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当皇帝.曹丕在朝廷中枢为自己的帝国,找寻和培养继世之臣的时候,帝国内部其余的一十三州,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遥远的北方草原和西域之地就不用说了,此时正在如火如荼的,为两大都护府的设立而辛劳呢。三年过去了,这两大都护府也多多少少已经看见成效了。

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瀚海双城的筑造,如今在朝廷政策的鼓励下,帝国北部各州的全力支持下,以及草原大漠当地各族胡人的帮助下,最多再有个一年半载便可以完工了。原先董昭在设计这两座大城的时候,计划是六年完工的,如今看来工期恐怕会提前不少哦。

西域都护府就更好说了,本来就有着一定的基础,如今也不过是重新建立复通了。无非就是重新与西域各国建立起联系,跟他们通商,然后再让他们入朝进贡即可。只不过西域之地国土辽阔,而且又多是大漠,这些事情做起来就要耗时的多了。好在此次西进,帮助西域都护.邓艾一块儿做这事情的人也不少。

自建安三十五年,天下四海归一以来,已经十年的光景了。虽说在这几年里,帝国中也曾出现过那么几场不安分的叛乱,但大多都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总体上帝国的国运是一直向上爬升的。

无论是前朝的汉献帝.刘协时期,还是现如今的大魏世祖文皇帝.曹丕时期,朝廷总体上都在秉持着与百姓休养生息的大方针,天下初定,百姓盼望安定已久,自然不适合再大动干戈了。

因此帝国境内,这几次以庲降都督.王平、辽东太守.公孙渊为首的叛乱,虽然刚开始都是声势浩大无比,可没过多久都是落了一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是这个道理。

而本朝皇帝.曹丕,在继位之后更是加大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力度。建安年间的开荒、军屯、精兵、减税、薄徭役等政令,一律不改,甚至力度还更加大了几分。除此之外,皇帝下令鼓励百工生产,鼓励百姓多生子孙,并对这些有很大政策上的优惠。

同时,朝廷在黄初元年,便下了兴学的诏令,这几年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和发展。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为了教化百姓,让他们懂的圣人的道理,这对于双方则是一个双赢。

再后来,各州郡的国学馆和私立书院在帝国境内,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皇帝的兄弟,江陵王.曹植为了朝廷的这方政令,又是改良蔡侯纸,又是研制书籍印刷之术的,更深层次的推广了兴学程度。

也是在那个时候,太中大夫.韩暨[ji].韩公至还在世,为了缓解兴学所带来的的文房四宝紧缺的市场压力。他与江陵王.曹植一起向朝廷联名上书,请求放开对商人自古以来的重税围困,鼓励商人加入造纸坊的市场。

在这个年代,商人向来被所有的人贱,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贩夫走卒,对他们也很是不屑。因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这个年代,他们的社会地位反而是最低的,也是最被别人所看不起的。

也因为此事,韩暨和曹植甚至被朝中的某些个大臣们,冠上了“重伤抑农”的标签。要不是曹植贵为诸侯王,恐怕那群大臣们,就会像世坊之间的百姓那样,说出“颠覆国本”这一类更难听的话来了。再后来,朝中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很是争吵了一番,当然朝中的大部分朝臣都是各名门望族出身的,自幼读的便是《大学》、《中庸》、《论语》之类的儒家圣贤之书,对韩暨和曹植这一种的有教无类,甚至有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想法,肯定是不同意的。

要不是最后曹植的兄长皇帝,以及丞相.钟繇二人,在一番思索之后,坚定的站在他了这一边,他的这个引导鼓励商人入市的论策,能不能推行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呢。

如今,距离朝廷下令兴学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距离江陵王.曹植改良成功蔡侯纸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甚至距离雕版、胶泥活字印刷之术的成功,也已经快要一年了。而各州兴学的进程不尽相同,但是都各有特色。

荆、扬二州,以及司隶、兖、豫、冀等中原各州,作为曹植一有发明便可第一时间享受到的州郡,以及自天下归一以来,几乎再也没有受到过战乱侵袭的地方,兴学方面之上,也是发展的最好的。

尤其是司隶、冀州、兖州、豫州这四州,一来本身就位于中原腹地,气候、人口等上面也是帝国中最好的州郡。另外,自秦汉以来,帝国的各大名门望族,便大多分布于这些个州郡。

本朝太祖武皇帝.曹操更是起兵于兖州.陈留郡,因此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重臣,都是来自于周边的河内、颍川等郡。就好比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沛县,而诸如萧何、樊哙、卢绾[wan]等这些他的同乡,便组成了大汉开国的朝廷班子。同时,一个家族之中但凡出现一个,位列三公九卿甚至州刺史、郡太守的人物,这个家族在十数年内,便会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族,更何况这些个开国元勋了。

因此,在荆、扬二州朝廷和府衙的国立校馆,更加的强盛一些,而在中原和北方的各州郡里,却是国立校馆和氏族们的私人书院并世而存的局面。在极个别的地方,甚至那些个氏族们的私立书院,反而比当地的国立校馆更强盛一些,就比如那博陵崔氏和清河清河崔氏共同设立的,并且得到了皇帝.曹丕亲自提匾,如今早已经是盛名满天下的冀州“信都书院”。它比起北方各州的国立校馆,名声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早在朝廷打算兴学,并重开太学和国子学之初,当时的丞相.钟繇便曾经提出,对于这两所帝国规格最高的校馆建设,不应当像前朝一样,只讲授儒家的名著典籍的经意。并引经据典的证明和提出了,应当取百家之长,有教无类的将诸子百家中的,诸如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墨家、辩者、阴阳家等,都应该纳入学院的课程之中,并聘请相关的教瑜对学生们予以传授。

这番言论,当时虽然引起了在座绝大多数大臣们的诧异,因为毕竟朝廷大多数的臣子们,自幼学的便是儒家的典籍,其它的虽然有涉略,但最多也只是凭个人爱好,学的那么一丁点儿罢了。另外,只有朝中的武将们,和一些极其特殊的朝臣,诸如廷尉、太祝、太常、将作大匠这些官员们,才会看一些法家、兵家、阴阳家和墨家的东西。

可最终,因为丞相.钟繇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呢,而且钟繇本身所引用的经籍典故,也确实都有说服力,最终也使得这一想法在太学和国子学之中,得以推行。最重要的是,帝国之中人人皆知的才高八斗的江陵王.曹植,便是集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全才,如若他只是研究儒家或者其它的某些少部分言论,是绝对不一次又一次的研制出,让世人都为之经验的东西的。而他也正是,钟繇推行取百家之长,最有理也是最有利的论证。

同时,丞相.钟繇的这一言论,使得其它州郡的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们,都颇受影响。以至于,帝国自五胡叛乱被平息之后的,竟然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于是乎,一些将近百年了无生机,甚至马上都要绝世的学术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得以进入各方的书院之中。

丞相.钟繇也因此得以真正的是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州郡的刺史和太守们,在闲暇之时,都会抽空前往自己所辖之地的国立校馆,为学院的学子们讲授经籍。

而且许许多多在野的各派大家学者,因此纷纷被邀请重新出山了。这其中有一位,很有趣的年轻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最重要的是,他本来打算自己的余生就在某个小山村里种田了,再也不过问尘世之事了。

可最终在被人游说之后,因为种种特殊的原因,他竟然同意了出山,并拖家带口的走出了那个小山村,以一个半文盲的状态,担任了某书院的兵家教瑜。更让人所惊奇的是,那个书院中的人,在得知了他要来学院担任兵家教瑜之后,一个个的都兴奋无比。

而这个年轻人就是曾经的匈奴少年,如今在野的骁骑游击将军,盧[lú]奴侯.詹台。邀请他的书院并不是他所在的冀州州立书院,也不是隔壁幽州的州立书院,而是冀州中声名一点儿不比州立书院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信都书院”。

————————


  https://www.msvvu.cc/67361/67361513/517329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