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26章 东坡先生!

第126章 东坡先生!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故事。
  后来,人们发现这竟是一部诗词集。
  再然后,人们发现这还是一部美食番。
  再后来,人们还发现,这更是一本旅游指南!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辗转流离,对他而言,这可能是人生的不幸,四海漂泊,无处安家。
  但对那些被苏轼“临幸”过的地方而言,这又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因为苏轼喜欢作诗,而他每去到一个地方,就有一部名篇流传。
  嘉佑四年秋,苏轼居家服丧期满,举家搬迁至京城。
  途经嘉州(今乐山)时,面对湍急的流水,苏轼感慨道: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后来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看见五年前留宿过的寺庙,当年的住持方丈早已离世,而他与弟弟苏辙在居室里的题诗,也没了踪影。
  于是写下了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来在去杭的路上,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于颍州,又有感而发,写下: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在密州赴任之时,为答谢山神赐雨,重修的山神庙落成,苏轼祭祀归来途中,和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
  在这次会猎后,他又写下了另一首名垂千古的《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后来苏轼在黄州之时,城西北有一座赤鼻山,也称“赤壁”。
  由于名字相同,人们常常把它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牵连在一起。
  苏轼来此游玩,望着滔滔不绝,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俯仰古今,写下了《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苏轼被贬至儋州(海南)。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
  当时的海南是最为偏僻之地,放眼望去,海水淼淼,四顾茫然。
  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的苏轼,早已经在心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圆满程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海岛的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艰辛,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
  但苏轼再次发挥出了在黄州种地时的乐观精神,在当地编写教材、设立学堂讲学。
  为儋州这片荒蛮之地,点燃了文化火种,撑起了文明的天空。
  虽是布衣草鞋,却依然是天下文坛的执牛耳者,这北宋天下,文坛的中心从未改变。
  即苏轼人在哪里,北宋文坛的中心就在那里!
  苏轼在儋州培养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此人仅仅是随苏轼学习了半年。
  临行前,弟子请苏轼题诗,苏轼便在扇子上写道:
  【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当时苏轼和弟子约定,等他有朝一日高中进士,他再帮弟子将残诗续足成篇。
  可惜的是,等弟子高中进士那年,苏轼已经辞世长别。
  后来只能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弟弟苏辙将诗作完成,下篇是这么写的:
  【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
  对大部分听众而言,今晚的节目,是一次很神奇的收听体验。
  一开始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让人心情悲切,眼含热泪。
  后来故事的主人翁苏轼落魄了,被贬黄州,听众们的心情反而是好了起来。
  因为他们认识了吃货苏轼,感受到了对方在苦难人生之中,那一份长存心底的豁达和乐观精神。
  不由得也被感染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对不起,苏轼,你很惨,从文坛领袖,政坛精英快速跌落,沦为种地的农民。
  但我们真的很快乐!!
  再后来,当一首首描述各地风土人情的诗词,被顾知书在故事里说出来时,
  全网都因此陷入到沸腾。
  那些被提及到自己家乡的网友,不知有多么兴奋,在网上将诗词疯狂传播。
  就连一些地方的文旅部门都被惊动,在官博上做出了回应,还特意艾特了顾知书和《故事人生》栏目。
  一波联动直接让粉丝们兴奋不已,欢呼雀跃。
  而那些家乡地名没有被提及到的网友,则是长吁短叹,遗憾莫名。

  只恨苏轼一生被贬的次数还不够多,被流放的地方还不够广,以至于没能路过自己的家乡,留下一两篇诗词。
  这一届的网友真是很善良温柔了。
  不说是同情心泛滥吧,至少也是很不管别人的死活。
  是想要了苏轼的老命啊!
  按照这个节奏,本来古儋州地界的网友们,应该是最为高兴的。
  毕竟,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嘛。
  作为苏轼自诩生平功绩的三大代表性地标,又是苏轼人生之中最后的落脚之地。
  本该在今夜的这波热度之中,占据一个有利优势地位才对。
  很多顾知书的老粉,籍贯是儋州的,早早就已经期待上了苏轼在儋州的人生结局。
  只是,
  当顾知书以平缓的语气,将视角缓缓代入到这名老人最后的人生阶段时。
  儋州的朋友们却发现自己的心情,远没有自以为的那般高兴和兴奋。
  相反,
  人们的情绪都变得有点低沉和悲伤,原本挂在脸上的笑意,也渐渐消失,眉宇间酝酿着愁苦和不舍。
  原来,不知不觉间,节目时长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
  到了尾声。
  既是节目的尾声,同时也是那个名为苏轼的老者的尾声。
  从一名意气风发的蜀地青年开始,大家就这么一路看着他走来,从黑发走到了白发,从青年走入了暮年。
  眼看着一生起起伏伏,从金榜题名到贬官黄州,从帝王之师到发配边岛,从家庭美满到最后孤独伶仃。
  看似变了许多,却又好似什么都不曾改变。
  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是辉煌还是落魄,他的诗词在风格上,都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
  都是处处透着一股“不合时宜”。
  他的诗词从来不为权贵服务,也不会考虑所写内容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想写,便写。
  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道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他的一生好像都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让人敬佩,
  也,
  尤为不舍!
  特别是当所有人都意识到,今晚的《故事人生》即将结束。
  而他们也将和今夜的主角苏轼告别时,这份不舍之情就盖过了其他一切情绪。
  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想过,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竟也能在短短两小时内,产生如此深重的情感。
  也许是因为那一首首旷古烁今的诗词,让他们为这个文坛领袖的才华所折服?
  也许是因为那一道道接地气的美食,让他们对这个可爱又调皮的先生心生亲近?
  又或者是亲眼见证一个蜀地青年,一步步位极人臣,又一步步贬官流放,一次次收获挚爱,又一次次痛失所爱。
  内心深处早已将其当成是一位跨越时空的老友,于老友分别之际,不由得心生惆怅不舍之情?
  苏轼这个人呐,有才又有趣,没有太多花花肠子,以诚待人,的确,是最适合深交的朋友,没有之一。
  如果生活里,真有这么一位仁兄在身边的话,应该会让原本枯燥平凡的生活,变得有趣许多吧?
  真是……
  舍不得啊!
  听众们怅然若失。
  而顾知书的故事,也在种种复杂心情之中,走到了最后。
  “关于苏轼其人呐,我想,还是在黄州时期的他,最具代表性。
  这是他人生之中第一次被贬官,在偏僻的黄州,虽有官身,却无俸禄,也无半点实权。
  身上所带的钱财,仅仅能够满足家人一年的用度支出,而且还要省吃俭用,才能勉强维系。
  这段时间的苏轼,也经历过心境的波澜起伏,感受到彷徨和挣扎。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又残梅一枝桠。】
  苏轼也有过心如弱柳残梅,脆弱不堪的时候,唯有在夜深人静,孤月高悬的无人时刻,才能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有天夜里,苏轼走到了江边,观潮涨潮落。
  残月挂枝头,一只孤雁在天空飞过,寻找栖息之地。
  寒林千枝,孤雁终究不肯敛翅。
  随着一声悲鸣,孤雁最终落在了江心一片寂寞的沙洲之上。
  它是如此地孤傲,又是如此地寂寞,岂不是像极了自己?
  于是苏轼深有共鸣,写下了一篇《卜算子》——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想说的是,苏轼也是人,也会有人的脆弱和自我怀疑。
  他不是天生的乐观派,也不是永远身披铠甲的战士,也有不想见人,不想说话,终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的消沉时刻。
  苏轼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会有情绪波动的普通人。
  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读苏轼,去读他的一生。
  还是在黄州,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和几位熟悉的朋友去买新田。
  走到半路,没想到天空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

  一行人都狼狈躲雨,叹息没有赶上好时间,唯独苏轼对此毫不介意,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就着雨打树林的沙沙声,唱起了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朋友们,不要去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外物不足介怀。
  不妨和我一样,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也能轻盈上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更是丝毫不逊色于骑马之人,所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身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不也照样度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回去!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定风波》,在我心目中,是苏轼一生最好的写照。
  即便偶遇风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困苦,也应秉持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
  苏轼的一生,也是用他实际行动,践行了这首《定风波》里的精神。
  虽然其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可谓几经波折,坎坷不断。
  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
  然而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东坡先生的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
  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
  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过去几个月里,有很多听众朋友来信问我,说深夜宇宙系列人物那么多,你顾知书可有特别崇拜喜欢的偶像?
  我没有在信里回答,但却想借此机会,在节目里对此做个回应。
  有的。
  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文明诞生以来,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璀璨人物,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古今中外,天才不计其数。
  有人擅长治政理财,有人擅长诗词歌赋,有人驰骋沙场,彪炳史册,有人淡泊名利,志趣高洁。
  浩瀚星海之中,正因为这些如繁星般闪耀的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赋予了人类无限光辉。
  但要在其中,选取一人,为师为友,甘愿追随他的脚步,去耕耘自己的人生,那我只会给出一个选择——
  苏东坡!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https://www.msvvu.cc/70851/70851453/171715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