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国教育体系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无弹窗,会员登陆后无弹窗.立即注册,享受无弹窗阅读环境 言情小说网永久网址,请牢记!
景炎九年刚开春,东就跑到了国学院。WwW.WangSHugE.COm请使用http://www.guanHuaju.coM访问本站。
他在那里先见到的是朝廷原翰林学士、现国学院副院长兼《大宋字典》副总编撰刘鼎孙。
刘大学士见陛下突然驾临,既略有点吃惊、也很坦然。因为人人都知道,小鬼头是很有“艺祖”之遗风的,野惯了,喜欢到处乱跑。
朝臣们私下里早就议论过,幸亏现在还是在一个海岛上,就那么点地方,要是以后到了陆地上,小鬼头还会怎么样,那就真的是天知道了啊。
在将陛下迎进国学院之后,他刚准备派人去请谢枋得,就见陛下摇了摇手。
“刘爱卿,谢大人正在教诲昺弟,我们就先不要打扰了。”
宋瑞赴厓山之后,赵昺的学业自然就交给了老谢,可东却向杨淑妃建议把卫王的授业之地改为在国学院。因为他觉得,既然赵昺现在心有点“野”,而老谢身上担的事情也很多,那干脆就让赵昺到国学院去听老谢讲课得了。这样,既满足了赵昺出宫“转转”的愿望,也为老谢节省点时间。
太后听了,当即斜了一眼整天出“馊主意”的官家,可边上的赵昺童鞋却乐坏了。结果,他从此就有了溜到宫外的机会了。
东随后在刘鼎孙等人的陪同下,大致巡视了一下整个国学院。
国学院的夫子们其实都很忙,自然,在这个废才的嘴里,这一切也都是:“好,不错,很好。”但刘鼎孙还是注意到,小皇帝在《字典》的编撰那里,停留了更多的时间,询问的也更仔细。
等谢枋得给赵昺上完课,听说陛下驾临,他立刻领着卫王殿下前来觐见。
赵昺童鞋一见他的皇帝哥哥,顿时大喜:“皇帝哥哥,咱们今天一起去校场看看好吗?”
咱知道,你现在出宫是简单了,可出城还是不容易滴,只不过你小子就不能在外人面前少提点这种事情?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不是故意让咱这个当皇帝的难看吗?
就是谢大侠也瞪了他的“好学生”一眼,差点就将他的胡子吹起来了。
见到陛下在众人面前略显尴尬之色,聪明的刘鼎孙立刻打了个圆场:“春游并非不可,圣人教化天下,亦常携弟子游于郊外。”
东赶紧将赵昺童鞋打发滚蛋:“昺弟,看看可以,但学业可不许荒废。”
待赵昺童鞋离开后,东与谢枋得、刘鼎孙又一起回到他们在国学院的官署。在哪里,老谢对帝国陛下躬身一礼:
“陛下的断句之法,虽粗看繁杂,实为简易。它使天下读之人,将来不至于读有歧义,对朝廷教化天下,更有莫大之功用啊。”
刘鼎孙也以一种敬佩的语调来了一句:“陛下圣明。国学院已拟定,以后凡朝廷所印之,均采用陛下之法。”
东难得地脸红了:“二位爱卿,这个,这也是当初老师教朕断句之法时,朕在他讲的基础上瞎琢磨的,国学院如觉有不妥之处,可大胆地改进。”
对不起了,陆夫子,学生我要是不东拉西扯、掩人耳目的来忽悠,全说是咱自己想出来的,这问题就大了。学生咱也是真的内牛满面啊。
老谢却禁不住叹息着说道:“陛下过谦了。”
东立马摆了摆手,连忙转移了话题。
东今天到国学院,其实就是为了教育。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影响帝国最深远的举措,它的重要性,更是每一个后世之人都知道的。而行朝即将登陆沿海,该为此筹划更进一步的规划了。
我们都了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制度之一,它自隋朝开始实行以来,为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更在日后成为了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后世西方的政治学教课中,都把该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科举制度自创立以后,它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我们的帝国教育体系,从此就基本上围绕着它进行了。
宋代的科举,由立国初期的两级,后定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也就是州试(又称解试)、省试(在礼部举行)和殿试(皇帝亲试)。州试在秋天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省试,当年再进行殿试。州试出来的,是举人,或称贡生;殿试出来的,就是著名的进士。
而围绕着这个考试制度,帝国又逐步建立了三级教育体系,即,国子监的太学,州、县学校。
宋代的国子监,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为官宦子弟提供读的场所,它的生员可以直接参加省试,后来才允许部分京城本地和外地的学子到里面读。
至于整个帝国的教育框架,是在神宗年间,通过王安石的“三舍法”完成的,即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这个人数虽有变动,但基本固定)。
太学里的学生每年都有很多考试,通过年终大考,成绩优异者,外舍生可以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
王安石的“三舍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太学的上舍上等生,朝廷直接授官,上舍中等,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参加省试。
随后,这个三舍法又扩展到州县学校,除选拔方式相同外,并且再规定,每年“州立”学校送上舍生一人、内舍生二人进太学(这又称贡举)。州上舍生进太学的内舍,内舍生进太学的外舍。
县里面的学校,则学生通过考试再进入州学校。而每县的学生数额,“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
州、县学校里的学生,学习费用由官府承担,在宋代,这又称之为“养士费”。
到了宋徽宗即位后,朝廷干脆规定科举考试取消,各州每三年送学生进太学,直接用三舍法选官,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有二十年。但后来宋徽宗最终还是恢复了正常的科举,而且一并取消了州、县的三舍法,仅在太学予以了保留。这个整体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罗嗦了点,兄弟们见谅。)
如果仅从体系上看,帝国的教育体制是相当完备的,并且宋代不愧为最重文的朝代,早就施行了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制,为天下的学子免去了学习费用。
东当初建学校、并提供免费教育的提议,之所以能在朝堂上顺利的通过,其实这都是帝国的传统所决定的。
但后人也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因为通过历史的资料,我们是不能断言宋代的教育已经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一个县学只有三、五十个学生,在后世你也就一个班的人数,这就说明有很多的孩子没能上学。
对此可以佐证的是,在科举制度更完备的明清两朝,天下的读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如果以功名起步的秀才计,基本上维持在约五十万人,而如果把童生算在内,则也仅仅以百万计。与天下已上亿的人口来比较,这个比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帝国历史上,为教育做出非常大贡献的,是作为官方教育的补充、许多人都听说过的“私塾”,也就是民间的私人教育体系。它是由落第的秀才,以及退休的官员等人所办。而它的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
中国文化的传承,私塾的作用很大,孔夫子更功不可没。帝国科举考试中的平民人才,实际上有很多人的启蒙阶段,都是由它们来完成的。
可是,私塾毕竟只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补充,并不能够解决全社会的教育问题,分布不均不说,水平还有差异。
东认为,宋代的教育制度,与后世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由于有科举的因素在里面,它施行的其实是县、州、太学的三级淘汰制。而后世义务教育的实质,更准确地说,它是合格制。
东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在这个废才的内心里,他一是想在宋代原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一个县学(小学)、郡学(中学)到太学(大学)的三级国民教育体系。并且他自我评估还认为,这并非不可能,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口并不多。而他为此所定的第一步,就是从孩子做起,让行朝的所有孩子都入学。
他已经在琼州和流求设立了学校,但他认为,这只是开始。这个时代学习文化知识的难度很大,不把汉字注音、字典、标点符号弄出来,他的计划就难以实施下去。只有具备了这些学习工具,才能真正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其次,他更准备在条件具备的时候,适当地改造一下科举制。后世的人都知道,科举制有弊病。但从选拔人才的角度上讲,以考试为标准,依然是最佳选择,因为你找不出一个普遍意义上更公平的制度。
东的计划,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放弃三级淘汰制,改为采用后世的小学、中学的两级合格制,只有在进入最高一级学府——太学时,实行淘汰制。
但要做到这些,教学的标准化就成为必须。没有标准,你又如何能实行合格制?如此,设定一些教学和学习的目标,编写必要的“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就成为预先一定要完成的工作。
东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在这个时代不仅有着完备的资料,而且还有着杰出的人才。只不过真要达到目的,他还需要无耻地忽悠一下国学院的夫子们。
望着帝国的“痴”谢大侠,帝国陛下的脸上,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
--------------
向友们交代一下:
这本作为尝试,其实写的有很多缺陷,兄弟们关注,在下十分汗颜。
这部暂定为四部,不会太长,虽然没必要信誓旦旦到“为人一诺,理当千金”的程度,但在下还是能保证:不会太监,尽量在明年底写完。
在下不好意思的是,本来没准备这样写,但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也只好顺下去了,所以慢了点。兄弟们见谅。
WWw.WanGShuGe.Com言情小说网为你提供精彩言情小说免费阅读!
注册会员,享受无弹窗阅读环境.
https://www.msvvu.cc/9/9844/57392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