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大唐之征战天下 > 第三十七节 莽川之战

第三十七节 莽川之战


正月二十六,李渊的圣旨终于到了,按他的意思是让李世民率轻骑八千先回长安,同时把程知节和张须陀两人也带回长安,要论功行赏。
  而洛阳所有的兵马都由牛进达和李孝恭节制,准备适时东进,配合山东的侯君集消灭东归的赵宋兵马。
  王世充的十万降兵愿留者编入洛阳守军各营,不愿留的发放路费放归家乡,而主要将领不再委以军务,全部带回长安另有安排。
  很微妙的理由,如果没有程知节要李世民过去接收洛阳就不会有后面的一战灭两国,大唐想要快速统一中原是不可能的。
  但他的行为让李渊一开始很恼火,连太子都不得不做为棋子上了棋盘,这一个多月的煎熬,要说不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总的说起来程知节是功大于过的,他创造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也是李渊想要达成的效果,如今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唐就算是为了面子也会奖赏程知节的。
  至于张须陀的命运,一州刺史还是可以胜任的,李渊为了李秀宁,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会太为难他。
  先行出发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暂时不会有什么事,同样也是为了东边的各路诸侯,如果大唐为难投降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投降同样没有好结果的话,他们会选择拼死抵抗,那大唐的统一过程就困难得多了。
  所有的安排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李渊却仿佛忘了罗禹还在潼关,并没有下旨让他交接后回京。
  说句实话,罗禹觉得来潼关捞些功劳或许不是李渊真正的目的,如果不是因为李秀宁,他怎会让罗禹如此轻松?连太子都舍得摆上棋盘,他罗禹算哪根葱?
  战争是改朝换代必会发生的,不把前朝的所有势力打掉,新建朝庭总会麻烦不断。
  要李渊这样的人遵守承诺,罗禹没有半点信心,何况自己还是李家女婿。
  算了,猜来猜去也累,不下旨就留在潼关呗,白捡的功劳不要是傻子。
  从长安发往洛阳的情报罗禹没权过问,除非李渊有特别的交待,所以李世民回长安和洛阳诸事的安排罗禹还不知道。
  但王世充和窦建德会一起回长安他是知道的,因为消息是李世民这边以特快形式发往长安,罗禹明白李世民为何不等圣旨到就先行一步把王窦二人往长安送,他在写给李渊的意见中表明了态度。
  战事虽胜,但要说李唐完全掌控洛阳局势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王世充那边,别看攻了几次城,损失不过三四万人,他手下不甘心失败的大有人在,如果王世充留在洛阳,紧急情况随时都可能会出现。
  所以李世民才会不等李渊的圣旨就让王世充先离开洛阳前线回长安,人在手里才会一劳永逸的解决郑军的反叛情况。
  李渊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并不会怪罪李世民擅自作主。
  帝王之术用在儿子身上同样有用,在李世民没有即位之前,大唐唯一的主人就是李渊,谁想争这个权利,只会招来毁灭性的打击。
  罗禹现在反而比较担心刚刚收到紧急战报的莽川峡谷,朱元璋被迫东进汝州,李靖和杜伏威能抓住机会毕其功于一役吗?
  综合李杜两人的用兵策略,无非就是李靖先分兵北上,示弱朱元璋,再以汝州粮草为饵让朱元璋非去汝州不可,然后再杀个回马枪,和杜伏威一前一后围堵朱元璋。
  战场上的谋略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所不同的是你明知那是陷阱,形势逼迫之下,为了那可怜的一线生机,你还不得不闯进去。
  当罗禹提前看了特战队送过来的莽川峡谷地形图后,心里默默为朱元璋叹息,他很强,但在李靖的面前,吃亏是肯定的。
  正月二十五,睛,午时。
  今日的阳光很耀眼,因为高山险峰所阻,在莽川峡谷的官道上并没有阳光照进来,春风吹在脸上还是有点冷。
  昏暗的环境如同朱元璋的心情,从放弃冀南南下洛阳开始,他所有的决定都在心里盘算了许久,自认为没有什么做错的地方。
  冀南属于平原地带,南靠黄河,北有窦建德十几万人马,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本就不适合作为基业守护。
  当初李渊、窦建德、王世充相继称帝,他作为一方诸侯,再不表示就落于人后,人才都会被三人吸引过去,谁不想更上一层楼?
  大明朝庭就是在这种局势下诞生的,本来你不称帝还是三方势力的争取对象,可一旦建国,就表明了态度,跟所有势力死磕到底。
  就四国实力而言,大明是最弱的,从一开始就被窦建德压着打,要不是冀南的地形适合挖地道,恐怕早就被夏军所灭了,正是成也地形败也地形啊。
  正为难之时,王世充提出四国联军围攻洛阳之策,削弱李唐实力,这是个机会,因为就算他不答应,而窦建德答应了,冀南这块地方他也保不住。
  想通后他就在等窦建德的反应,只要夏朝庭一应允王世充,南下洛阳就顺理成章了。

  他攻城的理想之地是东门,可东门被赵匡胤所占,所以不得不转到西门,直接面对李唐大部分援军,心里憋了一肚子火。
  还没开战就收到李世民的信,这正中他下怀,借开战之初迅速脱离战场,一路南下,离洛阳越远越好。
  这也算是用实际行动给李世民答复了,可他没想到的是,赵匡胤也紧跟着退了回去,这样的结果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李唐不但从西边调兵遣将救援洛阳,还单独派了李靖南下湖北随州,和杜伏威联合后进攻信阳、蔡州,断了王世充的后路,然后在他东归路上等着他的到来。
  所有的步骤都没错,结果却被粮草所绊,不得不按李靖设计的圈套前往汝州筹粮。
  可以杀马解决暂时的困难,但没马的骑兵下马后迈开罗圈腿杀敌,战斗力还不如步兵,加上行军速度减慢,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想来想去只能快速通过莽川峡谷,到汝州后再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正想着接下来的行动方式时,后队传来喊杀声,他所在的中军离后军有十多里远了,就算峡谷地形有聚音功能,但喊杀声要传出这么远,来的人肯定不少。
  想要回军救援时,又被后勤营的运粮车所阻,虽然粮食不多了,但粮车还是不敢丢,万一到了汝州有粮食却没东西运走了。
  把后勤营放中军后面,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没有粮食造成的,太痛苦了。
  好不容易才清出来一条可供三马并行的小道,已经过去一柱香时间了,后队的喊杀声越来越弱,战争可能快结束了。
  奇怪的是过去这么久了,后队的斥候竟然没有一个过来汇报情况,难道峡谷中还藏有杜伏威的人马?截住了过来报信之人。
  不可能啊,斥候过来时一路搜索过来的,峡谷两侧虽然有些杂草,但要藏人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急也没办法,通道没清出来之前只能干等着,无奈而煎熬。
  朱元璋最终还是下达了增援的军令,中军抽出了三千骑赶往后队救援,他得知道后队是被谁袭击了。
  后勤营的士卒脸上都露出了害怕的形色,他们本就不是正式的军士,因有些力气才被征来前线运送物资,在洛阳城还好,他们在战场后面,没有经历过今日的情景。
  害怕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越来越多的人腿开始发抖,而朱元璋却毫无办法,这个时候杀人以整军纪,只会适得其反。
  就在朱元璋众人等待着后队战况情报时,前军也传来千军万马的喊杀声,那与众不同的铁蹄声如铁锤一般一下一下敲击在众人心口,压得众喘不过气来。
  情况紧急,朱元璋不再管后队了,由他们挡住追兵也好,现在只能丢车保帅,奋力向前突出去,才有可能逃出生天,但真有那么容易吗?
  还没来得及下令,头顶上传来呼啸声,一块块人头大小的尖锐石头夹着劲风从天而降,抬眼看去,高高的山峰上站满了人。
  惨叫声响起,战马哀鸣声震耳欲聋,同时还不断的有骨折声传来,尖石落下后,队伍乱成一团。
  不单单是后勤营乱,中军也乱了,朱元璋见此情景,只能当机立断,高喊一声“跟朕冲出去!”,就率先打马往前军方向赶过去。
  朱元璋现在已大概明白了,偷袭后军是杜伏威,而袭击前军的正是从洛阳杀回马枪的李靖,他们想一战消灭自己七万兵马。
  惨叫声、哀嚎声、石声砸碎人骨马骨声、落在地上的咚咚声……这一切,朱元璋已没心思再听了,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往前冲!
  可现在冲过去还能来得及吗?前军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只剩唐军那与众不同的铁蹄声隐隐传来。
  尽人事听天命吧,朱元璋一鞭又一鞭的抽着坐骑,五六里路很快就到了。
  战马口吐白沫,口吐白沫,它已经尽全力撒开四蹄往前奔跑,可主人依然在猛抽它的屁股……
  头顶又有石块落下,唐军在山顶布置了那么多人,斥候因时间问题没有上去查看,才导致现在的被动局面。
  难道真的天亡大明?七万多人马如开始所担心一样被堵在莽川峡谷,除了投降就只能饿死在这里。
  朱元璋的战马被石块击中后腿,战马吃痛一歪就往一边倒去,还没等朱元璋反应过来,又一块落石落下,刚好砸在战马脑袋上,尖锐的石锋直接进了战马的眼睛,霎那间,黑红色的血液喷射而出,将石块染红,然后再流回地面,将地面也染成褐红色……
  在战马倒地一刻,朱元璋趁势往旁边一滚,躲过了被压马驱之下的命运。
  战马倒地后痛苦的四肢抽搐,嘴里还吐着血沫,眼见是不活了,它也没痛苦多久,更多的落石又到了,将它砸成了肉泥,然后被石块掩埋起来……
  朱元璋心在滴血,这匹战马陪了他好久,此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被砸死。
  后面跟着他的明军将士见他落马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全都不要命的纵马过去,但地上落石太多,马腿磕碰之下又摔倒了不少,反而阻碍了前行的路。
  石块还在往下落,朱元璋见到如此惨状,不忍再看,闭起眼睛等待着被砸死……
  心已死的朱元璋命运到底会怎样呢?


  https://www.msvvu.cc/63988/63988602/836274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