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九十三章 睚眦必报贾公闾

第九十三章 睚眦必报贾公闾


  在司马懿和陈群二人之中,终究还是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在脑袋活泛这上面,更胜一筹。

  当他在他看清了说话之人的面容之后,立刻改了话锋,冲着那贾充.贾公闾佯斥道,“贾刺史,满朝文武这么多的公卿大臣,哪里轮得到你这样一个外州之臣胡言乱语?还不赶快向尚书令大人和尚书大人赔礼道歉?”

  曹植的身上现如今一共有三个称呼,第一个便是世人皆知的江陵王,也是大魏朝廷现如今仅有的两大异姓王之一,另一个自然便是他的兄长,任城王.曹彰了。

  第二个称呼便是文臣之首的太傅了,第三个称呼才是司马懿刚刚所说的尚书令了。

  这江陵王,一般是外臣进京,或者有人私下拜见曹植时的称呼,毕竟江陵王乃是皇亲,最为尊贵荣耀。可是,重臣和世人们称呼他最多的,却并不是江陵王,反而是文臣之首的太傅大人。

  细细想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江陵王一称谓尊贵无比,而且即便天下有才一石,他曹子健独占八斗。可这一称呼毕竟还是皇亲,怎么也逃脱不了有凭借皇亲身世上位的嫌疑。

  而太傅一职却不一样了,作为天下文臣之首,可不是仅仅有着皇亲国戚这层身份就能够上位的。

  要想当太傅,是必须要有政绩,和真才实学的。曹植早年间的文章和诗文名冠天下,进他手创造出的铁马镫,以及改良的苗.刀、陌刀、造纸、活字印刷以及雕版印刷,无一不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明。

  而且他治下时的荆州,在天下一十三州之中,那是名列前茅的,更是早早的就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所以他后来迁任太傅,却没有一个人因为他是皇帝弟弟的身份,而感到不满。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都会心悦诚服的,称呼他一声太傅大人。

  至于这尚书令,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就没有人用这个称呼。

  虽然尚书令掌握实权,并节制三省中权力最大的尚书省。但毕竟珠玉在前,这尚书令又只是曹植的一个兼任,所以就上不了台面了。

  因此,司马懿在众目睽睽之下,称呼曹植为尚书令大人,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更何况他称呼曹植为尚书令大人,称呼邓艾为尚书大人,更加有意的向众人表明了曹植和邓艾那非同寻常的关系。

  另外他言语之间,虽然毕恭毕敬,而且像是在附和曹植的话训斥贾充,可谁又能看不出来他言语中的阴阳怪气呢。

  曹植作为天下第一聪明人,自然也听出了司马懿言语中的嘲讽之意,但是他却并没有发作。

  反而是那贾充,在听到了司马懿的佯斥之后,随即很快便反应了过来。急忙快走两步来到了邓艾的面前深深一躬,无比谦卑的说道,“邓艾大人,刚才言语多有冒犯,还请您大人大量,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我一般见识。”33ýqxsś.ćőm

  贾充,不愧是贾逵的儿子,将贾逵的才华继承的是淋漓尽致,一点儿都没有给他们的家族丢脸。只可惜这样的大才却睚眦必报,心术不正,但凡他要是中正一点儿,也不会现在还是一个扬州刺史了。

  凭他的才华,进入六部任何一个里面,当一个侍郎,一点儿也为过。

  只可惜,当初他在扬州之时,做监斩官,斩杀了四大家族的六万口人,终究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冷血无情的酷吏形象。

  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的人头滚滚,在当时还是魏王世子的曹丕心目中,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但是他之前在扬州率领众工匠,研制出的宝船,也更是大功一件。如果没有当时可以遨游深海的宝船,恐怕司马懿即便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带着一十五万大军突袭辽东公孙渊的老巢吧。

  也正是因为如此,时任魏王世子的曹丕,才会不遗余力的将他从一个贬谪了的小小章安县令,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提拔成了荆州刺史这样的封疆大吏。

  可他成为了荆州刺史之后,竟然因为当年与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当年一个政见不合,竟然担任了监斩官,杀了四大家族六万余人。

  事后不久,接任魏王大位的曹丕,曾不止一次想去搁置这个贾充。可又怜其才能,不忍将其罢黜。

  由于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所以这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那贾充也一直还是一个荆州刺史,再也得不到任何的升迁了。

  一个在十几年前就是封疆大吏的人,许久都得不到升迁,任凭是谁心中都会有不小的怨气吧,更何况是贾充.贾公闾这样心胸狭窄的人了呢。

  因此,他对朝廷的不满,也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所以,他在今日的朝会之后,眼光极其毒辣的他,明明已经知道了当下的时局,可依旧愿意做那出头之鸟。

  因为他知道,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这个道理。他今日这般,风险虽然不小,而且还会得罪掌握天下所有官吏考察和迁任的吏部尚书。

  但是,他必然能在各大名门望族中留下不差的口碑,这对他将来的仕途而言,无意是非常有利的。与得罪吏部尚书邓艾想比,也肯定是值得的。

  毕竟那邓艾虽说是吏部尚书,但也仅仅只是一个人,而天下的名门望族,可是一股颇为不小的势力。

  结果他自然也没有猜错,御史中丞兼礼部尚书的司马懿果然替他出头了。颇懂察言观色的他,也看出了一旁的司空兼户部尚书.陈群,对他刚刚的言行举动似乎也十分满意。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只可惜他贾充押错了宝,因为邓艾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的身后有天下所有的寒门士子,有寒门出身的将军和大臣,有大魏朝廷仅有的两位异姓王,有曹氏宗族和夏侯宗族,最重要的是他的身后有皇帝.曹丕的全力支持。

  他邓艾只不过是一个,心甘情愿出来做排头兵的先锋罢了。

  只可惜,他贾充终究还是没有看到这些。

  在这简短的交锋之后,双方似乎是打了一个平手。

  待贾充道歉之后,司马懿随即也不再逗留,来到江陵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的面前微微一拱手,“两位大人,下官府中还有紧急要务需要处理,就不再逗留了,下官先行告退。”

  随后,他也不待二人的回话和反应,便转身离去了。

  其余的众臣们见到司马懿离去,急忙跟上脚步对着曹植、曹彰二人行了一个礼之后,纷纷找理由退去了。

  陈群终究还算是比较忠厚的,待众人都离去之后,他似乎是想要跟二人说上一些什么,可张了张嘴终究还是一句都没有说出来。最后,长叹一声,双手一拱,摇头离去了。

  其实才高八斗的曹植,已经才猜出来陈群想要说些什么了,无非就是这科举制是否还有缓和的余地之类的话。可他心中明白,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自己这话说了也白说,所以才有了叹息摇头,无言而去的举动。

  不一会儿,整个承明殿之内就又只剩下曹植、曹彰和邓艾三人了。

  只见那曹植和曹彰对视一眼之后,来到邓艾的面前,朝着他深深的鞠了一躬。

  “二位大人这是为何,下官可承受不起啊。”

  “我说你承受的起,那就承受的起。”

  曹植扶住了邓艾的双手,一脸郑重的说道,“士载为了大魏江山的千秋万代,和天下所有寒门士子的前途,不惜与天下所有的氏族为敌,如此千秋伟业,我二人这不痛不痒的一躬,又算得了什么呢?”

  听到这里,邓艾也长叹一口气,缓缓地闭上了眼睛,随即坦然的接受了二人的行礼。

  可很快他又睁开了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前朝圣人有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二位大人尽情放心,只要邓艾我还活着一天,就永远不会忘记今日之誓言。

  大丈夫既领重任,必当除死方休!”

  邓艾再一次的于二人面前说出了这句不太吉利的话来,这一次曹植、曹彰二人的眉头皱的也更加的紧了。可二人在对视一眼之后,终究也还是没有说些什么。

  因为邓艾的话虽然说的不太吉利,但也是事实。对于邓艾最终的结局,似乎也早已经是定数了的。

  ......

  大魏黄初十五年,公元249年,秋,九月十九。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寻常,又极为特殊的日子。

  在这一天,盛传千余年不衰的科举制,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也正是在这一天,让所有的世人,都知道了这天底下原来真的有那种不为私利,不惧强权,不畏生死,一心为民请.愿的人。

  而这种人永远值得人敬佩,这种人也是天底下最为纯粹的人。

  即便是过了数百年,数千年,当后人再次提起他的时候,也都会为他,称一句赞,道一声谢。

  惜哉,邓士载!壮哉,邓士载!

  ————————


  https://www.msvvu.cc/67361/67361513/838622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