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第100章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8白居易诗名达天下
白居易毕生成就,主要在于文学方面。
(1)累遭贬谪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来搬到下去住。他父亲名叫季庚,曾经做过县令、州别驾等官职。白居易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曾到上国去游览,拿着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去拜见著作郎顾况。顾况为人倨傲,很少对后辈有赞许之词,就开玩笑地说:“长安的东西可贵着呢,想白居可不容易啊!”至他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叹息说,“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想在全天下住都不难,老夫我刚才只是跟你开玩笑罢了。”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居易二十八岁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又参加选优考试,入围到甲等,封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公元806),居易与元稹共同准备应付制举考试。这年四月,考入“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四等,补任京兆府周至县县尉。
居易作为下层小官吏,深知民间疾苦,而他写讽喻现实的诗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被召回中央任翰林学士。第二年,被任命为左拾遗。居易的许多讽喻诗歌都写于此时。这些诗歌曾使看了他文章的当权者恨得咬牙切齿,扼腕痛恨,面色大变。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居易任满改官,又被任命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不久因为母亲病逝,而回下守孝。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守孝期满,再次回到朝廷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地方军阀、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害。居易愤而上书,请求皇上立即派人追查此事,但却遭到当权者忌恨,说他越职行事,还污蔑他作的诗“非常不利于国家教化”,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一个时期,居易又写了大量的感伤诗,《琵琶行》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新唐诗》中传说他“已经失去了志向,还能随遇而安,假托佛教中生死转世的说法,就像忘记了自己一样”。其实,他这时因对朝政十分失望,内心是郁郁不平的。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白居易回京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转任中书舍人。但由于此时天子荒淫放纵,当权者也不求上进,因此白居易上书言事时,也不被理睬,得不到重任,于是白居易只好请求出外地任职。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随后,又以太子左庶子的身份到洛阳任职。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在刑部尚书的任上退休。《唐才子传》卷六中说:“白居易老是因为忠而耿直被排斥,于是只好放纵自己,借酒浇愁。在重新被起用之后,又因为皇上们都年幼无知,就失去了做官的兴趣。因此在外地做官的时候,在香山和如满和尚等建立诗社,开荒种树,建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享乐的地方,整天茶杯酒樽不离手……并自称为醉吟先生,还为自己作了传。另外他还特别喜爱佛法,曾好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去世,此时七十五岁。新旧《唐书》都为他作了传。他的作品集有《白氏长庆集》。
(2)千秋佳作
和当时多数同时代文人一样,他曾经也很有政治抱负,并非只是做个文人。他认为,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就应该普济天下老百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要使自己做一个清白的人。进与退,取与舍,都有其自身的原则。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如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这种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思想,本是儒家的传统。在那个时候,文人学者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多数大都这样做,白居易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居易除了奉行儒家这一传统观念之外,也很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对此,苏辙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居易自小就懂得读佛书,学习禅法,等到成人之后,历经沧桑,心中空空的没有一丝杂念。所以当他入朝为官时,一旦看不惯那些丑恶现象,就出外为官,从到东都开始,一直到死都过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大概从整个唐朝看来士大夫中能像居易这样的寥寥无几。”
由于政治上不得志,抱负实现不了,因此,居易把毕生精力主要倾注在文学方面,尤其致力于诗。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居易虽有政治抱负,而更多的是诗人气质。因此就是当他在做谏官的时候,除了上奏言事之外,念念不忘的还是作诗。
居易之所以被贬官受排挤,除了越职言事是主要原因之外,写讽喻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他自己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在《与元九书》中又写道: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巳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儒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作诗虽然给白居易带来许多麻烦,但白居易还是从中博得了名声。《与元九书》又说:昔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哉!
白居易并不把时人世俗所欣赏的诗看作是自已的最得意之作。因此,他又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喻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第一种是讽喻诗,第二种是闲适诗,第三种是感伤诗,第四种是杂律诗。从上面这些话看来,讽喻诗和闲适诗是他自认为最得意的诗。这两类诗正表现了他那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志趣。
白居易的讽喻诗主要写于刚开始当官的时候。《与元九书》中说:“自我做左拾遗一官以来,凡所碰到的感受到的,常写成各种形式的讽刺的诗体,从武德年间和元和年间,都是见事而作,此即题目为‘新乐府’的诗,一共一百五十首,这些诗都被我称作讽喻诗。”《新乐府》和《秦中吟》都是此期的作品。
针砭时政,忧国忧民是这类诗的主要思想特点。例如在《杜陵叟》中有这样几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又如《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剥洞庭桔,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老百姓的疾苦,统治阶级的骄奢,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愤慨和不平。在唐皇朝从盛世走向衰亡之际,这是一股极为强烈的为民请命的呼声。
《新乐府》和《秦中吟》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能深刻地用诗反映社会现实和深切地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是第一人。
与白居易同时间作“新乐府”体诗的诗人还有元稹。后来,一些后进作者也在元白二人的影响下涌现了出来。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十载:“乐府诗开创了反映现实社会诗的新时代。从杜甫开始,接下来是元稹、白居易……他们各自命名篇名,用寓讽于诗的手法写朝政民风,和其他一些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写这些诗的不能以言定罪,而读这些诗的更可以引以为鉴。再后来的曹邺、刘驾、聂夷中、苏拯、皮日休、陆龟蒙等人,也相继写这样的诗,并使写这种诗的风气越来越流行。”这里列举的后继作者之中,尤其突出者是皮、陆。皮日休对于白居易这类作品曾经称赞备至,他说:“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谁谓辞翰器,乃是经纶贤。……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所刺必有思,所临必可传。”皮日休生活在唐朝末年,朝廷政治更加腐败,平民百姓更加困苦,下层文人的日子也过得很萧条:“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比白居易那时还严重。皮日休之所以这么喜爱白居易的乐府诸诗,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白居易直言被贬之后,写了更多的闲适和感伤之诗。这类作品流传更广,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音近正声”,白居易也自认为《长恨歌》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长恨歌》属于白居易作品中的“感伤”类。但它并不是感伤个人身世,而是有慨于帝王后妃的浪漫故事。《长恨歌》最开头的两句是这样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有评论者说白居易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讽喻唐玄宗,并寓含着“女人祸国”这样的意思,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诗中还有下面一系列的叙述和描绘: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样的描述,虽是出于想象,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这其中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玄宗的处境有深切的同情。
白居易既同情玄宗又同情杨贵妃。对于杨贵妃之死,诗中也表达了十分的惋惜之情:“六军不发莫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当然,白居易并不是描写唐玄宗杨贵妃事迹的第一人,杜甫《哀江头》已经有过十分感人的诗句: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样的情深之语,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杜甫到白居易,之所以如此深情地描绘玄宗贵妃二人的悲剧,既不是无故而发,也不是诗人“重色”而“轻国”,而是因为诗人摒弃了“女人祸国”的传统偏见,而抒发了真情实感。白居易在这里同情杨贵妃,正和后来欧阳修同情王昭君一样。“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杨贵妃也是因为自己的“颜如玉”而作了社会的牺牲品。
白居易感伤诗的另一名篇是《琵琶行》。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官到九江时,其中既抒发了自己身为迁客骚人的悲痛和流离之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面对歌女的寂寞生活,与自己境遇相比,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其诗有云: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歌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已有许多评论。《唐宋诗醇》卷二十二中曾这样说过:“《琵琶行》把作者满腔的迁居贬谪的感叹,放在歌女的身上抒发出来,真可谓是同病相怜的感觉。”
《琵琶行》抒写的虽是个人迁谪之感,但其中描述歌女身世的苦痛写得很有深度,写得如泣如诉,使读者也很受感染,而陪着流泪。
在白居易写作此诗前后,诗人元稹写有《琵琶歌》,刘禹锡写有《泰娘歌》,题材相似。可《琵琶歌》虽然也是作者被贬官而得闲时所作,但它的意境稍显“庸俗嫌浅”,《泰娘歌》虽然也拿被抛弃的小妾来比拟被放逐的臣子,但也和《琵琶行》有不同的地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于晚年。《与元九书》中说:“后来有时从公职中退下来,有时因病在家闲居,知足常乐,怡然自得,作了这样的诗共一百首,并称它们为闲适诗,有抒发自己独居以为乐的闲适之情的意思。”还有,他在《叙洛诗》中说:“自从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春天以来,到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夏,在洛阳一共住了五年整。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诗都是要么从酒中寄托情感,要么从琴中取得意境,恬静自然,安详独乐,根本谈不上苦,说不上忧,这些岂能是牵强所能得到的?事实上这是深发于内心而表现出来的。这种乐,是来自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加上家里有所积蓄,身闲无事,再加上酒后放歌,琴弦之乐,以及周围的如画山水,如景风月的环境。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都得不到乐,那还能去哪里找乐呢?”从白居易自叙之语看来,他写这些闲适作品,确实反映了“独善其身”的意愿。
像这样的作品被世人传诵的也为数不少。例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又如《与梦得沽酒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一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从这类作品中能够隐约看出,白居易所说的“知足保和,吟玩情性”的独乐之情。
(3)诗名掩文名
由于白居易在诗的方面成就如此之大,以至于把他写的文章的名声也掩盖了。事实上,他写的文章也是很有特征的。其诗有讽喻和闲适两类,文章也有直言极谏和抒情述志两类。他的直言极谏的文章,可以《论制科人状》为例。书中有这样一段:臣伏见内外官近日除改,人心甚惊,远近之情,无不忧惧,喧喧道路,异口同音,皆云制举人牛僧孺等三人以直言时事恩奖登科,被落第人怨谤加诬,惑乱中外,谓为狂妄,斥而逐之,故并出为关外官。……直道者疚心,直言者杜口,不审陛下得知之否?凡此除改,传者纷然,皆云裴等不能委曲顺时,或以正直忤物,为人之所媒蘖,本非圣意罪之。不审陛下得闻之否?臣未知此说虚实,但献所闻。……虚之与实,皆恐陛下要知。臣若不言,谁当言者?臣今言出身戮,亦所甘心。何者,臣之命至轻,朝廷之事至大故也。
这篇论状的特点是详述事件的原委,直陈自己的想法,既没有耸人听闻的言辞,也没作夸张其实的高论,指事确实,平铺直叙。唐初以来,魏征、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都有直言极谏的文章,风格一代代流传,已经形成一个传统。白居易的这篇文章,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表现出了质朴而温厚的特征。
白居易的抒情述志的文章,大多数存在于书札和记叙之中,这类文章大半写于贬官江州以后,《江州司马厅记》可以为例。书中有这样两段: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山、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
按《唐六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官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
这篇文章描述“司马”这一官职,是做无事官的最佳位置。功、过、责、忧都远离自己,实在是大闲人一个。之所以能觅得这样一个好职,关键在于“识时知命”。话说得和平宁静,其实语皆涉讽。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被贬,心里当然感到愤愤不平了。不平而言“知命”,当然有不可明言的苦衷。
还有一篇名为《草堂记》的文章也与上文类似。文中是这样说的: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视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白居易身为被贬之人,一切行动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样的作品,颇具个性特点。
白居易抒情述志之文,在书信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很有个性和特点的。几篇书信,都有深情,例如《与元九书》、《与微之书》历来被人传诵。另外他的《与杨虞卿书》也有类似的内容,其中有这样的话:师皋足下:自仆再来京师,足下守官鄂县,吏职拘绊,相见甚稀。凡半年余,与足下开口而笑者,不过三四。及仆左降诏下,明日而东,足下从城而来,抵昭国坊,已不及矣。走马至水,才及一执手,悯然而诀,不及其他。迩来虽一二书札往来,亦不过问道途、报健否而已。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
……凡人情,通达则谓由人,穷塞而后信命。仆则不然。……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或免罢之后,得以自由。浩然江湖,从此长住。死则葬鱼鳖之腹,生则同鸟兽之群,必不能与掊声攫利者榷量其分寸矣。足下辈无复见仆之光尘于人寰间也。
这篇文章可与《江州司马厅记》、《草堂记》合读。从中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居易之所以能知足常乐,乐静思安而毫不留恋仕途,是由于他看破世俗,决心不和那些沽名钓誉者斤斤计较罢了。
白居易临终之前,又曾自撰一篇《醉吟先生墓志铭》,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启手足之夕,语其妻与侄曰:吾之幸也,年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于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我殁,当敛以衣一袭,送以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也。
这篇文章可能即是绝笔,至少反映了诗人临终之前的心绪。自撰墓志铭的人,历朝历代有的是。白居易的这篇铭文,也是随意写的。
https://www.msvvu.cc/71344/71344311/115701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