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我是光绪的替身 > 第54章 深谋远虑

第54章 深谋远虑


自打吴大佛出天牢之后,太后一日没有放松,日日夜夜都在思索惩治吴大佛的方法。她询问了史官,知道能杀死几千万人的东西,除了饥荒,就是瘟疫。饥荒年年都发,但瘟疫却未必,再联系上吴大佛说的“百年几次”、“一见面太后就会死”这样的语句,太后断定,吴大佛体内的“魔鬼”定然是大瘟疫。只要他一死,瘟疫便会蔓延。

        这几个月太后都在想办法安全地杀死吴大佛。本来想用火烧的,将吴大佛绑好后浸泡在一个充满了汽油的池子里,然后点火烧个干净,这是历来处理瘟疫的好办法。但如此处置必然要在京城附近,此处人烟稠密,稍有不甚便会引起瘟疫蔓延。因此无论如何处置,都必须在人烟稀少之地杀人。而那些地方搜集汽油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是用木柴,则难免会烧不干净。所以,太后另想了四个办法来杀吴大佛。

        第一是北上,冻死在黑龙江的冷水里。但这不能保证第二年开春之后冰块融化,导致瘟疫蔓延。

        第二是西行,将吴大佛埋在大沙漠里。万里沙海渺无人烟,只要押送之人就地自裁,就再也不会有人发现吴大佛了,瘟疫也不会蔓延。但太后对押送之人不放心,加之此去万里,路上人烟稀少,万一有什么闪失,便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三是东去,找个无人小岛,再挖坑浇汽油焚烧。这样汽油之事倒是可以通过随船携带而解决,但太后也担心押送之人不尽心,半道上将其投入海中淹死了事。而且如果吴大佛的血肉之中都有瘟疫,难保不会有鱼因为啃食其尸首而将瘟疫带上岸来。

        所以最后采取了第四个方案,南下,将吴大佛带去川藏一带的雪山上,将他冻死在终年不化的冰雪中,冰封在山洞里。这样押送之人不必死,而且一路上都有人烟和商队,沿途可以找人监控,道路也不算难行,可行性最高。太后将吴大佛毒哑并挑断手筋则是让他无法沿途蛊惑人心,而保留他的眼睛和双脚是为了让他心中留有希望,不会沿途自杀,能够活着到达雪山顶。

        为此,太后制订了一个周密的计划,首先挑选了一队绝对忠心耿耿的大内侍卫,预先安排他们前往沿途的节点。再安排一队人押送,每到一个节点,侍卫都必须亲眼看到活生生的吴大佛关在箱子里,然后发电报到北京报告。

        将吴大佛送走之后,李莲英便在颐和园里的一个宫殿里放起了大火,一个死人套上吴大佛的衣服,带着他的随身物品被扔到火里烧了个干净,然后太后将骨灰和未烧尽的遗物交给了玲珑。对外就说吴大佛在向太后述职之时突生感应,进入一间宫殿,然后天降大火,将宫殿连同吴大佛通通烧作灰烬。吴大佛完成了历史使命,向上天复命去了。

        之后的几天,京城里闹得是鸡飞狗跳。

        首先就是徐桐的家人,他们发动各路人马去找太后,请太后为徐桐做主。太后板着脸训斥了他们:“天下举子们都在看着,徐桐就这么不知轻重,在皇帝面前一点礼制都遵从。如果皇上连这都不从严惩治,那我大清天威何在?”

        然后是科举放榜,一些做了安排的人没有被选上,四处找关系想让光绪增加进士名额,被拒绝之后便疯狂上折请求废除此次科举结果,重新科举。对此,张之洞上折子:“科举取士为国之大计,我中华最后一次科举更是开创新风气之先,创设简化字传之后世。由此一事,吾皇文治之功堪比仓颉造字,秦皇同文,实乃我中华文明前进之一大步。”此时的朝堂,翁同龢革职,徐桐身死,清流派两大主力缺位,一时竟辩不过张之洞。

        再然后是《邸报》的编辑们接到“圣旨”,以后《邸报》要一律采用简化字出版,这让邸报的编辑们可伤透了脑筋,许多三千简化字以外的表意的单音节字不能再用,而要用新的双音节词来表示,为了能够让人理解,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也因为有那一百名进士的参与,再加上康有为在幕后的鼓动,光绪皇帝又趁机发了封“上谕”,京城中很快便掀起了一阵“新文字运动”。虽然规模比不上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但也颠覆了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文字习惯。

        保守派势力大受打击之后,奕劻、敬信、孙毓汶、荣禄、李鸿藻等老臣商量了几天,联名向太后上书,请求太后制止光绪的“胡闹”。理由嘛,很简单,徐桐死得不明不白,他们这些老臣如果对于“变法”、“维新”稍有不上心,是不是都会被以各种借口所“解决”掉?特别是吴大佛“归天”后,康有为貌似接替了吴大佛在光绪心中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学生、朋友、相好的御史向光绪上书,很多政策都被光绪以“上谕”的名义颁布,完全绕开了他们这些老臣。那以后在朝堂,他们这些老臣该如何自处?

        于是太后便去了光绪那里一趟,跟光绪谈了谈,发现光绪的很多政策都是一拍脑门子出来的,没有太多的章法,而且几乎对康有为言听计从。太后说:“这康有为再有才,也不过是一介文人书生,既没有治理过县府州郡,也没有与洋人打过交道,由他来主导维新变法,合适吗?”

        光绪说:“康有为的折子,件件针对朝政弊端,我大清积弊已久,朝野上下皆心知肚明,只是各人因为利益所涉,不敢说也不能说。现在康有为因为没有牵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说出来,朕直接下令去改,比大家你争我吵,推诿扯皮要好得多。”

        太后说:“如果他要你杀了我朝中大臣,你该如何?”

        光绪说:“若是反对变法维新,又不肯让路的,该杀就杀。”

        太后怒道:“若是他叫你杀了我呢?”

        光绪大惊,赶紧跪下说:“亲爸爸,儿臣万不敢如此想啊。”

        太后甩下一句话便离开:“凡事都有个度,你可好自为之。”

        太后离开之后,立即召见了李鸿章,想由他出面主持变法维新。康有为可以出主意,但不能总让皇帝出“上谕”,免得没有一点回转的余地,有李鸿章在前主持,两边的人都好交代。

        李鸿章没有答应,反而请求出洋去考察,亲眼见见外国的“新”是个什么新,对比一下大清的“旧”到底有多旧。

        太后想了想,同意了。

        李鸿章走了之后,太后又想让张之洞来主持维新,但张之洞认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之法太过激进,若是由自己主持,势必要以自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来执行,双方矛盾太大,朝堂也不好调和。而在明面上,梁启超则非常不满张之洞的保守政策,还撰文骂了他一通。这令张之洞认为康梁二人得势过快,目中无人,因此也不愿意为他们的激进主张背书。

        太后接到了张之洞的电报后,左思右想,发现在朝堂上那些支持“维新”的大臣里,并没有一个既有名望又有能力的人可以在光绪面前制衡康梁,引导皇帝平衡新旧两派。光绪明明有被康有为指挥之嫌,偏偏他还一味地听康有为的“新主张”,对反对者言辞颇重。太后与几个老臣商量了一番,心中十分不悦,便发了懿旨,凡任免二品以上官员皆需前来颐和园谢恩,以此控制人事权。不久又发了一道懿旨,让荣禄筹备阅兵事宜,自己将与皇帝一同检阅新军,以此控制兵权。

        在北京发生的这一切,跟我们的主角吴大佛有关系吗?

        当然没有。

        暂时。

        吴大佛被关在木箱子里,上面一个洞透气,前面一个洞递进吃喝,下面一个洞排泄。他每日在里面反省,自嘲为“三洞真人”。

        但他的身体虽然被困住了,但心思可没停,根据外面传来的对话声,他知道自己出了北京城,然后上了运河的船,一路向南。过了山东,然后因为义和拳的拳民与信洋教的教民发生冲突,阻塞了运河,押送他的人不得不弃舟上岸,坐马车赶路。

        每隔几天,到了一个较大的州府,便有人隔着箱子查看吴大佛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吴大佛的伙食还不错,也没有着凉受冻,只是不知去什么地方。凭着对中国江河地理和民俗方言的了解,吴大佛在心中绘制了自己的押送旅途,从山东坐马车到江苏,然后又上了运河的船,然后到了镇江改为西行,沿长江溯江而上,在南京、安庆、九江、武汉、岳阳、荆州、宜昌等地都进行了停留。押送队在奉节招募了一队纤夫拉纤通过湾急滩险的三峡,然后一路溯江而上。这时,吴大佛终于在他们的闲谈中听到了自己的旅途终点,到雅安后经茶马古道上雪山。至于到了雪山之后要做什么,就不知道了。

        吴大佛思考了好几天,终于明白了太后的用意,不禁佩服起这个女人来。

        将自己冰冻在雪山之巅,这样既不会引发瘟疫,也能彻底消灭自己,为此还费了这么大一个周折,真是思虑周全。

        但是,佩服归佩服,吴大佛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https://www.msvvu.cc/84867/84867649/123252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