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孙策的难题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新汲一战,江东军万余精锐步骑与曹军两万余众合战三日,最终以曹军外将叛变,前后夹击,而导致曹军惨败而归,被斩首数千人,全军奔散。
这一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击溃了曹军在兖、豫一带的主力,更是彻底打散了曹营的军心,大量城池望风而降,整个汝南境内,皆改旗易帜,归顺袁、孙联军。
徐晃所部所到之处,纷纷有豪杰引军投效,待其横扫右翼,率军抵达许县之时,已经收义师、群盗上万人。
以两万之众,将许县的退路彻底截断,这意味着曹军前线再无法获得后方的补给。
而周瑜、吕蒙、孙策也借此大胜之威,迅速扫清了整个颍川西部各县,汇师于许县城下。
别看曹仁那两万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甚至包括夏侯惇所部驱市人而战,战力不足一提。
可那也已经是荀彧能动员的颍川、汝南一线全部的青壮了!
随着这两万人覆灭,荀彧手中再无任何可用之兵,只能拉许县城内的士吏、工匠、青壮上城,做最后的抵抗。
这也是必然的,颖、汝两郡曾数遭摧残,人口早已不复往日,两个郡的总人口能有数十万人就是极限了。
曹军数万主力被破,孙策这里又汇聚了十万之众,可以说整个颍、汝一线都被卷入了烽火狼烟之中,所有青壮都被强征作战。为了定中原之归属,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荀彧就算是有天大的才能,也无法在这种星火燎原的局势下,凭一己之力守住颍川这片平原腹地。
不过他也很清楚,指望他自己击溃孙策大军主力乃是痴心妄想。
虽说为了守颖、汝,曹军也在本地部署了数万军队,但大部分都是青壮、屯卒等乌合之众。真正的曹军精锐也就不到万人。
曹军的主力都已经被曹操带到了黄河一线,对垒袁绍去了。
他荀彧要做的就只是拖延时间,以待曹操击破袁绍,然后主力回援南下。
但当今局势下,十分巧合的是,他所期待的也正是孙策所期待的!
因为袁绍此刻给他的压力和威胁有些过于严峻了。
十余万众兵围许县,孙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他亲自带着部下文武巡营之后,站在一处只有十几米的高坡上,俯视这一片巨大的联营。
联军十万余人,联营四十余里,将许县围得水泄不通。
但其中大部分皆是汝颖一带的义军和豪杰部曲。
他们不仅规模庞大,且士气高昂,在孙策大军攻城之前,就主动为大军填平了城南方向十余处护城河,每处都不低于数十步,然后又垒土坡于城前,数日之间城外土坡几乎与城墙等高。
孙策眉头紧拧,扫视一圈后,语气凝重的说道:“袁绍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豪杰义师,胜兵举旗者莫不争赴其庭。这许县城下,胜兵六七万,有多少是归附我江东?又有多少是奔袁绍威名?一旦……”
一旦后面的事情,孙策没有再说下去。
凡同盟作战,往往因衅而败,就是因为事业未竟便各怀鬼胎,互相提防。
所以孙策作为江东之主,南方战线的主帅,自然不宜先启两军之嫌衅。应该凡我同盟,皆戮力同心,一视同仁。
可眼下这些举袁绍旗号的义师、群盗,实在是让孙策不得不提防。
如今他们能为袁绍反叛曹操,将来南北战事再起,他们自然就能为袁氏再反江东。
豫州是江东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才打下来的,当然不可能交给袁绍。
可汝南这袁氏故地,在袁、孙交恶的情况下,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而不说将来,哪怕眼下,如果袁绍击败了曹操,他们蜂拥而起,掀起叛乱,举郡归降袁绍,请袁绍任命汝南太守或者豫州刺史,那孙策大军就不得安了。
袁绍可以从容整顿局势,孙策却不得不引军到处奔波平叛。
到时候袁绍将以五州甚至六州之地攻击孙策手下的荆、扬两地,再加上一个近乎完全残破的徐州。
张纮为谋主,自然要对此有所思虑,当即给出谏言,说道:“私以为,豫州若为将来南北对垒之地,于我江东将极为不利。将军纵任命一豫州刺史而董督前线,亦难处处生乱。而如今汝南举旗者不可胜数,将军又难收其兵权。若袁绍大军举于外,群寇叛于内,则豫州非复我等所有。”
孙策十分认可的点头,这也是为什么孙策直接给那些归附的群盗表奏为关内侯!
这就是孙策在趁机拉拢人心,并竭力收取其兵权。
关内侯是没有封地的,只有秩俸,十余万钱的秩俸,孙策还是给得起的。
而且这些人只有关内侯的爵位,没有任何官职,也就是有虚爵而无实权,与江东将校有着显著区别。
江东的将校若封侯拜将,那封赏都是实权将职,加亭侯起步,比如贺齐是偏将军,东陵亭侯。吕蒙是讨逆将军,安亭候,这都是大权在握的将军,将来可能更进一步到乡侯甚至县侯、万户侯。
这才是江东将校所追求的,不似那些关内侯基本上爵位就固定在此了,几乎不可能再获升迁。
孙策现在所做的就是,让江东的这些将校,尽量去整顿愿意接受江东印绶的豪杰、义师部队。
只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进度十分缓慢。
就像张纮所言,一旦将来袁、孙两军交恶,这些武装割据的豪强,极有可能立即叛逆,献城归于袁绍。
袁氏的故吏和宾客,以及大量的豪强、俊杰还是认为袁绍名动天下,最有希望混元一统。
毕竟天下还是庸才居多,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局势。
所以孙策问道:“若形势如此,依卿之见,我等当如何治之?”
<div class="contentadv"> 张纮立即说道:“将军兵既至颍川,频战皆捷,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当此之时,余有上中下三策,今曹操出征,远在兖州,悬隔千里,南有义师之限,北有袁绍之患,兵粮断绝,理极艰危。今将军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兖,直扼其喉。前有袁绍,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然后以曹操为附庸,间守河南,北据袁绍,此计之上也。”
闻言,孙策瞬间吸了口凉气。
张纮的这个想法,讲道理是孙策所从来没有想过的。
也是后世人思维的局限。
他魏武帝能屈居人下,像刘备一样担任别人的附庸?
刘备势穷力孤的时候,曾经在刘表、刘璋两人麾下担任客将,为两方诸侯抵御外患。
但怎么对待这种雄杰之才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黄权就曾劝刘璋,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
最终结果也显而易见,刘备稍一形势转盛,就夺取了益州。
而孙策若以礼待曹操,他迫于形势,屈从于江东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前期也就只是袁绍的附庸。兖州被吕布所夺,他也曾考虑把家眷、子女都送往邺城,成为袁绍的部将。要不是程昱力劝,后来争霸天下也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所以,如果能够改变一下后世的固有思维,按张纮这些谋士当下的眼光来看,放宽胸襟,北上迎纳曹操,以兖州数郡之地予之,使其为江东藩镇,一如五代十国的那些诸侯麾下的节度使,这的确是扫平天下的上策!
合孙策、曹操之力,而共击袁绍,逐一扫清强敌,最后再治法、削藩,着实为平天下之上策!
只是孙策一时之间,属实是难以改变观念,堂堂魏武帝,有雄才而甚得众心,更有诸夏侯、曹姓大将,为之死用。恐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图之。
但张纮所言,的确是给了孙策以极大的启发。五代十国那些诸侯难道不清楚自己麾下的节度使野心勃勃吗?不,他们自己就是叛变起家的,实在是太清楚自己麾下那些藩镇、节度使是什么德行。可他们依旧能用之,以成大业。待势力版图扩大,实力昌盛之后,即便有哪一镇节度使叛变,最终也不足为道。
所以扩大版图,增强实力乃是最堂堂正正的霸业之图。
而张纮随即也说道:“兖州四塞之地,天府之国,虽有曹军守将,兵败之下,不足为意。以张邈之才,尚能凭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被尊以为人豪。若经城勿攻,兵入陈留,掩其无备,袁绍虽胜曹操,失其襟带。我等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
这个计策虽然也稍微冒风险,但总算是正常一点,孙策可以坦然接受了。
兖州比之豫州,地势还是要险阻不少,东有泰山郡等险隘要地,西有黄河、济水等东西向水势。
官渡之战也就是在济水沿线所对峙,曹操画地据守,当袁绍十万之众。
如果江东能迅速抢占陈留南部,将来南北对峙,江东军主动攻击,可以迅速夺取济水甚至黄河沿线。
在前线有江东精锐军队阻隔,汝南这些袁氏故吏、叛军群寇无法得到外援,以江东将校文武之雄杰,平之易也。
随后孙策问道:“下计为何?”
张纮答道:“下计迁兖、豫之民南下,以淮河为阻,尤可与袁绍南北并立,胜负未可知也。”
闻言,孙策毫不犹豫的直接拒绝,说道:“弃鲸吞天下之势,而取偏安割据之态,此智者所不为也!孤断然不能取其下,此诚为后世千载所笑。”
当孙策是孙权呢?把好好的局势变成一个割据自守的偏安政权!
而且这个下计也不具备可行性,先不说尽迁数十万百姓南下,会导致多大的民怨,多少百姓逃亡,就说守在淮河以南,这名义上是中分天下了。
可实际上就等于孙策在用荆州、扬州两地,对抗袁绍之七州!
当今经济中心无疑是还在北面,北强南弱是事实。以南抗北,只会导致将来被袁绍所灭。
什么时候淮河以南的行政区划迅速膨胀起来,当地的州县、人口、财富都多于北方了,才能考虑张纮所言的下策。
不然就是一个隋灭南陈的局势。
隋、陈可是南北对力,但无论军力还是经济,北方在经过休养生息之后,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今袁、曹、孙三家分立,还看不出来江东比之北方稍弱多少。
可一旦弃地南归,袁曹合并,袁绍可以轻松拉起来二十万军队,江东想要再北伐,那就困难重重了,早晚被袁绍耗死。
所以这一番比较下来,孙策竟蓦然发现,自己竟然跟其他诸侯一样,只能选中策而行之!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明知有良谋而不能用。
到了如今,孙策也是深刻理解了历史上那些君王诸侯的无奈,很多时候也是逼不得已,左右为难,只能选择一个看似稳妥的道路,走一步看一部。
这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班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至于深谋远虑,洞悉局势,那是在臆想。
能走一步看两步,就可谓富有远见,远超寻常了。
所以,最终孙策说道:“孤以为卿所言中计,乃是持重之言,谋国之长策,当今形势,我等宜兵进神速,抢其险阻,以遏袁、曹。不论二人孰胜孰败,都不能兴兵南下,以兵临之。”
“孤意亲自在此地督大军攻城,而以周瑜统军北上取陈留重镇,与诸葛亮所部合兵,断北军南下之路。”
诸葛亮此前就已经从东路向兖州进军,而陈留在兖州之西,周瑜从此进军,两路合兵,足以形成一道防线。
以周瑜督三万大军,就算曹操亲至,亦未必能胜。如果江东军队兵进神速,那他们抢占的险阻之地,就将成为日后南北对峙的前线。
https://www.msvvu.cc/89972/89972324/1054948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