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大汉永存 > 第131章 让人头疼的太子

第131章 让人头疼的太子


第131章  让人头疼的太子

        等下朝的时候,太子刘据邀请刘汉去家里做客。

        西汉太子幼时居皇帝后宫,成年行冠礼后入太子宫,加冠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

        刘据是公元前128年出生的,两年前成婚了,到现在已经19岁了,而且这家伙动作非常麻溜,刚刚结婚人家老婆就怀孕了,刘瀚很怀疑是奉子成婚呀。

        对于这一点,刘瀚很批评,你这是婚前流氓行为,是不道德滴,他当然不会说因为自己没有儿子羡慕了。

        还有那太子的老婆,史良娣,才16岁左右就嫁给他了,然后生孩子,简直了,对于这个刘瀚也是坚决批判,但他也无法阻止。

        那是古代的情况决定的,孩子多早夭折,所以每家每户都早早结婚,多生,能活下来全是命,一个小感冒弄不好就会死人的,活下来的,好些30多岁就死翘翘了。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记录霍去病死的时候,用了一个卒,没有详细写他的死因,他认为这很正常,二十多岁死,也没有大不了的。

        西汉太子宫的位置是在京师长安的长乐宫内,附属建筑先后有思贤苑、博望苑,后者在长安城覆盎门外。

        长乐宫只比皇帝的未央宫小一些,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占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

        宫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墙在覆盎门西有一曲折,其余各墙都为直线。宫城为夯筑土墙,厚达20多米。

        宫墙四面各设一座宫门,其中东、西二门是主要通道,门外有阙楼称为东阙和西阙。南宫门与覆盎门南北相对。

        东、南两面临城墙,西隔安门大街与未央宫相望。长乐宫周回二十余里,内有14所宫殿,均坐北向南。

        后世常说太子为东宫,那是从东汉传下去的,因为方位得名的,然后就一直沿用了。

        “太傅回长安,据儿多日不曾拜见,是据儿的错!”

        不得不说,刘据的态度是非常好的,恭敬的行礼,甚至跪拜下来,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丝毫没有做作的感觉。

        “太子快起来,算辈分,我是堂哥了,不要这么生分。”

        两人东拉西扯了一番,刘据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待人处事都非常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刘据开始一番吹捧,“据儿都是听着太傅的故事长大的,想太傅当年才16岁,就马上杀敌,和表哥冠军侯一起800人大破匈奴,俘虏杀敌超过2000人,两战河西,转进2000多里,六日破五国,敌人望风而逃……”

        他说得起劲,仿佛对刘瀚的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亦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哎哟,太子也学会吹捧了,我看你是想让我给赵破奴打招呼,照顾好博士狄山,别人他被匈奴人杀了吧?”

        刘据讪讪的笑了,被刘瀚一句话点破小心思,有点尴尬的点头。

        “太傅慧眼如炬,据儿当真是远远不如,要时常多听太傅教导。”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加上卫青病重,这些年刘瀚是当之无愧的军方第一大佬,一句话,从无败绩,就说明了一切。

        当然,前期是靠抱着霍去病的大腿,后期手下给力,而且大汉士兵厉害,堂堂正正碾压过去,怎么会输?

        再说了,刘瀚又不笨,还爱学习,就算是头猪,跟着霍去病这么些年,也学到很多吧,他很想他,也很感激他,可也只能怀念了,有的人如流星一样滑过你的生命,却仿佛照亮了整个夜空。

        乃至,许多年后,不经意间抬头,还是光亮如旧。

        “行吧,我到时候给赵破奴打个招呼,让这博士吃点苦头就好,不让匈奴人取走他性命,他这人嘴皮子倒是溜,骂人不带脏字,算是人才。”

        虽然刘瀚嘴上这么说,但后期他一定会给汉武帝禀报一下的,汉武帝被骂了,自然不高兴,让博士狄山去守边疆,还是前沿的哨卡,明显是想要他死。

        可刘据想保住他,刘瀚也就给他个面子,汉武帝也不会为了这么个人物,弄得大家都不开心的,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就是蝼蚁,是生是死,只是一句话。

        现实就是如此,对刘瀚,太子刘据,汉武帝这样地位的人而言,芸芸众生,如脚下蝼蚁,掌中之物,很现实,也很残酷。

        太子刘据很高兴,“谢谢太傅,其实这博士是一心为民,就是迂腐了些。

        <div  class="contentadv">        《尚书》有言天命无常与,暴力不足恃,有德则有国,无德则丧邦。

        《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有言……”

        好家伙,太子刘据滔滔不绝,开始说教了,先是《尚书》,然后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随后是《诗经》、《礼记》、《易经》……

        简直是张口之乎者也,闭口诗云子曰,这些经典都强调的是仁善治国,少发动战争的理念,强调道德修养、仁政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刘瀚听着就像是念经,头疼,他终于知道汉武帝渐渐不太喜欢刘据的原因了,这太子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古籍经典,张口就来,还不带重复的,这去后面唐朝以后,不得考个进士?

        可学识高,不代表会治国,治国是王道,霸道,仁道,三道合一,可天下无敌,只有仁道,亡之不远,感觉他性格和扶苏很像,简直是2.0版扶苏。

        实在忍不了了,刘瀚打断了他,“太子多是读儒家经典?”

        “太傅觉得儒家不好?道家的我也读了一些。”

        “不是不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过去,陛下在与匈奴发生冲突时,有一些世家出身的将领驻扎在边境上。

        然而,大将军卫青是从低微出身逐渐崛起的,伱表哥冠军侯则在年幼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敢。

        他们转战万里,无向不克,战无不胜,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

        知道为什么吗?”

        刘瀚没有让他一定回答,自顾自的说道:“当年,陛下希望用《孙子兵法》和《吴子》的书籍教导冠军侯,但他说:‘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

        所以,太子,要想成为伟大而杰出的人,光看看书是不行的,书要看,但要有自己的想法,天天抱着书,满口之乎者也,圣人云曰,仁义治国,有用,但用处不大,那些写书的人是先贤,但他们没有当过帝王,甚至好多没有治理过国家。

        就算治理过,他们当时的国家制度,法律条文,和现在大汉的完全不一样,可以做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从古至今,好多东西一直在变,比如习惯,饮食,还有国家体制。

        夏商周是奴隶制度,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个国家又有不同,秦国变法富强,一统天下,但法律残酷,不体恤民意,二世而亡,但他把分封制度改为了郡县制度,这是进步,也是改变。

        当初高祖不得已延续分封制度,但他发现了弊端,后面积极改正,异姓王基本都没有了,就留下了咱们刘家的王,景帝和陛下一直在削弱藩国,就是为了防止再出现七国之乱,乃至天下大乱。

        现在我大汉是郡县制度和郡国制度并列,但在向着郡县推进,积极削弱藩国,这些都是书上看不到的,不是一两句仁义治国、与民休息就可以搞定了……”

        从来没有人跟刘据说过这些,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四年了,那时候太子刘据还没有出生呢。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出来了。

        刘据就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现在朝廷儒家独领风骚,所以他张口闭口都是圣人之言,也怪不得他,准确来说是汉武帝的锅,很多事情,小时候就定型了。

        “太傅之言,让据儿茅塞顿开,那孤该如何治国?”刘据又跪拜下来。

        “这个没有准确答案,与民休息是要的,对外征伐也是要的,多听,多看,多学,陛下是做的不错的,你可以多学,但别全学,你毕竟不是他,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多想想吧。”

        刘瀚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愣住的刘据。


  https://www.msvvu.cc/72289/72289377/1057555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