想要赶到玉门关,没有确切的时间可以告诉那里的守军和长安的李渊。
  李世民也只能先行让薛礼领一万精锐带足粮草绕过兰州赶过去,希望他能从后面攻击鄯善那五千精兵,解除玉门关两面受敌的窘境。
  围魏救赵之计现在正好可以用上一用,李世民通过特战队传信刘弘基,让他带着秦州原来的守军不必等薛礼兵马到达,马上集结北上,进攻兵力比较空虚的鄯善聚集地西宁,迫他们撤军回援,兰州之战会好打许多。
  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在赶到兰州之前薛仁杲就失败了,兰州失陷,那解围战就变成了攻坚战,虽有火药弹的加持,但要全歼他们,时间就会更长,到时候,玉门关可能早就被攻破,西域几十万兵马进来陇右,对大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
  北方的战事现在还没有开始,蒙古铁骑最终留在了长治,他们的想法很好,往南想要渡过天险黄河,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就算强渡黄河成功,在没有解决陕州兵马的情况下,要进攻洛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被唐军反包围的危险。
  只有先行留在长治,这里地势比较开阔,适合骑兵进退,往东百里就可以到冀中平原,往南下晋城可以到冀南,发挥骑兵最大的优势。
  南边也还没有开打,梅岭古道依旧平静,李靖和杜伏威在接到李渊圣旨后就立即南下郴州,争取在高家开战前加强周边防御体系,应对大战。
  而罗成依旧神秘,他率军东出潼关后没有走洛阳一线,去了哪里恐怕只有李渊和房杜二人知晓,奇兵总要有奇兵的作用。
  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无论是防守的唐军还是北上进攻的高家军,都在等待着激战的到来。
  罗禹却不走寻常路,黄河已解冻,冰化后水流也很湍急,他向李渊要了三十条战船,载着五千兵马顺流飘下,到郑州后再上岸往南进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海边,然后乘船到翁山,接管东海舰队,同样用围魏救赵之计,进军倭国,迫使倭国海军回援。
  李孝恭和薛万彻率军北上,罗艺跟李渊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让开了大路,他也是汉人,不会在这种时候做出数典忘祖之举,打完这一仗后,对李唐是降是战,将来再说。
  局势如此,汉人再怎么样都不会让五胡乱华的惨痛记忆重现,而且,这是比五胡更凶狠的敌人,让他们进来中原大地,后果严重得多。
  汉人关起门来打生打死都没关系,改朝换代必须经历的,外族入侵就是不行,惨痛的历史早就告诉大汉民族了。
  而南边的松赞干布十万兵马正在巴中,裴元庆在接收不到徐世绩指令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全军出动增援巴中,同时写了奏折通过特战队送往长安,他要打松赞干布一个措手不及。
  可松赞干布真的不知道唐军援军过来巴中吗?他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用三年时间就统一吐蕃各部的高原霸主,岂会是池中之物?
  南线战场的变数无疑是最大的,唐军真能打退吐蕃兵马,一鼓作气南下解成都之围吗?希望关二爷和诸侯武侯能显圣保佑吧。

  唐军各部都在尽力赶往前线,各进攻大唐的外族联军也在加速聚集力量,特别是玉门关外的二十七国联军。
  汉朝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在隋唐时专指葱岭以东到玉门关这一广大的地区。
  汉时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西域的通道,直到汉宣帝才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府,但汉朝一直没有对西域形成有效的统治,这都护府相当于后世的领事馆,方便汉人西出玉门做生意赚钱而已。
  此后列朝历代,一直如此,直到强隋统一华夏后杨广对青海用兵,收青海版图入隋,才算是开始了对那里的统治,可依旧是在玉门关以东,算不上真正的西域。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
  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国家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栖息繁衍之地,如今的天山南北一线,雪灾风灾一直没停止过,对他们的生存很不友好。
  大隋亡了,替代她的大唐还没有统一全国,正到处用兵打仗,想要一下子调兵从敌对的薛举地盘通过到达玉门关,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趁唐军疲惫之时,攻入玉门关,联合西宁的鄯善诸部,占领被大隋夺去的青海,进而南下攻取更多地方,是很有希望的。
  这种情况下,二十七个国家的国王都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然后就全部只带了十几名亲卫来到天山南边的大草原上,在不知什么人先行搭好的巨大帐篷里商议了两个时辰,就各回各家了。
  再然后就是毫无征兆的宣布,与其他国家组建联军,南下玉门关,夺取陇右之地,建立新的家园。
  罗禹想象中的大手终于现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理由来解释这次对唐之战,四面八方的敌人对中原王朝有着不一样的恩怨,能用不同的理由说服他们对唐开战,且是倾国之力前来,张仪都做不到吧。
  这个人或者说是组织,如此费尽心思的针对大唐,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看惨烈的战场?
  玉门关外是很大的一片平地,唐初时还是草原地带,二十七国的联军十六万余人正在分工协作向玉门关发起攻击,争取早日拿下这长城第一关。
  后续还有十余万人马正在快速赶过来,他们这是下了狠心一定要进入青海了。
  诗仙李白名篇《关山月》正好描写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这里是秦汉长城的起点,也是汉人与外族的分界点。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在和平年代,杀人就得偿命,但在战场之上,多杀敌人,反而会有功,所以,很多嗜血之人都会到战场上来寻找刺激和心理满足。
  唐军守关之兵马只有五千,要不是玉门关地势实在险要,想要扛住十几万人轮流进攻,是不可能的。
  两座绝壁高山中间夹着一处低点,而这低点还处在半山腰,汉人很巧妙的在这半山腰上建起了坚城,易守难攻。
  关下是斜着向下宽约十丈左右的坡道,长有一里左右,来再多的人都只能分兵进攻,攻城车之类的大型器械根本就没办法运到铁制的关门处。
  不开关门,硬攻下去,不知要损失多少兵马,他们正在讨论新的破城方法。
  那人说过,西宁的鄯善部已从关内派兵过来夹击玉门关,他们只要一直不停的攻击吸引关内唐军的注意力就行了。
  但谁也不知道鄯善的援军何时才会到达,这样损兵折将打下去,没有任何作用。
  玉门关另外一边的地形要好点,并没有那么陡峭的斜坡,宽达二十余丈,如果鄯善援军能从那边展开攻击,破关指日可待。
  薛礼能在鄯善援军到达玉门关时赶到救援吗?李世民没底,毕竟薛礼比鄯善兵马晚了四天,而且路程远了差不多一千里,这个任务太艰难了。
  要做好他们攻破玉门关东进青海的准备了,刘弘基进攻西宁只是第一步,联合薛仁杲一起打过去是第二步,这急不来。
  但唐军恰恰缺的就是时间,到底该如何才能解玉门关之危呢?
  李世民一边赶路一边绞尽脑汁想起办法来。


  https://www.msvvu.cc/63988/63988602/835493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