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二十一章 邓艾献上军屯策

第二十一章 邓艾献上军屯策


这道出门相迎的身影不是邓艾,还能是谁?

司马懿见状也迎上前去,笑呵呵的说道,“士载不必如此多礼,深夜造访,在下还恐叨扰了士载的清净呢。”

二人正在谈话间,屋内传来了一名老妇人的声音,“士载吾儿,何方友人深夜来访,还不快快请进屋里来?”

“回母亲...话,是府...府尹大人深夜来访。”

说着,就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手拄一根普通的藤木拐杖,颤巍巍的走出了屋外,“妇人邓氏,拜见府尹大人,给大人请安了。”,言罢就要行跪拜大礼。

司马懿急忙向前阻拦道,“老夫人万万不可,我与士载以平辈兄弟相称,怎敢受老夫人如此大礼,您着实折煞在下了。”

邓母见状也不扭捏作态,站起身子后说道“大人深夜来访,必有要事,老妇人不懂国家大事,也就不多做打搅了,大人您请便。”

说罢便起身回了自己房间。

司马懿见到邓母如此通晓事理,禁不住暗暗点头赞叹道,“老夫人果有巾帼之姿啊1”

随之扭头向邓艾问道,“士载,敢问老夫人今年高寿?”

听到这里,邓艾眼神明显的黯淡了几分,片刻后淡然回答道,“家母今年五十有二了。”

这下轮到司马懿惊愕了,心中暗自纳闷道,这怎么可能,天命之年的人怎么可能如此老态龙钟。

一旁的邓艾看着司马懿诧异的神情,自然明白他心中所想,不禁苦笑道,“不瞒大人,下官自幼丧父,连年战乱,更使得家中一贫如洗。家母白天要操劳田中农事,晚上又要帮富贵人家针织刺绣,劳累非常,故比同龄之人要显得憔悴许多。”

邓艾和司马懿都没有察觉到,邓艾在动情之时,说话反而不结巴了。

听罢,司马懿对邓母的敬重更加的多了几分。

随后,邓艾紧忙将司马懿引进屋里来,只见目之所视,简陋异常,仅有单人木床一张,桌椅一套,桌后的书架上没有任何花瓶玉器,反而堆满了各种竹简和书籍。

面前的桌子上放着文房四宝,一柄烛台的微弱灯光轻轻摇曳,摊开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俊毅的文字,显然是某些论策之法。

这屋内摆设着实不像一个有品级的朝廷命官居住之所。虽然典农功曹品级不高,但是想要捞些油水也不是太难,由此可见邓艾的这个官当的清贫异常。

邓艾赶忙从院子里搬进来一个平时劈柴用的简易凳子给自己做,然后将桌子后的那把椅子让给了司马懿。脸上却没有任何囧意,坦然笑道,“下官家中清贫让大人见笑了,平日里也没有人愿意跟我这样一个贫穷士子打交道,所以也没准备什么瓜果甜品,还望大人海涵。”

司马懿不以为然的笑道,“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我之间又何必计较这些”。

随后,端正姿态,若有深意的笑着向邓艾问道,“士载可知,我今日深夜来访所为何事?”

邓艾听后,嘴角不经意的向下一撇,然后说道,“下官,斗...斗...斗胆揣测,大人深夜造访,或是为了今日白天,下官冲撞陛下,被...被...被世子赶将出去之事?”

司马懿心中并不惊讶邓艾能够想到这些,接着问道,“那士载对今日陛下、太傅和世子所为有何看法?”

邓艾稍作思索后,淡淡的说道,“陛...陛下今日所为,无非是想让魏王和太傅产生些许间隙罢了,就算没有下官,这事也终...终不可为,太傅和荀令君此二人也必然会想方设法的驳...驳...驳斥回去。”

这下司马懿倒是有些疑虑了,开口问道,“你既知如此,为何还要做那出头之鸟?”

“下...下官只是气不过”,见到司马懿问到此处,邓艾心中的无名之火又上来了,“魏王为我大汉出生入死数十年,平定各地叛乱,最终还政于天子。就连皇帝陛下自己都说‘假如无魏王,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既如此,陛下又何必一边惺惺作态,一边又想方设法的剪除魏王势力。魏...魏...魏王若真想做那皇帝,登高一呼自...自...自然有百万之众争相呼应,又何必多此一举还政于...朝呢?”

邓艾终究还是太过年轻,任何事情还都想断一个是非曲直,争个对错出来。

听到这里,司马懿心里不禁感慨,此子虽然才华横溢,可终究还是年轻啊。

邓艾接着说道,“不过今日着....实凶险,实赖...赖...赖下官鲁莽,当面冲撞陛下,但我不...不后悔。世子虽然表面上斥责了我,但下官我也不是那不....分好坏之人,自然明了世子那明贬暗保之...之深意。只不过,在...在下官微言轻,无法当面感谢世子,只希望自己日后可以为多百姓做一些事情,以来报答世子的好意和大...大...大人的知遇之恩。”

司马懿心想,看来自己准备的一大堆说辞也没有必要了,这样也好,本来还担心他会误解世子的好意呢。

想到这里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既然已无事,便随意四下闲看,忽然他看到了桌子上那道雪白的宣纸上,有邓艾将将写完的论策,文章右起派头“军屯论”三个大字赫然于纸上。

司马懿顺手拿起桌上的“军屯论”看了起来,纸上的文字流利俊秀,未干的墨迹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只见策论内容如下;

“艾巡视郊野、黄河两岸,见京畿之地开荒屯田之风日盛,然颇为杂乱无章。故据以时事,做军屯之论,以呈诸位大人观仰。

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以便提高五谷产量及漕运疏通。

二、在黄河两岸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艾以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

昔日为平黄巾之乱,故此而屯兵开田,于许都积蓄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天下已定,但南疆山越之民、北地西域胡虏之患未绝。

每逢大军出征,仅用于粮草运输之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甚大,劳役繁重。

而今京畿之地除执金吾守备大营,和卫尉宫廷禁卫营之外,黄河以北仍有屯兵二万,黄河以南亦有屯兵三万,按十分之二比例轮休,仍有常驻兵士四万余,自当边种田边戍守。

风调雨顺时,收成颇丰,扣除军民自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便可积蓄粮草三千万斛,此粮足可供十万军民五年之需。

三、以黄河为准,在京畿之地,五里设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拓宽河渠,引黄河之水以灌田桑。数年内便可灌溉农田二万顷,届时,沿途兵屯相望,鸡犬相闻,繁荣富庶之象终将呈现。

在下窃以为,雍凉、北地、益州、荆襄、交州均可参照此法实行军屯。

臣,邓艾顿首。”


  https://www.msvvu.cc/67361/67361513/521249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