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237章 哀荣与廪膳

第237章 哀荣与廪膳


第237章  哀荣与廪膳

        陈庆之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镇守魏梁边境的他,对北方传来的消息远比建康敏感。

        过去一年,东西两魏都有很多动作,彼此模仿抄袭。

        出于连弱抗强的原因,陈庆之对西魏变法图强乐见其成,但由于两魏之间的体量差距,注定只会将两者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任何一次由统治阶级推动的变法改革,出发点都是稳固自己的统治。

        毫无疑问,因筹备科举而暂时停下改革脚步的高澄,至少目前来说,做得很出色。

        如果说,过往高氏在关东的统治稍显粗放,具体表现为高欢在晋阳拥重兵威慑,委派心腹任职州郡长官,但对地方真正能有多少控制力?

        高澄以强国为目的,推行改革,他一系列的政令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暂时还看不出对国力有多少增幅,但确实实现了高氏对关东统治的精耕细作。

        当高氏彻底整合东魏国力,陈庆之能够想象据有三河地区2000余万人口的东魏政权能够爆发的能量。

        建康权贵安于享乐,坐镇江陵的陈庆之却如坐针毡,他数次向萧衍请命北伐,并非之前的小股部队摸奖,而是梁魏边境的全线联动。

        至于大举北伐的耗用,这并不是自己应该关注的,自有建康城中满朝公卿处置。

        然而在西魏被堵死在关西的情况下,萧衍并不愿意独自硬撼东魏。

        他要有这份心气,也不至于连续放过河阴之变、尔朱荣身死、高氏建义,四年内北方权力三次更迭的机会。

        用一个词来形容萧衍的心态,得过且过。

        有宇文泰在北方吸引仇恨,实在坚持不住,他再输些血,补给一波,在梁魏边境闹腾出一些动静,使东魏不敢全力西进。

        打定主意要在江南坐山观虎斗的萧衍,怎么可能会答应陈庆之的请求。

        壮志难酬,陈庆之长吁短叹之余,也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南荆州刺史源子恭病死于洛阳,行南荆州事张亮被扶正,继任南荆州刺史一职。

        关于张亮,陈庆之了解不多,通过北方探子传回的情报,这人之所以受到高欢、高澄父子的信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忠于事主。

        尔朱兆在北方遭人唾弃,但并不妨碍世人推崇张亮的忠诚。

        陈庆之并不清楚张亮的能力,只知道对方受高澄之命,组建了两万盐兵,如今正在冀州受娄昭操训。

        但在他看来,无论如何,张亮也比不过老将源子恭。

        源子恭一生征战,无论是平定羌、氐叛乱与各地民变,屡立功勋。

        镇守梁魏边境后,先后两次击退南梁名将夏侯亶,而胡智达等南梁八将又领命犯境,也是源子恭领军斩杀胡智达,生擒监军阎次洪。

        高澄把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放在南荆州,与侯景共御陈庆之,让陈庆之只能在豫州寻找突破口,结果没想到尧雄更是一个硬茬子,东魏西征之际,陈庆之在豫州治所悬瓠(河南汝南)城下损兵折将,撞得头破血流。

        如今源子恭病死,陈庆之也重新将目光由豫州转向南荆州。

        全线联动需要萧衍批准,但若只是针对南荆州的小打小闹,陈庆之完全可以自主。

        他并没有急于进犯南荆州,而是选择静待时机,同时广派密谍,探听张亮消息,试图摸清自己的对手。

        源子恭弥留之际的时候,高澄得知消息,亲自去往源府见他最后一面。

        哪怕早有心理准备,真到了这一天,送走了源子恭,高澄还是表现得难以释怀。

        他亲自为源子恭主持丧礼,向天子上疏,请求追赠都督三荆二豫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

        以源子恭十七岁的嫡长子源彪承袭临颍县开国侯,并将源彪招入大将军府担任幕僚。

        对于源子恭其余诸子也多有赏赐,如源文瑶,授襄城县男;源文盛,授新城县男。

        高澄与源子恭真有这么深的感情吗?

        说实话,并没有,洛阳之变后,源子恭归附高澄,并立即随他出兵讨伐占据三荆的斛斯椿与独孤信,之后一直镇守南荆州,在公务之外,除了寄过七双麻鞋,两人少有往来。

        高澄的悲伤与赏赐,大部分都是做给自己亲信看:

        源子恭都能得到如此哀荣,更何况是他们。

        在置办了丧礼后,高澄并未急着重新投身公务,而是派人往虎牢关传信,命段韶安排好北豫州军政事宜,火速归洛。

        时间进入四月,中书令段荣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高澄登门探望的时候,曾经记忆里身形雄壮的段荣已经形容枯槁。

        也许,一如历史,段荣熬不过五月,高澄这才急着将段韶召回。

        让他陪段荣走过最后一程,是高澄唯一能为姨父与表兄所能做的事情。

        小高王最关注的科举,第一阶段县试于三月底开展,四月初成绩张榜公布,到四月中旬,段韶回洛以后,各地县学入学情况也全都呈送给了高澄。

        正如他先前预料,同样是准备九月底的州试,世家大族子弟不屑于进县学,而入学的,也大多是贫穷学子。

        高澄之所以要统计各地入学名单,正是要为州县官学的生员们发放廪膳,每人月给廪米六斗,补给生活。

        但他的米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朝廷政令明文规定,廪膳只有入学第一年能够领取。

        高澄无需讨好这些读书人,他发放廪膳的初衷是为了替进入县学、州学的贫困生员们缓解生计,让他们专心备考。

        毕竟县试与州试之间仅有半年,而州试与京试之间,也只相隔半年。

        供养他们一年时间,也足够这些人支撑到明年三月底的京试。

        若不得中,无论卡在州试还是京试,离下一场都有三年,这些秀才、举人在举业上的压力并没有科考期间那么重,也应该自食其力,通过谋事来养活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高澄放开官吏参与科考的行为,仅只这一届,往后科举一律不准官吏弃职再考。

        防的就是举人在京试落榜后,立即求任吏职,等考前再弃职。

        晚上还有,等下先吃饭。

        感谢书友邓彬怡的打赏。


  https://www.msvvu.cc/67360/67360454/1062933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