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 > 第46章 拔丝红薯

第46章 拔丝红薯


每日一次的天幕准时开启。
  刘彻若非顾忌形象,非得呸一口,五柳鱼一点不好吃。
  杜甫果然是个穷酸。
  司马相如仿写的诗,着实一般,与李白杜甫不能比。
  糊糊:“今天介绍一道菜,拔丝红薯。”
  天幕播放制作视频。
  糊糊:“红薯削皮,切成滚刀块备用。
  锅中倒入油,油温六成下红薯开始炸,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备用。
  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白糖小火慢熬,将糖熬到琥珀色即可。
  将炸好的红薯倒入熬好的糖里,翻炒均匀,出锅装盘。
  把锅里剩余的糖稀,小火加热后,用筷子拉丝。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拔丝红薯,就做成了。”
  痴人说梦:抱歉本手残党容易做成红薯甜汤。
  火树银花:谢谢,眼睛学会了,马上点外卖。
  天幕之下的庶民,那么多油那么多糖,不是肉。
  就为一块红薯,不值当。
  而清朝以前的人,连红薯是何物,都未必认识。
  糊糊:“说起来,红薯在种花家种植历史,有几百年。
  那它如何远渡重洋,在种花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呢?
  时间往前拨一拨,万历六年,着名的明摄宗,以闽地为试点,清丈田亩,登记户籍,推行一条鞭法。
  结果却让他惊诧莫名。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福建有八十一万余户,三百九十万余口。
  近二百年之后,这个省份的在册臣民,剩余五十一万户,一百七十三万余口。
  短短几代人时间,户口锐减了接近六成。
  令人惊讶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
  闽地依旧灾荒不断濒临破产,但在册人口却达到空前的一千五百余万,增长九倍以上。
  与此同时,全国性户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近三亿人口。
  其中有国家长期内部安定,导致的人口滋生。
  也和一根藤蔓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不悦道:“子孙怎么干的?”
  清朝没有内乱,难道大明就有吗?
  “那个不上朝的不孝子孙万历,庙号摄宗?”
  听起来奇奇怪怪的!
  乾隆:“促狭得很!”
  万历六年,推行一条鞭法的明摄宗,是张居正。
  糊糊:“众所周知,种花家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引进外来作物时期。
  通常称之‘张骞优选’和‘郑和严选’。
  不一定是他俩带回来的,但大致在同一时期传入,所以归结到他们头上。
  在此,郑重感谢两位开拓者,为种花家美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张骞从西域将葡萄、蚕豆、大蒜、核桃、石榴、西瓜、黄瓜等农作物,引入中原。
  如果说动物的话,就是汗血宝马、鸵鸟、骆驼。
  现在看到的蔬菜,如果是‘胡’字辈,大约就是张骞从西域引进的。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许多作物都已经通过陆路传入中原。
  所以在开拓物种方面,没那么日常。
  他带回了榴莲和数之不尽的香料,比如胡椒、龙涎香、沉香……
  明朝官员走路带十三香味,就是因为郑和七下西洋,运回大量香料。
  导致国内原本高企的香料市场,一朝跳水。
  朝廷开始用香料折算俸禄给官员发工资。
  同时他还找到传说中的瑞兽‘麒麟’,今天我们管那玩意叫长颈鹿。
  从西洋传入的物种,一般是‘番’字辈。
  如果把‘胡’、‘番’辈的蔬菜通通排除,今天种花家人餐桌上,大概只剩韭菜!”
  迷雾麋鹿迷了路:别说了,我就是韭菜。
  十万伏特:白菜应该也算。
  孟婆来碗豆浆:汉武之前的皇帝,日子着实过得凄惨,一点都不羡慕了!
  吃不饱的大可爱:我就说,张骞和郑和没带回来的东西,肯定不好吃。
  比如火鸡、洋蓟、羽衣甘南……
  言不由衷:他们带回来的东西,都要经过皇帝审核。
  把汉武和永乐吃吐了,有几个脑袋?
  嬴政吃着御厨无师自通的鱼头豆腐汤,暗道,朕统一六国,功盖三皇,德过五帝。
  岂容旁人随意揣摩。
  刘彻摸着下巴,张骞走到哪里了?
  还有多久,能把天幕上提到的物种带回来?
  李世民:“郑和下西洋,怎么下的?”
  很是在意,他是如何把国内的香料市场打下来的。
  香料,是奢物。
  而李世民很缺钱!
  糊糊:“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红薯,并非郑和带回来的。
  因为他们的时代差了一百多年。
  红薯,又称之为番薯,可见的确是来自西洋。
  那它又是何时传入的呢?
  有据可查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的春天。
  在万历不上朝的那些年里,一株番薯藤,悄悄在闽地,生根发芽!
  闽地有一个秀才,名叫陈振龙,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
  古往今年,屡试不第的人,干出来的都是大事。
  他选择的地方不是内陆,祭拜过妈祖娘娘后,扬帆起航,去往吕宋岛。

  陈振龙在吕宋见当地红薯遍野,又了解到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用心学会种植方法,私下出资购买薯种。
  但当时的吕宋政府,禁止红薯出口。
  第一次,陈振龙将番薯藏在袋子里,翻一下袋子就发现了。
  第二次,陈振龙将番薯藤藏入竹竿中,还是被发现了。
  第三次陈振龙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避过出境检查,经七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家乡,在家附近试种。
  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陈振龙带回薯藤试种的那年,闽中地区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让他的儿子陈经纶,上书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红薯,以解粮荒。
  四个月后,红薯收获,可以充饥。
  官府通知各个地方都种植红薯,最后红薯大获丰收,而闽中的饥荒也得以缓解。
  所以今天陈振龙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红薯之父。
  在现代工业化和水利工程的保证下,红薯最高能达到万斤。
  但万历年间的红薯表现也不差,一年可种植两季。
  春薯亩产量四千斤,夏薯亩产量两千斤。春夏合计六千斤。
  而当时南方的主粮亩产五百七十七斤。”
  朱元璋一拍御案,“等着干嘛,让吕宋上贡良种!”
  朱棣:“让郑和一定把红薯种带回来!”
  禁止出口,当大明的宝船是摆设吗?


  https://www.msvvu.cc/69567/69567767/171716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