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逍遥侯 > 第1390章 召对

第1390章 召对


  张本年拈须微微一笑,既然两次获得了头名,至少是一州之通判的官位了,不然的话,这种考试还有何威信可言?

  既然是李中易亲自主持的考试,张本年就有理由相信,得了名次的考生,必会授以高官显禄。否则,以后谁还会参加李中易亲自主持的考试?

  抡才大典,非比儿戏,张本年对此坚信不移。

  “来人,到街上去割几斤羊肉来,再打几斤好酒!”张本年郁闷的心情,瞬间获得了开解。

  下人去买酒肉后,张本年把他自己关在书房里,从书架上找出他所收集的李中易的言行记录,认真细致的翻阅起来。

  与此同时,黄光群也得到了消息,他居然名列第二,也就是江南榜眼的位置。

  “哈哈,果然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

  黄光群本是低贱的下吏,居然可以高居于榜二的位置上,由此可见,李中易果然做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

  只是,让黄光群没有想到的是,除了他高居于第二名之外,还有几个参加考试的下吏,几乎包揽了前十名。

  李中易亲自主持的考试,和谁读书更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就认定了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够高?

  以李中易的录取标准,那些一直在读书,却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读书人,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

  黄光群住在下吏们比较多的西城,他家娘子上街买酒买肉的时候,沿途遇见的熟人,个个都很客气的和她打招呼问好。

  等娘子买完东西回家之后,把事情告诉给了黄光群,黄光群随即笑着说:“你家官人马上要做官了,街坊们自然不敢得罪了你。”

  只要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即使用脚去思考,也猜测得到,此次考试既是科举考试,也是授官考试。

  大家都考同一张试卷,尽管不可能绝对公平,至少也做到了相对公平。

  只是,让黄光群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些下吏高居于榜上,居然惹来了许多的闲话。

  “羞与下吏为伍!”

  “我乃堂堂读书人,岂能与下吏同列?”

  “实在是荒唐之极!”

  “简直是有辱斯文!”

  在文风极盛的旧吴越国内,一股子瞧不起小吏的风潮,陡然升起。

  李中易听李浩东禀报之后,不由冷笑道:“腐儒们懂什么?会读书,就明白治国之道么?”

  李浩东站得笔直,大气不敢出半口,他看得出来,李中易真的火了!

  李中易拿起碳笔,在御案的纸上,快速的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李浩东眼尖,他只扫了一眼,就知道李中易修改的是任官的名单。

  按照李中易的想法,张本年可任知州,黄光群这个下吏可任通判,如今,被激怒了的李中易改主意了,直接任命张本年为杭州知府,黄光群任秀州知州。

  李中易就是要通过重用黄光群等人,借以告诉整个江南的士林,世道已经变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很多人的命运,就在李中易的一念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天大改变。

  任官名单,只是李中易初步拟定的草案而已,具体的任官情况,他还需要亲自召见张本年等人之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臣张本年,叩见皇上,皇上万福!”张本年奉诏来见李中易,刚进殿便行了大礼。

  “罢了,赐座,上茶!”李中易对张本年很客气,张本年毕竟是他钦定的头名。

  这个头名,虽然不是举国羡慕的状元郎,却也算得上是吴越十三州里的翘楚人物了!

  张本年侧着身子,斜坐在锦凳之上,保持着眼观鼻鼻观心的平和状态。

  等茶和瓜果都上齐之后,李中易笑着说:“此乃信阳的毛尖,朕不喜喝团茶,对此茶倒是有所偏爱。”

  张本年原本以为李中易会问治国理政之道,却是做梦都没有料到,李中易居然和他大谈茶经。

  “朕以为,饮茶之道,在于清汤即可,毋须加姜加盐或是加糖。”李中易端起茶盏,小呷了一口,笑眯眯的介绍了他的茶经。

  “回皇上,臣此前饮用的皆为团茶,也许是喝惯了,倒不曾觉得加姜的难喝。”张本年不仅并没有顺着李中易的意思批判团茶,反而诚实的说出了心里话。

  李中易暗暗点头,当着他的面,敢于说出不附和的心里话,这个张本年倒也是个有种的人。

  伺候在一旁的李浩东,瞥了眼唱反调的张本年,他心里暗暗挑起了大拇指,不媚上,不欺诳,这个姓张的倒是有些骨头呢。

  “朕听说,你是个孝子?”李中易说话间瞥了眼李浩东,李浩东赶紧把头一低,张本年的纯孝事迹,便是他禀报给李中易知晓的。

  张本年心里微微一惊,紧接着,一阵释然。他原本就是杭州府的推官,在本地也算得上是个小名人了,李中易想知道他的家事,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工夫。

  “回皇上,下臣自幼丧父,多亏家母耕织不辍,将下臣养育,还供上了下臣读书,母恩深似海,下臣无以为报,实在是惭愧之极!”张本年站起身子,拱着手解释了一番。

  李中易点了点头,不管张本年是真孝,还是假装的孝顺,至少在街坊邻里之间,大家都认定他是个孝子。

  自古以来,忠孝一直是并列存在的。按照统治者的逻辑,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才有可能忠于王事。

  所以,从古至今,统治者始终强调仁孝治理天下,讲究的是:事君如事父!

  “你既是前任杭州府的推官,应该对杭州府的状况,颇为了解吧?”李中易此问一出,张本年马上意识到,已经进入了正题。

  张本年随即禀道:“杭州府现有丁户八万,丁口三十余万,每年的田赋可达……”

  随着张本年介绍的深入,李中易深刻意识到,杭州城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因为水源充裕,良田颇多,只要不是天灾的气候,亩产很不错。

  据张本年的介绍,单单是杭州府全境的田赋总数,就已经顶得上整个开封府的田赋收入了。

  要知道,开封府可是当今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了五十万的人口。

  以近两倍的人口,田赋却只和杭州府相当而已,李中易必须承认,他当初力排众议,硬要搂草打兔子,在灭南唐之前,先行拿下吴越国,的确是获益匪浅。


  https://www.msvvu.cc/9/9001/4888985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